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诊疗点的灯己经亮了。李逸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一份昨晚刚改好的治疗方案,眉头紧锁。
“老张,今天咱们先从症状最重的几个开始。”他抬头说道,“先把药煎上,等会儿分头施针。”
张大爷点点头,一边翻看病人名单,一边把针灸包打开检查。王二狗和林晓雯己经开始忙碌地准备药材,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一股苦涩的味道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第一批患者被带进来时,太阳才刚爬上山头。有三个老人、两个中年人,还有一个小孩,咳嗽声此起彼伏。
“别紧张,先喝点热水。”李逸一边招呼,一边用便携式脉象采集仪记录数据。系统屏幕上跳出一串分析结果,他迅速比对了一下,调整了方剂配伍比例。
“这个老太太舌苔发灰,脉象迟缓,得加点温补的药。”他说着,拿起笔在处方单上修改了几味药的用量。
王二狗端着药碗走过来:“这药可够苦的,我刚才尝了一口差点没吐出来。”
“良药苦口嘛。”李逸笑了笑,“你要是真觉得难受,待会儿我给你开个清火的小方子。”
诊室不大,但安排得很紧凑。张大爷负责给几位老人施针,李逸带着林晓雯给剩下的几位号脉开药,王二狗则在一旁帮忙打下手,偶尔还插几句嘴活跃气氛。
“哎哟,这针扎进去还真有点感觉!”一个中年汉子咧嘴笑起来,“以前听说针灸能治病,我还以为是糊弄人的。”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是光靠一根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张大爷一边给他调针一边解释,“你现在这症状,主要是湿邪困脾,加上风寒侵体,所以要先祛湿散寒。”
“哦,原来是这样。”那人听得连连点头。
治疗持续到中午,十几个人都完成了初步干预。李逸站在窗边喝了口水,看着外面阳光洒在院子里,心里稍微松了口气。
“今天情况还不错。”他说,“虽然有些人反应慢一点,但总体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那个小孩退烧挺快的。”林晓雯翻着记录本,“早上测体温还有三十九度,现在降到三十七八了。”
“嗯,说明我们调整的药方是对的。”李逸点头,“不过还得再观察两天,不能太早下结论。”
正说着,门口来了几个新面孔。是一个年轻女人抱着孩子,还有两位年纪较大的村民。
“医生,你们能不能先给我家孩子看看?”那女人急匆匆地问,“他发烧好几天了,吃了退烧药也没见好。”
李逸赶紧迎上去:“先坐下,慢慢说。”
孩子看起来七八岁,脸色有些发白,嘴唇干裂,呼吸有点急促。李逸搭了搭脉,又看了舌头,皱了皱眉。
“这孩子体内热盛,但津液不足,光靠退烧药不行。”他说着,打开了中医智脑系统的诊断界面,输入孩子的体征数据。
系统很快给出建议:清热解毒为主,辅以滋阴生津。
“得换个方子。”李逸边写边说,“另外,今天下午可以再施一次针,刺激一下他的肺俞穴,帮助退热。”
“行,听你们的。”女人连连点头。
治疗继续进行,时间过得飞快。到了傍晚,李逸己经记不清自己开了多少张处方,手也有些酸痛。
“今晚得好好整理一下数据。”他对林晓雯说,“明天一早还要评估疗效。”
“我看有几个病人今天的咳嗽明显轻了。”林晓雯指着笔记本上的记录,“尤其是那个老太太,之前咳得厉害,现在能坐得住,也不那么喘了。”
“这是个好兆头。”李逸点头,“不过中医讲求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晚饭后,团队围坐在教室一角,开始汇总一天的数据。
“目前来看,大部分病人体温都有所下降,咳嗽频率减少。”李逸一边翻看资料一边总结,“不过有个现象值得注意——有三位患者在接受针灸后出现轻微不适,比如头晕、心悸。”
“可能是体质不同导致的。”张大爷沉思道,“针灸也不是万能的,得因人而异。”
“系统提示这类体质的人群反应异常率较高。”李逸补充道,“看来以后得建立更详细的体质数据库,提前筛选风险人群。”
“这事不简单啊。”王二狗挠了挠头,“咱们现在连药都差点凑不齐,哪来精力搞这些?”
“总得一步步来。”李逸语气坚定,“我们现在做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以后能做得更好。”
窗外,夜色深沉,村子里静悄悄的。诊疗点的灯光依旧亮着,映照出几个人忙碌的身影。
第二天一早,有人带来消息——昨天接受治疗的几位病人,症状普遍减轻。尤其是那位高烧的孩子,体温己经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好很多。
“看来咱们的方案确实管用了。”王二狗高兴地说。
李逸却没有放松,他知道这只是刚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先别急着下结论。”他说,“咱们得继续观察,随时准备调整方案。”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田野,心里却明白,这一仗,他们才刚刚打响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