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舒宁坐在图书馆最角落靠窗的位置,窗外是沉沉的暮色。她面前摊着一本《异常心理学基础》,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书页上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章节描述:回避行为、过度警觉、情感麻木……每一个字都像冰冷的小针,轻轻扎在她试图封闭的记忆上。
她强迫自己集中精神,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斜对面那个靠墙的座位。
冷洵坐在那里。
他似乎总是穿着素净的棉麻衬衫,袖口随意挽起一截,露出清瘦的手腕。此刻他微微低着头,专注地看着手中的书,侧脸线条在图书馆柔和的顶灯下显得格外沉静。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道温煦的光源,不刺眼,却奇异地吸引着温舒宁这个习惯了蜷缩在阴影里的人。
自从那次雨中的短暂交集,温舒宁发现自己总会“偶然”地在校园里遇见他。食堂排队时隔着几个人的距离,教学楼走廊擦肩而过时他微微颔首的致意,还有现在,在图书馆这个安静的角落。他似乎无处不在,却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从未主动上前搭话,只是那种温和的、毫无攻击性的存在,像背景音一样渗入她的日常。
这让她紧绷的神经,在最初的警惕之后,竟诡异地感到一丝……安全?不,或许只是习惯。温舒宁甩开这个荒谬的念头,把注意力重新拉回书本。书上关于“社会退缩”的描述像一面镜子。
“同学,打扰一下。”
温舒宁猛地一惊,书页被她下意识攥紧的手指捏出了褶皱。她抬起头,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又是他!
冷洵不知何时走到了她的桌旁,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认知行为疗法:理论与实践》,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歉意:“抱歉,吓到你了?我看你好像对这本很感兴趣。”他指了指温舒宁面前那本《异常心理学基础》,“这本理论性很强,如果你刚开始接触,也许这本《理解心理创伤》会更友好些。”他轻轻将手里那本浅蓝色封面的书放在她桌角。
温舒宁的目光落在那本陌生的书上,又飞快地扫过冷洵的脸。他的眼神坦荡清澈,没有任何她害怕的探究或怜悯,只有纯粹的、对书籍本身的分享意图。
“我……”她喉咙发干,声音有些滞涩,“我只是随便看看。” 她垂下眼睑,长长的睫毛遮住了眼底的慌乱。
“没关系,”冷洵的声音很轻,带着抚慰人心的韵律,“心理学是个很广阔的领域,慢慢来。这两本,”他指了下桌上的两本书,“侧重点不同,但都值得一读。尤其是这本,”他点了点那本浅蓝色的《理解心理创伤》,“它用很多真实案例来阐述理论,没那么枯燥。”
他说完,没有停留,也没有等待温舒宁的回应,只是再次微微颔首,便转身走回了自己的座位,仿佛真的只是路过,顺便分享一本好书。
图书馆里依旧安静,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温舒宁的目光却久久停留在那本浅蓝色的书上。《理解心理创伤》。那五个字像有魔力,既让她感到一阵莫名的刺痛,又生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想要翻开它的冲动。
她犹豫了很久,指尖才带着微不可察的颤抖,轻轻拂过那崭新的封面。最终,她将原本那本深奥的理论书籍合上,小心翼翼地,翻开了冷洵留下的这本。
窗外的夜色更浓了。斜对面的座位上,冷洵似乎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只是在她终于翻开那本书时,他翻动书页的手指,几不可察地停顿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