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北话音刚落,李云龙便一拍大腿,兴奋地接道:“好小子!有志气!老子就喜欢你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政委刚才说的那些,什么扩大‘星火班’,改良‘铁瓜’,甚至搞点民用玩意儿,老子都赞成!不过,咱们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得先把这‘铁瓜’给老子弄利索了,产量也得提上去!”
他指着院子里那些崭新的工具和堆积如山的原料,眼睛里闪着光:“旅部给的这些东西,可不能让它们在仓库里睡大觉!林小子,你给老子透个实底,有了这些家伙事儿,咱们的‘铁瓜’,一天能弄出多少来?威力还能不能再往上提一提?比如说,能不能炸开小鬼子那些铁王八壳子?”他指的是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显然是对“林氏铁瓜”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林向北闻言,心中不由苦笑。李云龙这是典型的“得陇望蜀”,刚解决了手榴弹的问题,就惦记上反坦克了。他沉吟片刻,实事求是地说道:“团长,反坦克武器和手榴弹的原理完全不同,需要的技术和材料也更复杂,目前以我们‘星火班’的技术储备和现有条件,恐怕还难以企及。不过,关于‘林氏铁瓜’的产量和威力,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
他走到那些新到的物资旁,拿起一块品相不错的硫磺,又抓起一把黝黑的废旧钢铁,细细端详着:“旅部这次支援的硝石和硫磺,品质比我们之前土法收集的要好不少,这对于提高黑火药的爆速和稳定性非常有帮助。如果配比得当,研磨充分,‘林氏铁瓜’的威力,比小张庄那批应该还能再提升一到两成。”
“至于产量,”林向北指着那些崭新的锉刀、卡尺和手摇钻,“有了这些更精良的工具,我们在加工弹体和引信零部件的时候,精度和效率都能有所提高。特别是如果能制作出几套标准化的简易模具,减少手工打磨的工序,那么产量翻一番,甚至更多,也并非不可能。只是,这需要时间和学员们的熟练度。”
李云龙一听威力还能提升,产量还能翻番,顿时乐得眉开眼秀:“好!好!好!林小子,老子就知道你小子有办法!威力再提升一两成,产量翻一番!他娘的,这买卖划算!模具的事儿,你尽管琢磨,需要啥材料,老子给你想办法!王有才那小子不是会打铁吗?让他带着几个手巧的,专门给你打下手,当你的关门大弟子!”
赵刚在一旁听着,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拍了拍林向北的肩膀,说道:“向北同志,大胆去做。我和老李,都是你和‘星火班’最坚实的后盾。我们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星火班’的学员们,就是我们独立团未来的技术脊梁。”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关于扩大‘星火班’和系统化教学的事情,我会尽快拟定一个初步的方案,也会和旅部沟通,看能不能争取到一些更专业的教材或者教员支持。你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林氏铁瓜’的改进和生产上,同时把第一批学员带好,让他们尽快能独当一面。”
散会后,林向北立刻召集了“星火班”的全体学员,将旅部的嘉奖和物资支持向他们做了详细的通报。刘大柱、王有才、孙小毛等八名学员,听闻自己参与的项目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还获得了如此丰厚的物资奖励,一个个都激动得小脸通红,胸脯挺得老高。
“同志们,”林向北看着眼前这些稚嫩但充满朝气的脸庞,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上级的肯定和支持,是对我们过去努力的最好回报,更是对我们未来的鞭策。从今天起,我们‘星火班’的任务就更重了。我们不仅要吃透‘林氏铁瓜’的现有技术,更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他指着院子里那些堆积如山的原料和崭新的工具,声音洪亮地说道:“这些,就是我们接下来战斗的‘武器’和‘弹药’!我要求大家,从认识每一种原材料的特性开始,到熟练掌握每一种工具的使用,再到精通‘林氏铁瓜’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不仅要造出合格的‘铁瓜’,更要造出最精良的‘铁瓜’!”
接下来的几天,龙王庙内外,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又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
林向北首先带领学员们对新到的硝石、硫磺进行了初步的纯度检测。他利用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和物理特性观察(比如溶解度、燃烧颜色等),将这些原料按照品质分成了不同等级,以便在配制火药时能够更精确地控制用量。学员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相对“精细”的操作,都瞪大了眼睛,看得格外认真,孙小毛更是拿着炭笔,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记录着林向北讲解的每一个步骤和要点。
有了新的锉刀、卡尺和手摇钻,王有才如虎添翼。他主动请缨,在林向北绘制的几张更细致的引信零件图纸的指导下,带着两名对金工感兴趣的学员,开始尝试制作一些用于定位和限制加工尺寸的简易“土卡具”。虽然一开始失败连连,不是尺寸不对,就是角度有偏差,但他那股铁匠特有的执拗劲儿上来了,不眠不休地反复试验、修改,铁匠棚里的炉火几乎彻夜不熄,叮叮当当的锤打声成了龙王庙最有节奏的背景音。
刘大柱则被林向北委以重任,负责协助整理“林氏铁瓜”的生产工艺流程,并监督学员们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程。他脑子活络,又亲身参与了之前的技术攻关,对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他将林向北口述的要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录下来,还配上了简单的图示,贴在作坊的墙壁上,提醒大家注意。
甚至连年纪最小的孙小毛,也被分配了重要的任务——他负责管理那些珍贵的化学药品和精密的小工具,每一次领用和归还,都必须在他那里登记造册,确保账物相符。这孩子虽然瘦弱,但心思却极为细密,做事也一丝不苟,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缕夕阳的余晖洒在龙王庙的飞檐翘角上,学员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劳,围坐在林向北身边,分享着各自的收获和遇到的难题。林向北则会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讲解相关的格致原理,偶尔还会穿插一些他前世在书本上看到的科学小故事,引得学员们阵阵惊叹。
李云龙几乎每天都要雷打不动地来龙王庙“巡视”一番。他叼着烟袋锅,这里瞅瞅,那里摸摸,看到学员们干得热火朝天,看到一堆堆原料在他们手中逐渐变成半成品,便会咧着大嘴嘿嘿首乐,仿佛己经闻到了胜利的芬芳。他时不时还会指手画脚地提出一些“改进意见”,虽然大多是外行话,但也给紧张的研发工作增添了不少笑料。
赵刚则来得相对少了些,但他每次来,都会和林向北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了解技术进展,关心学员们的思想动态,并就“星火班”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他还特意从团部仅有的几名识字干部中,挑选了一位曾在私塾读过几年书、毛笔字写得不错的战士,来协助林向北誊写教材和整理技术文档,这让林向北着实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