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王二狗就推门进来了,手里拎着个塑料袋,里面是几个热腾腾的包子。
“李哥,吃点东西吧。”他把袋子往桌上一放,“昨晚你又熬到半夜,这都快七点了,还盯着电脑呢?”
李逸没抬头,眼睛还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我在等系统跑完这一轮分析。”
“啥结果?”王二狗凑过去看了一眼,一脸懵,“这是啥玩意儿?像蚯蚓爬出来的路似的。”
李逸笑了笑:“这是最近三天病人的体温变化曲线。你看这条线,有几个病例出现了轻微回升,但其他指标又正常,说明不是病情加重,可能是体质差异影响了药效。”
王二狗挠了挠头:“那咋办?”
“先把这些病例挑出来,重点观察。”李逸说着,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一张新的图表,“你看,这几个人都是湿热体质,服药后的退热速度比其他人慢了一两天。”
“所以……得改方子?”王二狗好像听懂了一点。
“对,得调整剂量和配伍。”李逸点点头,“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现在我们靠的是统一方剂,效率高,但也容易忽略个体差异。我打算在系统里加一个体质参数调节器,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征自动调整用药比例。”
王二狗一听就来了兴趣:“听起来挺厉害啊!那你什么时候能弄好?”
“今天就能上线测试版。”李逸一边说,一边打开了系统后台界面,“不过还得收集更多体质类型的数据,才能让这个模块真正发挥作用。”
正说着,张大爷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本破旧的小册子。
“老李,你这电脑是不是能说话?”他问。
“能啊,怎么了?”李逸疑惑地看着他。
“那就省事了。”张大爷把小册子递给他,“我看你们天天打字录数据,手都写酸了吧?不如试试我说话,让它记下来,省点力气。”
李逸眼前一亮:“语音录入?”
“对,就是这个意思。”张大爷点头,“我昨天看林晓雯他们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想了个办法,咱用嘴说,它来记,不就省事多了?”
李逸立刻开始调试系统,加入语音识别模块,还设置了一个自动校验功能,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行了,试试。”他说着,对着麦克风道,“患者:王大柱,男,52岁,主诉发热、咳嗽、乏力三日,舌苔黄腻,脉滑数。”
屏幕上很快跳出一行字,内容与他说的一模一样。
“哎哟,这玩意儿真灵!”王二狗瞪大了眼,“那我试试——‘患者:王二狗,男,25岁,主诉吃饭太多撑着了,建议少吃点’。”
系统愣了一下,屏幕上出现一行字:“患者:王二狗,男,25岁,主诉进食过量导致消化不良,建议控制饮食摄入量。”
王二狗笑得前仰后合:“哈哈哈,这说得还挺正式!”
张大爷也笑了:“行,这下可算省了不少功夫。”
接下来几天,团队开始全面启用语音录入功能,效率明显提升,数据更新也更加及时。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李哥,你来看看。”林晓雯皱着眉走到电脑前,“刚才有个记录显示‘患者:刘三奶奶,主诉耳朵疼’,但刘三奶奶根本没来过啊。”
李逸赶紧调出那条记录一看,果然有问题。
“奇怪,她确实没来看病。”林晓雯继续说道,“会不会是系统听错了?”
李逸仔细听了录音回放,发现是王二狗在录入另一个病例时,背景音里有人喊了一声“刘三奶奶”,系统误以为是新病例。
“看来方言这块还没完全适配。”李逸叹了口气,“得再优化一下语音识别模块,不然容易出错。”
“那怎么办?”林晓雯问。
“先做个方言库,训练系统适应本地口音。”李逸边说边开始操作,“另外,咱们以后录入的时候尽量避开嘈杂环境。”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团队开始集中精力筛选疗效不稳定病例。
因为病人数量越来越多,数据量也越来越大,手工筛查几乎不可能完成。
“这样下去不行。”数据分析员小赵叹气,“光是昨天一天就有两百多个病例,我光翻数据都翻晕了。”
李逸启动系统中的“异常值检测算法”,几分钟后,屏幕上跳出一张对比图,清晰地标出了不同体质类型之间的疗效差异。
“你看。”李逸指着其中一组数据,“这些湿热体质的患者,药效明显下降,平均退热时间比其他人多了一天半。”
“那是不是说明他们的体质需要特别对待?”小赵问。
“没错。”李逸点头,“所以我们得重新制定加减法,针对不同体质调整药方。”
他和张大爷一起翻开了《伤寒论》,对照相关条文,重新梳理了湿热体质患者的用药原则,并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做了调整。
随后,他在系统中加入了“体质参数调节器”,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后,系统会根据其体质自动生成个性化的中药配方。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得到更精准的治疗。”李逸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眼里透着兴奋。
王二狗凑过来问:“那我现在要是去看病,也能享受私人定制服务啦?”
“当然。”李逸笑着点头,“只要你如实提供身体状况,系统就能给你开出最适合你的方子。”
就在大家忙着升级系统的时候,林晓雯忽然走过来,神色有些凝重。
“李哥,我发现一个问题。”她说,“有几位患者虽然症状减轻了,但舌苔颜色却出现了异常变化,系统没有预警。”
李逸一听,立刻调出那几位患者的诊疗记录,仔细比对后发现,确实存在某种模式——他们在服药后,舌苔从黄腻逐渐转为灰暗,似乎暗示着体内湿热未清,反而有化火的趋势。
“这说明我们的模型还不够完善。”李逸沉思片刻,“得尽快建立更细化的体质数据库,把这类变化也纳入监测范围。”
林晓雯点头:“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收集更多案例数据?”
“对。”李逸坚定地说,“中医讲究因人制宜,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数据,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施治。”
夜色渐深,诊疗点的灯光依旧亮着。屋内,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屏幕上不断刷新着数据。
李逸坐在角落里,打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
“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生命的温度。”
窗外,风轻轻吹过,带着泥土和草药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