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温舒宁带着满心的牵挂和一丝新生的家庭暖意,重新投入到“心芽计划”的工作中。然而,社区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壤下,潜藏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难题,随时可能掀起风浪。
这天上午,服务站的气氛格外凝重。李主任、陈医生、刘老师以及温舒宁围坐在一起,面色严肃。桌上放着一份由社区小学紧急转介过来的案例资料。
“小宇,男,8岁,小学二年级。”刘老师的声音带着沉重,指着资料上的照片。照片上的男孩眼神躲闪,低着头,瘦小的身体缩成一团,像一只受惊的小兽。“班主任发现他身上有多处新旧不一的淤青,主要集中在手臂、后背和大腿内侧。孩子极其封闭,拒绝交流,有自残行为——用削尖的铅笔划自己的手臂。初步怀疑……长期遭受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西个字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温舒宁的心猛地一揪,眼前仿佛闪过自己童年时奶奶严厉苛责的画面,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和无助感瞬间被唤醒。她用力握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家长什么态度?”李主任眉头紧锁,问道。
“非常抵触!”刘老师摇头,“班主任尝试沟通,家长(父亲)矢口否认,说孩子调皮自己磕碰的,还指责学校多管闲事。母亲……据说很懦弱,全程低头不说话。”
“报警了吗?”陈医生问,她是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也是“心芽”的发起人之一,深知此类事件的严重性。
“暂时没有首接证据,警方介入有难度。学校希望我们先尝试接触和评估。”李主任解释道,看向温舒宁,“舒宁,你和刘老师负责这个个案。务必谨慎,安全第一!首要目标是建立信任,评估风险,保护孩子!需要任何支持,随时提出来!”
温舒宁深吸一口气,压下内心的波澜,眼神变得坚定:“明白,主任。我和刘老师会尽快制定介入方案。”
介入的难度远超想象。第一次家访,吃了闭门羹。隔着门板都能听到男人暴躁的吼声:“滚!我儿子好得很!用不着你们假好心!” 第二次,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协调,勉强进了门。狭小昏暗的出租屋里弥漫着烟味和压抑的气氛。父亲身材魁梧,满脸横肉,眼神凶狠,对她们充满戒备和敌意,言语粗鲁。母亲瑟缩在角落,头埋得更低,不敢看任何人。小宇则像受惊的兔子,被父亲一把拽到身边,低着头,身体抖得像筛糠。
温舒宁尝试用最温和的语气表明来意,询问小宇的情况。父亲立刻打断:“他没事!就是欠揍!你们少TM打听!” 他粗暴地推了小宇一把,“滚回你屋去!别在这碍眼!” 小宇如蒙大赦,飞快地跑回自己那个堆满杂物的小隔间,关上了门。
第一次接触,除了感受到强烈的敌意和家庭内部的紧张高压氛围,几乎一无所获。小宇那惊恐的眼神和瑟瑟发抖的样子,却深深刺痛了温舒宁。她自己的童年阴影被强烈地触发,晚上回到租住的公寓,噩梦连连,梦见自己又变成了那个躲在角落、无助哭泣的小女孩。
“不行……”第二天,她主动找到陈医生,寻求督导。“陈医生,小宇的案子,我……我可能出现了比较强的反移情。看到他,我总想起自己小时候……那种恐惧感太真实了,我怕会影响我的专业判断。”
陈医生看着她略显苍白的脸色,眼中充满理解和赞许。“舒宁,你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反移情,并且主动寻求督导,这本身就是专业和成熟的表现。童年经历是我们的资源,也可能成为我们的软肋。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它。” 她引导温舒宁回顾自己疗愈的过程,重新锚定那份“Resilient Star”的力量,并教授了一些处理自身情绪和建立专业屏障的技巧。“记住,你现在是帮助者,不是当年的受害者。你的经历让你更能共情小宇的痛苦,但你需要将这份共情转化为专业的支持和保护力量,而不是被它淹没。”
同时,冷洵也通过电话给予了温舒宁强大的情感支持和专业建议。“舒宁,儿童在长期暴力环境下,往往会出现‘习得性无助’和‘解离’状态。他现在封闭、自伤,是创伤后的典型反应。建立信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安全的环境。可以考虑先从非语言的方式入手,比如沙盘、绘画,避免首接询问创伤事件。另外,务必注意安全!和社区民警、妇联保持联系,收集外围证据很重要。”
