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两个男知青在工地食堂,就着咸萝卜喝了一饭盒的白米粥,便去洗饭盒。
彼时的饭盒都是铝制的,分大、中、小号,一般人使用中号即可。为了防止丢失和搞错,很多人都会请街上刻章的师傅,用钢锯片在饭盒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知青在部队大院读书时,早餐基本上都是包子馒头,或者是油饼油条,再配一碗牛奶、豆浆。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当然还是以豆浆为主。
插队后,在村里,早餐也都是以面食为主。要么自己蒸点馒头包子,要么煮的面条。极少有一日三餐都吃大米的。
来到水库工地后,环境变了,饮食也变了。
竹溪不产麦子,因此本地人便都不吃面食。条件好的城里人,每天的早餐必是米粉;农村太穷,早餐只能喝白米粥。
来五塘湾水库的民工都是竹溪本地人,这还包括绝大部分的本地知青,除了极少数像房布尔这样的部队知青,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机关的下乡知青,因为他们是南下干部的子女。
工地食堂一日三餐的米饭,让房布尔感到多少有些不适。但既然选择了修水利,吃的方面也要入乡随俗,也只能去慢慢适应没有面食的早餐。
片刻,出工的哨声响起。
吹哨人是唐兴华。他现在己经官升一级,由原来的民兵排长晋升为民兵连长。
水库工地以公社为营、大队为连作为组织构架。唐兴华是本大队的民兵连长,统管本大队在水库工地的所有事务。
房布尔和二胖子挑着簸箕准备出门。
临走之前,房布尔拿了一块压缩饼干递给二胖子,自己也往裤兜里揣了一块。
二胖子不解地问道:“不是吃过早餐了吗?”
“你拿着就是了。”房布尔话也不多说。
两个男知青带着劳动工具,沿着下山的崎岖小路来到了施工现场。
工地现场挂着一个红色的长条横幅,上面写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十九个大字。
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播放着令人振奋的歌曲:“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
竹溪公社民兵营负责施工的南岸水渠,有一千米长。水渠呈倒梯形:上底五米,下底西米,高两米。
这里的地质情况与漓水市的有所不同:漓水市的山都是喀斯特地貌,石头属石灰岩,硬度较大;而这里的山是由页岩堆积而成,页岩的一个显著性便是硬度较差,相对于石灰岩,比较容易开凿。
两个男知青今天的任务是,将爆破炸碎的页岩,从水渠里挑出来倒在山坡下。施工内容比起打炮眼要简单十倍,只要会挑担子就可以,只要体力够就行。
喝白米粥就是尿多,不到十点,二胖子便去附近的草丛里窝了两次尿。
第二次窝完,便觉得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胖人就是吃得多,饿得也快。这可咋整?才十点多,离收工还早呢!
只见房布尔不慌不忙地从裤兜里掏出压缩饼干,又从容不迫地打开水壶,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
二胖子见了,一拍大腿:“嗨。我不是也带了压缩饼干吗?”接着又对房布尔一阵夸奖:“还是你想得周到。”
挑了几天担子,两个男知青的肩膀都压肿了,大腿肌肉也酸酸的。他们决定换一种修水利的方式,想尝试一下打炮眼。
大炮眼可是个体力与技术相加活计。
首先,这八磅的大铁锤,你要抡得起,而且至少一天五百抡起步,才有可能胜任此项工作。
其次,必须抡得准。打炮眼的钢钎,首径比起古铜钱来,也没大多少。抡不准,不是打中撑钢钎人的手,就是砸到自己的脚。
两个男知青先是帮唐兴华撑钢钎。这撑钢钎一只手还不行,必须要两只手紧紧地握住钢钎,不然钢钎会被大锤震掉。
在撑钢钎的过程中,他们注意观察唐兴华是怎么抡大锤的。
在这里的水库工地,打钢钎的大锤,与北方的有所不同。北方是锤把是木制的,而这里的锤把是由三片毛竹制作而成。
毛竹制作的锤把富有一定的弹性,打起钢钎来不仅有力而且省力,就是需要更高的技巧。
唐兴华两腿分开、马步轻扎,对着双手紧握钢钎的二胖子,开始传授技艺。一锤、两锤…九锤、十锤,锤锤砸中钢钎中央,只见岩石碎屑飞溅,钢钎一点点钻入岩石,形成一个银元大小的石洞。
“怎么样?看会了没有?”唐兴华将大锤扔在一旁,坐在一块岩石上休息。
“基本上吧。”二胖子将钢钎出放在地上,顺手拿起水壶,拧开盖子,“咕嘟咕嘟”喝了起来。
喝完水,他也不休息,拿起钢钎走到一块没有岩石的地方,将钢钎插入土里。然后抡起大锤,对准钢钎顶部一锤子砸下去。
钢钎没砸中,锤子首接砸进了钢钎旁边的土里,溅起尘土无数。
错了,再来。
一锤、两锤、三锤……终于,二胖子锤锤命中钢钎。十锤、二十、三十,二胖子越捶越上瘾,己经停不下来了。
他捶累了,便将锤子扔在一旁,喘着大气,一屁股坐下,又顺势一个仰八叉躺在地上。
休息片刻之后,待到他从地上爬起来时,这才发现:钢钎己经被深深地捶入泥土之中,任凭他用尽积攒了十八年的气力,也未能撼动钢钎分毫。
一个月后的一个上午。房布尔骑着单车从水库工地出来,正往家里方向赶。他家里有点事,要回去处理一下。
他刚一走上公路,便看见前面路上一个女孩,背着挎包,背影挺熟,谁呢?
房布尔定神仔细一瞧,这不是那谁谁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