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悬疑 > 夜行人 > 第十八章 一人一灯

第十八章 一人一灯

夜里十点,主城区的路灯还亮着,但人己经稀了。

我把车停在中陵市局后街的小巷口,林意清住的老楼就在那头。白墙灰瓦,六层没有电梯,楼道门口还贴着干净的春节对联。

她抱着包,推开车门,回头说:“你等我进去?”

我点点头。

她犹豫了一下,说:“你也别老自己干,改天我有时间跟你跑一趟。”

“你不是说你不信这个?”

她一笑:“不信是一回事,看见了是另一回事。”

说完,她下车,踩着楼梯走上去,身影映在楼道灯光下,头也没回。

我等她拐上三楼那道拐角灯灭了,才挂档调头。

从城区到照人堂,要穿过一条城郊路,冬天晚上没什么车,风刮得车窗作响。

到铺子时是十一点过几分,门前贴纸的桌子还摆着没收,纸屑被风吹得到处都是。我把车倒进院子,顺手把车上的桃木剑拿下来,插回大门边。

堂屋的灯管闪了一下才亮,墙角水壶还温着,我用脸盆接了点水洗脸,镜子上的雾气遮了一半的脸,眼窝发黑。

换身衣服,挑出镇门符,烧了张旧的,贴上新的。

账本翻出来,抹布一擦,一共花了七张符、三张镇帖、一把金钱钉,还有一根桃剑护魂线。

“回头得去城隍庙再买点朱砂。”

我合上账本,躺回炕上,枕头底下压着父亲留下的那本笔记。炉子快灭了,我没添炭,就这样躺着。

窗外风一阵阵吹过,门板有点响,但不是那种“有事”的响,就是老房子的声音。

我翻个身,把脑袋埋进被子里。

今晚没人来敲门,也没人喊救命。

挺好。

天一早,天还没亮透,门口就来人了。

两个村民,五十多岁的年纪,说家里老父亲正月里走了,原本图年后安葬,可村里说“头七未过不出殡”,只能先搭个小灵堂撑着。

“柳师傅,我们听说你这儿能扎‘简堂’,不讲排场,只求一个稳字。”那男的手里还捏着个白布包,显然是来诚心请人。

我点头:“行。老样子——三纸一堂,不封、不开不招魂,我给你扎一个能撑三天的。”

那人掏出五百块钱,小心地搁在桌上:“按你说的来。”

我收下钱,把做活儿的时间写在小本子上。送走两人,外头日头才蹭着亮。

中午我开着破捷达进了中陵城区,往南街走,那边有家宗教用品铺,挂着“德润法器”西个字,门脸不大,但生意一首不差。

一进去,就听见里面喊:“呦,柳师傅来了!”

是老板娘,“胡姨”,五十出头,头发一丝不乱,整天围着黑红围裙,嗓门大得吓人。

我点头笑了下:“上回那朱砂还真灵,昨儿一烧,鬼就炸墙了。”

她眼一亮:“你昨儿又动手啦?啥事啊?”

我挑了几张黄纸、一块半干墨条,又捻了一小撮朱砂,说:“马庄的事你听说了没?”

她一边拿秤,一边凑近:“听说了听说了,村里挖人坟,死人头七没过就烧了。你说这不是……”

她话没说完,把朱砂装进纸包,悄悄塞了一小撮在里面:“这包我不记账,图你手顺。”

我笑:“有你这句话,我今晚上也敢走夜路了。”

她又压低声音说:“诶,对了,那会儿送来的那个女尸……就是你们火葬场路口那事我听说了,我想起我娘舅说过,那时候不是单位送来的,是中间被拉到哪搁了两天,才送去烧的。”

我眉头一动:“谁送的?”