在陈医生的督导和冷洵的支持下,温舒宁调整了策略。她和刘老师不再执着于家访,转而通过学校接触小宇。她们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布置了一个绝对安全、温暖的空间。温舒宁不再急于询问,只是安静地陪伴,提供彩笔和画纸,或者邀请他玩沙盘。最初几次,小宇只是蜷缩在角落,拒绝任何接触,眼神空洞。
温舒宁没有放弃。她自顾自地在沙盘里摆弄着,堆砌着象征安全的小房子,种上绿色的树木,放上代表守护的小动物模型。她也会画画,画一些简单温暖的场景:太阳、小鸟、手拉手的小人。她轻声哼着柔和的旋律,或者讲一些关于勇敢小动物的故事。她不要求小宇回应,只是让他感受到这个空间是安全的、没有评判的、被接纳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宇的戒备似乎一点点在松动。终于有一天,当温舒宁又一次哼起歌时,小宇的视线第一次落在了沙盘上。又过了几天,他伸出颤抖的手指,极其轻微地碰了一下沙盘边缘的沙子。再后来,他开始在纸上涂鸦,画出来的却是大片大片的、杂乱无章的黑色线条,充满了压抑和恐惧。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温舒宁强忍着心痛,没有打扰他,只是在他画完后,轻声问:“这些黑色,看起来很有力量,它们像什么呢?” 小宇没有回答,只是飞快地看了她一眼,又低下头。
与此同时,刘老师和社区志愿者也在积极行动。她们巧妙地接触邻居,了解情况。一位好心的邻居大婶鼓起勇气提供了重要线索:她曾多次深夜听到隔壁传来男人的怒吼、女人的哭泣和小孩子压抑的哭声,还有疑似击打的声音。她甚至还偷偷拍下过小宇手臂上明显是条状物抽打痕迹的照片(虽然有些模糊)。
这些证据被迅速整理,提交给了社区妇联和派出所。在确凿的证据和多方压力下,小宇的父亲终于被警方传唤。面对证据和法律的威慑,他的气焰被打了下去。妇联也强势介入,为小宇的母亲提供了法律咨询和支持,并依据相关法律,为小宇申请了紧急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将他暂时安置在妇联指定的、安全的庇护家庭。
当温舒宁和刘老师赶到庇护家庭看望小宇时,孩子依旧沉默,但眼神里不再是全然的恐惧和空洞,多了一丝茫然和小心翼翼的观察。温舒宁蹲在他面前,拿出他之前画的那张满是黑色线条的纸,又拿出一张新的白纸和彩色的画笔。
“小宇,”她的声音温柔得像羽毛,“你看,这是你画的。那些黑色,是你心里的害怕和难过,对吗?它们很强大。但是,”她指了指白纸,“这里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颜色。你想试试看,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一点点……你觉得安全的东西吗?哪怕只是一点点颜色?或者,你想在沙盘里,为那个代表你的小人,找一个他觉得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小宇看着温舒宁,又看看彩笔和白纸,再看看那个熟悉的沙盘,沉默了许久。终于,他伸出颤抖的小手,没有去拿彩笔,而是指向沙盘角落一个不起眼的、被几棵小树模型半包围着的小洞穴模型。
温舒宁的心猛地一颤!她立刻小心翼翼地将那个代表小宇的小人模型,轻轻放进了那个小小的洞穴里。小宇的眼睛紧紧盯着那个被“藏”起来的小人,身体微微放松了一点点。虽然依旧没有说话,但这一个微小的选择,却代表着他内心安全感的萌芽!他开始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庇护所”!
“心芽”团队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保护了小宇的安全,并启动了后续的司法和心理援助程序。消息传开,“心芽计划”在社区的声誉和信任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居民们看到了这个扎根社区的小团队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专业精神。温舒宁的名字,也成了许多人口中“真正为孩子着想的好老师”。
在帮助小宇寻找“庇护所”的过程中,温舒宁也仿佛为自己的童年阴影找到了一个更安全的安置之地。她不再是那个被恐惧淹没的小女孩,而是有能力为他人提供庇护和支持的“Resilient Star”。这份成长,是在最艰难的试炼中淬炼出的最坚韧的光芒。她看着沙盘里那个藏在洞穴中的小人,又看看办公桌上乐乐送的彩泥小沙盘和那支刻字的钢笔,心中充满了平静而强大的力量。她知道,她和她的“心芽”,有能力照亮更多黑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