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丝斜斜地打在玻璃上,我盯着屏幕上刚刚完成的术语本地化改造文档,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键盘。王二狗正趴在桌上打盹,嘴里还嘟囔着什么“舌苔厚度”、“脉象强度”的词。
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是张大爷发来的消息:“李医生,今儿个有几个老哥身体不太舒服,你要是有空,来卫生所看看?”
我看了一眼时间,才早上七点。这会儿村里的老人己经开始活动了,有些头疼脑热的也习惯先找张大爷问问。
“走吧。”我推了推王二狗,“今天正好测试新模型。”
他迷迷糊糊抬起头:“啥?这么早?”
“早起的鸟才有虫吃。”我说完就抓起外套往外走。
到了卫生所,张大爷己经泡好了茶,几个村民围坐在桌边,脸上带着几分迟疑。
“你们几个啊,都是老毛病,但这次系统升级了,想让你们试试看准不准。”张大爷笑呵呵地说。
一个姓刘的大叔挠了挠头:“李医生,不是我不信你,就是怕机器看病不靠谱。”
“您放心,系统只是辅助判断,最后还是靠我和张大爷把关。”我笑着递过去一张表格,“您先填一下症状,然后我们输入系统,再结合您的体检报告分析。”
刘大叔犹豫了一下,接过笔开始填写。
我把他的信息录入电脑,同时调出他最近一次的血常规和血糖数据。系统运行了几秒后,给出的结果是:气虚血瘀型眩晕,建议服用补中益气汤加丹参、川芎,并配合低脂饮食。
张大爷看了看结果,点点头:“对路子,之前我就觉得他是气虚,加上点活血药更合适。”
刘大叔听完松了口气:“那我回去就按这个方子吃几天。”
接下来又有几位村民前来测试,系统诊断的结果基本都得到了张大爷的认可,甚至还有两位被系统纠正了原本的误诊倾向。
比如一位咳嗽的老奶奶,原先以为是肺热,系统结合她的CT影像和血液指标分析后,判定为肺阴虚夹痰湿,建议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张大爷仔细检查过后,连连点头:“这回真是帮了大忙了。”
测试结束后,张大爷把我叫到一旁,低声说:“李医生,我看这系统确实有点门道了。以后咱们村里人看病,也能更省心些。”
我笑了笑:“还得继续优化,不过至少现在能帮上忙了。”
回到家里,王二狗一边整理数据一边嘀咕:“你说这玩意儿要是推广出去,会不会有人来找麻烦?”
“赵老板那边最近倒是安静了不少。”我说,“不过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他点了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了,你上次说要搞个用户反馈机制,这事得提上日程了吧?”
“嗯。”我打开一个新的文件夹,“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问卷系统,让用户在用药后反馈效果,这样系统就能不断学习改进。”
王二狗眼睛一亮:“还能学?那岂不是越用越聪明?”
“差不多吧。”我说,“就像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系统也要根据反馈调整模型。”
接下来几天,我们一边完善数据模型,一边设计用户反馈界面。为了让村民更容易操作,我们在系统里加入了语音输入功能,还做了个简单的图文对照说明。
测试那天,张大爷专门召集了几个常来看病的村民,让他们体验新系统。
一开始大家还有点拘谨,但在张大爷的鼓励下,一个个开始尝试。
有个小伙子对着麦克风念:“头晕、乏力、胃口不好……”
系统很快给出了结果:脾虚湿困,建议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并注意休息和饮食。
小伙子看完首点头:“跟上次开的方子差不多,还挺快。”
张大爷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李医生,你这玩意儿算是真成事了。”
系统上线后的第一周,我们就收到了几十条反馈信息。有些村民吃完药后感觉好转明显,也有个别情况效果不理想。我们把这些数据一一记录下来,用来训练新的模型。
王二狗看着不断更新的数据表,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中医玄乎,现在才知道,原来也是可以量化的。”
“中医讲的是经验,但我们也可以用现代技术把它变得更精准。”我说。
就在我们沉浸在成果带来的喜悦时,手机突然响了。是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同学。
“李逸,你们那个系统最近是不是在村里试用了?”他在电话里问。
“是啊,刚上线没多久。”我答道。
“那你得小心点,听说有人己经在关注你们了。”他说,“我这边听到风声,好像有几家医药公司想找你们合作。”
我愣了一下:“合作?”
“对,有的想投资,有的想买你们的技术。”他顿了顿,“不过你也知道,这种事有利也有弊,得慎重。”
挂了电话,我回头看向王二狗:“咱们可能要迎来新的挑战了。”
他咧嘴一笑:“那就接着干呗,反正咱也不是第一次被人盯上了。”
我点头,心里却明白,系统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突破,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外面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我站在窗前,望着村子的方向,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