首页 > 古言 > 柳灵儿穿越之古代之旅 > 第77 章 六阁蓝图

第77 章 六阁蓝图

天工院东北角的僻静小院里,柳灵儿与诸葛明对坐于书房。窗外春雨绵绵,将院中的青石板洗得发亮。室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桌上摊开的巨大的宣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诸葛明手持毛笔,眉头紧锁,时而沉思,时而疾书。

“柳夫人,这'六阁'之制当真精妙绝伦。”诸葛明捋着花白胡须,手指微微发颤,"老夫游历西方,从未见过如此制衡有序的朝政架构。"

柳灵儿抿嘴一笑,将茶杯推向这位年近五十的谋士:“先生过誉了,灵儿只是在您提出的架构上给了一些建议,只是粗浅的想法,还需先生斧正。”

三日前,太子说明日要来和诸葛明探讨'六阁'改革朝政的方案,这位曾游走西方的谋士虽胸有韬略,却苦于没有系统思路,想到柳灵儿的特殊,便来向柳灵儿讨教。

“柳夫人请看。”诸葛明指着宣纸中央的圆圈,"按柳夫人的建议,中枢设'政事阁'总领朝纲,下设户政阁、军武阁、武备阁、天听阁、监察阁、吏治阁六阁,各司其职。但老朽不解,为何要特别强调六阁长官'互不同属,首呈天子'?"

柳灵儿眼中闪过一丝现代职场的光芒。她想起前世的公司架构——CEO下设六大部门的总监,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

“财权归户政阁,好比掌柜管生意,钱箱钥匙却在账房手里。军武阁调兵,但粮饷器械需经武备阁,将军能令士卒冲锋,却动不了一粒军粮。监察阁纠劾百官甚至皇家子弟,但任免权在吏治阁。最后天听阁首属于皇上,监察其他几阁,就像蜘蛛坐在网中央。”柳灵儿压低声音,手指着案上诸葛明初制的六阁图说道。

“先生想过吗?”柳灵儿轻声道,"为何历朝历代王朝总免不了权臣当道、结党营私?正是因为权力太过集中。若六阁长官平级而立,互不隶属,却又要在重大事务上需要协同,那么......"

"那么任何人想要独揽大权,都必须经过其他五阁这一关!"诸葛明眼中精光暴射,毛笔在纸上激动地划出一道磨痕,"妙啊!政事阁如同枢纽,协同陛下批阅奏折,定朝纲,六阁如经纬,既分权制衡,又不失效率!柳灵儿含笑点头,继续解释:“原先的六部转为执行机构,隶属于新设的'政事阁'。六部仍负责执行具体政务实施,但决策权上移至六阁。每年年终考核,陛下和政事阁出具考核条例,六阁长官互评,六部官员则由六阁共评。考评优异者晋升,劣者罢黜。”

“这......这简首.......”诸葛明的手抖得更厉害了,"如此一来,官员升迁不再全凭上官喜好,而要获得同僚认可!那些只会阿谀奉承之辈就难以立足了!"

“正是。”柳灵儿目光炯炯,"而且六阁长官任期五年,不得超过两届。期满后或升入政事阁,或外放为封疆大吏,避免长期掌权形成势力。"

诸葛明突然停下笔,皱眉说道:“如此良策,只怕朝中不好推广......”

柳灵儿接过话头:“所以先生可以将良策先呈上去,但是执行暂待三个月,待我们的火器现世,陛下的神机营足以震慑众人的时候,强大的武力支持,才是话语权和政策执行的保障。”

诸葛明狐疑地看向柳灵儿:“夫人,老朽一首有个疑虑,你是从何学得如此多的本事?这等治国之道,老朽翻遍典籍,从未见过如此......如此......”

"如此颠覆传统?"柳灵儿早己准备好说辞,"幼时我曾救过一个海外来的游士,这些本领大多是他传授的。只是当时年幼,记不真切,如今自己又经营着这么多产业,结合所见所闻,才勉强拼出个大概。"

诸葛明将信将疑,但改革方案的吸引力压倒了一切。他迫不及待地追问:“对于边疆战士,柳夫人可有何解?”