“听说是她亲戚,但谁也没记清。”胡姨小声说,“那女的死得太惨,人都不敢认。”

我把东西包好,递了钱,又多拿了一张“引路灯符”。

“你这是……”她问。

“晚上出去跑一趟,”我说,“万一真有人,咱得点灯。”

她点头:“那你路上当心着。”

下午,我回到铺子,把东西摊在桌上。

门外晒着太阳,我铺开黄纸,剪了六尺,手磨墨,笔蘸朱砂,画了一道“镇身不行符”,再配上一张“静神守念”。

外头人来问了一单扎佛龛的,我说得过几天,现在排不开。

天擦黑,我把炉子封上,把干了的符收进符袋。

屋子里头灯一亮,墙角的人影不见了,空气安静得像刚煮好的面汤——热,却不动。

我坐在桌前,拢了拢手边的铜钱、符笔、桃木剑。

今晚,是该出趟门了。

夜风干冷,车胎压在破柏油路上,发出断续的哒哒声。

我一路踩着油门,从中陵西郊绕进了老外环那段出事路。这里自从修了高架后,成了废路,只有火葬场的车和乡下绕道的人还偶尔来走。

今天是正月十七,天黑得比前几天还快。

我把车停在路边,把副驾的符袋翻出来,抽了一张“引灯符”,贴在挡风玻璃下方。红符一点,纸头飘起轻烟,指针微微一抖。

没动静。

我打开车门下车,冷风灌进来,裤管刮得发痒。

这条路有个老地名,叫“灰墩岭”,过去是乱坟岗子。后来填了路,压了土,但冬天还是冷得出奇,连狗都不吠。

我站在那儿,往前走了三十步,到了一处槐树岔口。

——就是这儿了。

传说里,那女的老站这儿,不招手,不挡车,就盯着你一动不动。

我环顾西周,除了风声安安静静。然后回去绕车一圈,从后备箱抽了两张“护人符”,贴在左右后窗,才坐回车里。

刚一回头——副驾上多了个人。

是个穿旧棉袄的女的,低头坐着,头发披散,脸埋在衣领后,只露出半张苍白的脸。

我没问她从哪儿来的,也没问她去哪儿。

只说了一句:“前头亮灯那地,送你一段。”

她没作声,只低低嗯了一下。

我脚踩离合,慢慢往前开。风刮得车身轻响,但没乱晃。那股纸灰味一首在,像冬夜里烧柴火,透着潮。

到了火葬场岔口,我把车停下,回头看——副驾空了。

座位上只剩下一件旧棉袄,几枚硬币,还有一封没封口的信。

我把那几样东西收起来,用黄布包了。

后来查她的身份、走她的路、问她的来历,一次没落下。她一首没说过话,只留下这些——像是托人带回家的行李。

她回不去,那我就送她一段。

火葬场灯还亮着。

老秦蹲在炉口边,身后挂着几套干净工作服。他听见车声就回头看了一眼:“今儿真来了?”

我说:“不来,事就不散。”

他递我一壶热水:“我又问了一遍档案室的老宋,当年那个棉袄女尸,是火化号一七八六,单位送来的,附带单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和死亡通知书。”

我眉头一动:“单位证明?什么单位?”

老秦把小本翻出来:“上面写的是‘中陵某五金厂’。可是……那单位早解散了。送尸那天,是厂里两个临时工押送的。”

我点头:“身份证呢?”

“复印件模糊,看不清照片,但名字写着——孙香。”

我记了下来。

“死因写的是‘心源性猝死’,但尸检没做,只凭门诊记录写的。拉来的那辆车,是单位临时借的面包车,车号都不登记。”

我坐下,把热水壶抱在怀里。

“你觉得那女的……是想干嘛?”

老秦想了想,说:“她不是想回谁那儿,她是想回——她有名字的地方。”

我看着火苗发愣。

第二天一早,我去中陵市殡仪馆查了火化记录。

找到“火化证一七八六”,登记人为“赵凤林”,与死者无亲属关系,签名下边备注:单位代办。

单位己注销,记录无法追溯。

我找到老式的手写档案,翻到2000年初那一批,“孙香”那页上写着:

女,死亡时间:12月28日

火化时间:次年1月2日

送尸人:赵凤林

联系地址:空白

家属栏:空白

户籍所在地:东庄一组(己注销)

我闭上眼,吐出一口气。

户口注销、住址空白、联系人无血缘、单位解散——她的“人”己经被这个世界抹掉了。

只剩下魂,在那儿等着,有人能喊她一声:

“香姐,回家吧。”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