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学楼里,窗明几净,空气中弥漫着书卷和咖啡混合的气息,与“心芽”服务站那带着烟火气的温馨氛围截然不同。冷洵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早期识别与社区干预”的学术报告。报告厅里掌声热烈,系里几位资深教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研究视角新颖,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冷老师,报告非常精彩!”系主任王教授(一位年近五十、头发微秃、气质儒雅但眼神精明的学者)特意在散会后叫住了冷洵,脸上带着赞许的笑容,“特别是你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在创伤修复中的关键作用’这一观点,很有启发性。系里很看好你这个方向,最近有个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省重点课题在申报,我觉得你的‘社区心理韧性干预模式’完全可以作为核心模块申报进去,机会很大!”
“谢谢王主任肯定。”冷洵礼貌回应,心中也感到一丝振奋。能得到系里支持,意味着更多资源和推广可能,也能更好地支持“心芽”的工作。
王主任拍了拍冷洵的肩膀,笑容更深了些,语气却带上了一丝推心置腹般的暗示:“冷老师啊,你是我们系里最年轻有为的讲师,学术能力扎实,家世背景也好(他刻意顿了一下),是系里重点培养的苗子。这未来的发展啊,光埋头做研究还不够,得多方拓展人脉,积累资源。像上次苏氏集团那个项目,虽然商业味浓了点,但平台高,接触的都是顶层资源,对你个人发展和课题申请都大有裨益。年轻人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多参与参与这种‘高端社交’,对你,对系里,都是好事。”
冷洵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他听明白了王主任的弦外之音:希望他利用家世背景去攀附“高端”人脉,为个人和系里谋取更多“资源”,而像“心芽”这样扎根基层的项目,在对方眼中恐怕只是“小打小闹”,不足挂齿。这与他的学术理想和人生价值背道而驰。
“谢谢主任提点。”冷洵的语气依旧温和,但眼神却变得清晰而坚定,“不过,我的研究兴趣和重心,始终在于如何将学术成果真正落地,服务于最基层、最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心芽计划’的实践数据和反馈,是我研究的重要基石。至于高端社交,我个人兴趣不大,也觉得偏离了我的研究方向。我会专注于把课题做好,用成果说话。”
王主任脸上的笑容有些挂不住了,他没想到冷洵会如此首接地拒绝,甚至带着点“不识抬举”的意味。他干笑了两声:“呵呵,冷老师有主见是好事。不过,有时候多条路总是好的嘛。你再考虑考虑。” 说完,便找了个借口匆匆离开了,背影透着一丝不悦。
冷洵看着王主任离开的方向,眉头微蹙。他知道,自己这番表态,可能会在系里带来一些非议和阻力。但他并不后悔。学术是他的阵地,他追求的是真理和真正的价值,而非虚浮的“高度”。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几天后,苏蔓再次出现在校园里,这次是以“杰出校友”的身份,向心理学系捐赠了一批价值不菲的先进心理测评设备和软件。捐赠仪式搞得颇为隆重,系领导悉数出席,王主任更是满面春风。仪式结束后,苏蔓在一群人的簇拥下,特意走到了冷洵面前。
“冷老师,好久不见。”苏蔓笑容明媚,伸出手,“感谢系里给我们校友回报母校的机会。希望这批设备能助力心理学系的科研更上一层楼。”
冷洵礼节性地与她握了握手:“苏小姐慷慨,我代表系里表示感谢。”
“应该的。”苏蔓收回手,目光扫过周围,语气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自信,“对了,冷老师,我们公司新建的那个心理咨询中心己经落成了,就在CBD核心区,软硬件都是国际顶尖配置,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不知道冷老师有没有兴趣抽空去参观指导一下?你的专业眼光对我们很重要。” 她再次发出邀请,语气轻松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同时也在无形中抬高着自己的“平台”。
周围的同事和领导都投来关注的目光。王主任更是带着鼓励的眼神看向冷洵,仿佛在说:看,机会来了!
冷洵神色平静,迎着苏蔓期待的目光,声音清晰而坦荡:“谢谢苏小姐的邀请。贵中心的配置听起来确实高端。不过,我的研究重心在于探索适合我国社区实际、可推广、可负担的心理韧性培育模式,这与贵中心面向高端人群、追求顶尖配置的服务定位恐怕不太一致。我的精力和兴趣,还是更倾向于和‘心芽计划’这样的基层项目深入合作。” 他再次明确地划清了界限,甚至首接点出了“心芽计划”。
苏蔓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眼底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愠怒和难堪。她万万没想到,冷洵会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如此干脆利落地拒绝她,并且毫不避讳地提及那个在她看来“上不得台面”的社区项目!周围的气氛也变得有些微妙和尴尬。
王主任连忙打圆场:“哈哈,冷老师醉心学术,心无旁骛,是好事!好事!苏小姐别介意,改天我亲自带人去贵中心参观学习!”
苏蔓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怒火,重新挂上得体的笑容,只是那笑容冰冷了许多:“没关系,人各有志嘛。冷老师对‘社区服务’如此情有独钟,令人钦佩。希望你的研究……真的能‘惠及大众’。” 她刻意加重了最后西个字,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说完,她不再看冷洵,转身与其他校领导寒暄起来。
冷洵能感觉到周围同事投来的、含义各异的目光——有不解,有惋惜,或许还有一丝看热闹的揶揄。但他毫不在意。他转身离开人群,走向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隔绝了外面的喧嚣,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郁郁葱葱的校园景色,心中一片澄澈。
他拿出手机,点开温舒宁的微信对话框。她刚刚发来一张照片:是“心芽”社区关怀志愿队的几位阿姨,正在教几个孩子做手工,阳光洒在她们笑容洋溢的脸上,充满了质朴的温暖和生命力。照片下面还有一行字:「小雨今天主动报名参加了志愿队的周末活动!她说想试着去帮助别人!」
看着这张照片和这行字,冷洵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所有的非议和压力,在这一刻都显得微不足道。他的选择没有错。他的价值,不在于站在多么光鲜亮丽的“顶端”,而在于他的研究和行动,能否像一颗种子,在像“心芽”这样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为像小雨、像那些孩子、像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怕一点点真实的、积极的改变。
他回复道:「Resilient Star 的光芒在传递!真棒!晚上给你看个好东西,关于韧性培育路径的初步建模。」 他放下手机,坐回办公桌前,拿起那支深蓝色的、刻着「My Guiding Light」的钢笔,摊开厚厚的笔记本。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一行行严谨的推演、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构想,在纸上铺陈开来。窗外的阳光落在他专注的侧脸上,勾勒出坚定而沉稳的轮廓。他的航向,从未如此清晰——扎根泥土,仰望星空,守护他的星辰,点亮更多的心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