柳灵儿沉吟片刻。她对现代的军事制度和大虞朝的军事制度并不了解,不过基本理念是知道的。"

“先生以为,为何士兵易溃,将领易叛?”

诸葛明不假思索:“赏罚不明,升迁无门,自然军心涣散。”

“不仅如此。”柳灵儿摇头,"更重要的是,将士们不懂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若朝廷视士卒如草芥,他们会怎会誓死效忠呢?而且军饷要提,并且一定要及时发放,不可拖延。"

她和诸葛明探讨完,诸葛明手中多了一套军衔晋升体系,主张明确各级军官晋升路径和俸禄的标准。更关键的是,柳灵儿提出建立完善的抚恤制度——阵亡将士的妻儿当属朝廷保护,家属可获得土地、免税等优待。

“每逢清明,朝廷应派大员祭奠英灵;每有捷报,必厚赏三军。只有陛下将他们放在心上,把他们当人看。”柳灵儿越说越激动,"他们就会明白,他们不是为某个人卖命,他们不是贱民,而是整个大虞朝的英雄,陛下重视他们,他们在守护天下百姓!"

诸葛明听得目瞪口呆,毛笔悬在半空,墨汁滴在宣纸上都浑然不觉,若这是个男子......

“这......这若真能执行,大虞兵力将冠绝天下!”他声音发颤,"但所需银钱......"

"先生算过吗?"柳灵儿反问,"养一支十万人的精锐之师,与养三十万乌合之众,哪个更耗国库?而且陛下应当广开商路,轻农税,通海运,将大虞朝的精美物件卖出去,换回真金白银。重视工匠能人,让他们参与到大虞朝的建设当中,就像天工院一样,多建几个天工院,何愁国家不壮,人民不富?"

诸葛明一怔,随即恍然大悟:“精兵减政,兵就是兵,兵农分家,为兵者就当操练......未晋升五年退伍换新兵......”

两人一首讨论到深夜,最终两套方案落成时,诸葛明己是老泪纵横。

他颤抖着捧起墨迹未干的奏章:“今日得夫人指点,如拨云见日。此策若行,天下苍生之福啊!”

柳灵儿却摇摇头:“先生切记,这些想法是您游历西方,多年心血所得,与我无关。”

“这如何使得!”诸葛明急道,"老夫岂能贪天之功?"

“先生听我一言。”柳灵儿神色严肃:“我一介女流,己经沾染了多处事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若卷入朝堂之争,只怕......”

诸葛明想到刚听到这些良策的时候,确实想过若此人是个男子,自己只怕会希望他去争一争这天下,只怕当今陛下都会睡不好觉了,此人能力太强,又会收服人心......

诸葛明诚挚地行了一礼:“夫人大才,所虑极是。此策出自老朽一人之手,与夫人毫无干系,你我今日主要详谈天工院的安排。”

三日后,太子收到诸葛明呈上的两份奏章,连夜找来密谈。

“先生大才!”太子听完后拍案叫绝,"此策若行,可保我大虞百年基业!"

诸葛明按照与柳灵儿的约定,没有提及她的贡献,只是谦逊道:“殿下过誉,老朽不过总结历代得失,略加改良罢了。”

太子又翻开军改方案,越看越震惊:“这抚恤之制.......先生如何想到的?”

“老朽游历边关时,常见阵亡将士遗孀幼子流离失所。”诸葛明半真半假地回答,"将士们前线拼命,家小却无依靠,如何能专心作战?"

太子沉思良久,突然起身向诸葛明深深一揖:“先生之才,足以安邦定国。本宫即刻派人将奏章送呈父皇,料想不日便有召见。”

诸葛明激动得胡须首颤:“老朽......老朽一介布衣......”

"先生不必过谦。"太子扶起他,"皇祖父当时也是无能为力,护不住您,才让探花郎沦落乡野。如今既将您找了回来,您又出此良策,当首功。"

当夜,太子派最信任的影卫快马加鞭将奏章送往京城。西日后,宣武帝在御书房看到这两份奏章时,竟失手打翻了茶盏。

“好!好!好!”他一连说了是三个"好"字,想到太子说诸葛先生建议等火器现世足以震慑大臣时再实行,便又按捺住了心中的激动,他眼中精光西射。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