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的秋晨总带着甜菜根花的余韵。王二柱正蹲在技艺馆前打磨铁拐,突然听见关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 —— 不是月落部的轻快节奏,而是沉稳健重的铁蹄踏地,像有座移动的堡垒正在靠近。他抬头望去,只见队玄甲骑兵簇拥着位银须老将,马鞍上的长枪比薛仁贵的银枪还要长半尺。
“那是…… 汾阳王的旗号!” 张庆的织锦梭子 “当啷” 掉在地上,老匠人揉了揉眼睛,看着旗上的 “郭” 字在阳光下泛金,“郭子仪将军怎么会来西域?”
郭子仪翻身下马时,铁甲碰撞的脆响惊飞了檐下的鸽子。老将军的手掌抚过城楼的铁皮箭垛,指腹在弹痕上轻轻:“当年随薛仁贵将军西征时,这箭垛还是木头的。” 他转向迎上来的李轩,笑声比戈壁的风还洪亮,“陛下听说玉门关的商道连到了拜占庭,特命老夫来看看 —— 顺便带些长安的新物件。”
亲兵立刻搬来个樟木箱,打开时竟散出墨香。里面没有金银,而是摞摞拓本:有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有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最底下压着幅《陇右舆图》,上面用朱砂标着新发现的商路,首达里海沿岸。“这些拓本给技艺馆当范本,” 郭子仪指着舆图,“里海那边有个阿兰部落,擅长锻造大马士革钢,陛下想让他们的技艺传入中原。”
正说着,关外突然扬起阵烟尘。队黑马骑兵如疾风般掠过花田,为首的少女翻身下马时,腰间的银弯刀划出道冷光。她的羊皮袄上绣着狼头图腾,靴筒里露出半截马鞭,竟是月落部从未见过的装束。“玉门关的李将军在哪?” 少女的汉语带着草原口音,手里突然甩出个铜令牌,上面刻着 “漠北互市使” 五个字。
“这是阿古拉,” 郭子仪笑着介绍,“突厥默啜可汗的侄女,上个月刚在长安与朝廷签订互市盟约。她带来的阿兰马,比大宛汗血宝马更擅长途奔袭。”
阿古拉突然吹了声口哨,黑马立刻凑到她手边。少女从马鞍上解下布袋,倒出的不是香料,而是些泛着花纹的钢片:“这就是大马士革钢,” 她用弯刀轻轻一划,钢片竟弯而不断,“阿兰人说,要换你们的甜菜根糖和星尘玻璃才肯传艺。”
李轩接过钢片时,发现上面的花纹竟与张庆的 “万邦锦” 纹路相似。他突然对王二柱说:“带阿古拉姑娘去看玻璃坊,用星尘粉试试能不能仿出这种花纹。” 又转向郭子仪,“老将军要不要看看新修的商道驿站?薛将军当年的亲兵正在那边试种阿兰苜蓿,说是能让战马长膘。”
玻璃坊里,阿古拉看着王二柱往熔炉里撒星尘粉,突然抽出弯刀往玻璃液里一插。待她拔刀时,透明的玻璃上竟留下道银色纹路,与大马士革钢的花纹分毫不差。“原来如此!” 少女的眼睛亮起来,“用弯刀蘸钢水划纹,比阿兰人的锻打省力十倍!”
王二柱的铁拐在地上敲出惊叹的节奏:“姑娘这手艺,比俺们的火罐还绝!”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铁箱里掏出块糖霜,“尝尝这个,阿兰人见了保准肯换艺 —— 当年哈里发的儿子就是被这糖勾住的。”
三日后,郭子仪在驿站主持了场特别的比试。阿古拉的阿兰马对阵月落部的战马,前者在苜蓿地里奔袭时,西蹄扬起的速度竟比风还快。当少女策马冲过终点时,她的银弯刀突然劈向空中的苹果,刀光闪过,苹果落在地上时,果核里竟嵌着颗星尘玻璃珠 —— 是阿吉趁她疾驰时射进去的。
“好骑术!好箭法!” 郭子仪的喝彩声震得驿站的铃铛乱响。老将军突然对李轩说:“让阿古拉带月落部的骑兵去阿兰部落,就说长安的织锦坊等着用大马士革钢做织机零件。” 他指着远处的商道,“老夫的亲兵会护送商队,顺便把郭子仪兵法的拓本带给沿途驿站 —— 守商道和守疆土,道理是相通的。”
深秋的技艺馆里,张庆正将阿古拉的钢纹织进锦缎。老匠人让人把郭子仪的拓本铺在织机下,用金线沿着碑文的笔画穿梭,织出的 “兵法锦” 在灯下能看出用兵布阵的走向。“给阿兰部落送两匹,” 他对着学徒们比划,“让他们知道,玉门关不仅有甜,还有护路的硬功夫。”
李轩站在城楼望着阿古拉的骑兵队出发,阿兰马的蹄声与月落部的铃铛声渐渐远去。郭子仪的亲兵正在给商队装载糖霜,樟木箱里的拓本与星尘玻璃相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老将军突然拍着他的肩膀说:“当年守潼关时,总想着如何拒敌于关外;如今才明白,让天下人共走一条路,比筑十座城关更管用。”
暮色中的玉门关,玻璃幕墙映着商道上的灯火。李轩想起阿古拉临走时说的话 —— 阿兰人的传说里,大地是匹被马蹄踏动的锦缎,各族人都是织锦的丝线。他突然觉得,那些新出现的面孔,无论是郭子仪的沉稳、阿古拉的锐利,还是阿兰部落的神秘,都在为这匹锦缎添上新的纹路,让丝绸之路在岁月里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