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大亮,诊疗点的屋檐下己经站了好几位村民。有人抱着铺盖,有人拎着药罐子,脸上带着期待和一丝忐忑。
李逸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这一幕笑了笑:“大家来得挺早啊。”
“医生,我们村还有几个老人腿脚不便,能不能安排人过去看看?”一位中年汉子赶紧上前问。
“放心吧,今天开始我们会分批安排上门诊疗。”李逸一边说,一边朝王二狗使了个眼色,“你一会儿带两个人去登记一下,把需要上门的名单整理出来。”
王二狗点头应下,转身就钻进人群里去了。
张大爷也出来了,手里拿着个竹编的小筐,里面装着几株刚采回来的草药。“我刚才绕了趟后山,发现那边还有些野薄荷,虽然长得稀,但能用上。”
李逸接过来看了看,点点头:“正好可以加在清热解毒的方子里,效果会更好。”
“不过药材还是紧张。”林晓雯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叠记录表,“昨天送来的那批勉强够用,但要是扩大治疗范围,库存撑不了几天。”
“我己经联系了周边几个村子的种植户,让他们这两天尽量多送一些常用药过来。”李逸说着,又补充道,“另外,张大爷提了个老方子,可以用别的草药替代一部分稀缺药材,也能缓解压力。”
林晓雯翻了翻手里的资料:“这倒是个办法,不过得注意配伍比例,不能影响疗效。”
“放心吧,系统己经模拟过几次了,误差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李逸说完,又抬头看了看天,“今天得抓紧时间,先把第一批病人安排好,然后开始搭建新的诊疗点。”
王二狗跑过来插话:“拖拉机队己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就是那个废弃祠堂那儿有点麻烦,门口那条路太窄,车进不去。”
“那就先派人过去清理一下。”李逸果断拍板,“下午之前必须搭好棚子,确保明天就能开始接诊。”
“行嘞!”王二狗答应一声,又转身跑了出去。
上午九点多,诊疗点己经开始忙碌起来。新来的病人比前一天多了不少,有些是附近村里听说这边中医见效快,特意赶来的。
“这位老太太,您先坐下,等会儿轮到您。”林晓雯扶着一位拄拐杖的老妇人坐到椅子上。
老太太连连点头:“不急不急,你们忙你们的,我们都是自己人,耽误不了啥。”
张大爷正在给一个小伙子号脉,眉头微皱:“你这脉象虚浮,怕是前两天出汗太多,伤了阳气。”
“是啊,我那天晚上出了好多汗,第二天就头晕。”小伙子一脸愁容。
“别担心。”张大爷笑着安慰他,“吃两副温补的药,再配合艾灸,很快就好了。”
李逸坐在电脑前,专注于屏幕上的数据,不时在纸上记录关键信息。系统正运行着一组新的预测模型,分析接下来三天的用药需求和病患增长趋势。
忽然,他的目光停在一个数据点上,眉头微微皱起。
“怎么了?”林晓雯凑过来问。
“这个数值……不太对劲。”李逸指着屏幕上的一条曲线,“按理说,这批患者的症状应该继续减轻才对,但有几个病例出现了轻微回升。”
林晓雯仔细看了几眼,点了点头:“确实,这几个病人的舌苔颜色变化也不太一致。”
“可能是体质差异。”李逸沉吟片刻,“系统现在的模型还不够细化,得尽快完善体质分类数据库。”
“那要不先暂停扩大的计划?”林晓雯试探地问。
“不行。”李逸摇头,“现在正是关键期,村民们信任我们,我们得趁热打铁。不过,我们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行新方案,观察一段时间再全面推广。”
中午时分,第一批诊疗点己经搭好。简易的木架结构,上面盖着防水布,分成几个区域,分别用于问诊、针灸和煎药。
“这样看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王二狗站在门口,满意地点点头。
“辛苦了。”李逸拍拍他的肩膀,“你再去一趟村委,跟他们说一下情况,看看能不能借几套桌椅来。”
“没问题。”王二狗应声而去。
到了傍晚,五个临时诊疗点都己基本布置完毕。每个点都配备了至少两名医护人员,由李逸亲自带队巡查指导。
“今晚大家都早点休息。”李逸在会议上说道,“明天开始正式扩大治疗范围,所有人员按照分工行动,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及时得到诊治。”
会议结束后,张大爷走到李逸身边,低声说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这段时间,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可真正懂中医、愿意相信中医的,其实不多。”
李逸点点头:“我知道。很多人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的,但他们亲眼看到效果之后,态度就会慢慢转变。”
“可光靠我们几个人,终究是有限的。”张大爷叹了口气,“要是能有更多真正懂中医的人加入进来就好了。”
李逸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其实,己经有人联系我们了。”
“哦?”张大爷愣了一下。
“刚刚收到消息,有个年轻女中医主动提出想加入我们的队伍。”李逸语气平静,“她说她以前在城市医院实习过,对中医很感兴趣。”
张大爷眼睛一亮:“那敢情好!”
“不过她的身份还没完全核实清楚。”李逸顿了顿,“得先见一面再说。”
夜色渐深,诊疗点外的风渐渐凉了下来。屋内还亮着灯,有人在整理药材,有人在写病例记录,还有人在调试设备。
李逸坐在角落里,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
“中医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
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王二狗的声音响起:“哎,你们猜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