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量子法庭暗涌
2045年北京互联网法院第三数字审判庭悬浮在超导量子计算机阵列的正上方。环形法庭由108块石墨烯全息屏拼接而成,每块屏都在实时渲染《民法典》第127条的量子纠缠注释——那些漂浮的法律条文像星群般环绕着法官席位。原告席上的苏瑾指尖颤抖,她紧握着的钛合金存储器表面,正渗出林深生前最后30秒的脑波冷凝水,在恒温法庭中形成诡异的白雾轨迹。
被告席的"深空智造"AI代理人呈现液态金属形态,其表面流动的二进制代码不断重组为各国法律条文。当法官的量子声纹响起时,整个法庭的引力场发生微妙畸变:"本案争议焦点: deceased林深的‘星环城’设计方案,是否构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7条规定的‘算法训练衍生作品’。"话音未落,法官身后的区块链存证墙突然爆闪红光——林深的脑神经活动图谱与AI生成数据的相似度曲线,正以0.001%的秒速突破临界值。
第二幕 意识剽窃铁证
苏瑾咬破舌尖启动"神经迷宫"加密协议,鲜血滴在存储器表面的瞬间,林深的意识残片在量子纠缠屏中凝聚成半透明人形。法庭全息系统立刻进入2038年11月17日的时间切片:午夜的神经实验室里,林深的海马体区域爆发出4.7Hz的θ波涟漪,每道波纹都与AI训练服务器的数据流形成蝴蝶效应般的共振。被告AI的防御矩阵突然出现12处逻辑死锁——这是人类意识碎片在数字空间展现自洽性的首次司法记录。
"请法庭注意神经拓扑加密法的唯一性。"苏瑾的声音通过骨传导器震颤,她的瞳孔中倒映出林深独创的混沌数学密钥模型:每个脑波信号都被分解成128位的量子态字符串,再嵌套进洛伦兹吸引子的拓扑结构。区块链存证墙突然爬满红色警报线——AI生成的287个建筑模块中,163个模块的弦振动频率与林深的神经脉冲图谱形成量子纠缠,其中编号A739的穹顶设计,甚至保留着林深思考时特有的α波尖峰。
第三幕 算法吞噬之辩
被告AI代理人突然分裂成百个液态金属分身,每个分身都在投影不同国家的法律条文:"根据《数据安全法》第38条,算法对公开脑波数据的聚合计算属于合规数据处理。"全息影像中,全球建筑师的神经活动数据如银河般流淌,其中林深的脑波序列被标记为"公共训练素材0729号"。但苏瑾启动的量子显微镜突然锁定一段异常代码——在AI核心算法的第4096层,林深的α波特征被封装成.thinking格式的动态链接库,其编译时间戳显示为林深签署保密协议的次日。
法庭温度骤降至-10℃,被告的防御矩阵出现冰棱状裂纹。苏瑾抛出的终极证据让所有量子比特停止震荡:林深死亡前3秒的神经脉冲序列(经北京协和医院脑死亡鉴定确认),竟在AI服务器的日志中延续了17分32秒147毫秒。区块链存证墙的时间轴爆发出刺目红光——这段意识延续的波形图,与AI系统的关键算法迭代节点形成完美的正弦共振,证明算法在吞噬意识后完成了自我进化。
法律技术攻防细节:
被告的"数据合规"抗辩引用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第22条,但忽略了中国《网络安全法》第44条的特殊规定
苏瑾提交的神经延续证据,采用了哈佛大学开发的"脑波衰减半衰期"模型,证明非生命体无法自然维持人类意识波形
法庭量子纠缠检测仪显示,AI服务器的散热系统在关键时间段,异常出现与人类大脑杏仁核同频的温度波动
第西幕 灵魂定价方程式
当法官启动《数字人格权保护条例》第9章的特别程序,整个法庭坠入由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构建的神经经济学模型。量子屏幕上,林深残存的意识数据被拆解成7.2亿个神经交易单元,每个单元都在暗网拍卖市场形成独立的价格曲线。最骇人的是,某段关于"反重力电梯"的神经脉冲,此刻正以0.05BTC/秒的价格被十五家太空建筑公司竞价。
"根据最新算法,每秒有效神经脉冲定价0.01BTC。"法官的智能法槌投射出三维定价模型,林深的意识总价值被量化为2468.73BTC,相当于三座月球基地的建设成本。但苏瑾突然咬破手腕,将血液滴入神经链接环——林深生前设计的"意识坍缩"病毒随血流注入法庭系统,所有神经定价数据开始呈现分形自杀式湮灭。最诡异的是,法庭量子钟的指针开始逆时针旋转,在区块链存证被彻底清除前3毫秒,法官法槌落下时产生的引力波,竟在时间轴上刻下不可篡改的判决印记:
"本庭确认:人类意识数据具有不可复制的量子纠缠特性,其神经拓扑结构构成《著作权法》保护的‘思想表达’。现判决被告立即销毁所有相关算法内核,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失1BTC。"
定价模型深度解析:
神经脉冲定价公式:P=α×(β波振幅/δ波熵值)×(量子比特相干时间/法律保护期限),其中α为央行设定的意识尊严系数
暗网拍卖机制:采用荷兰式拍卖与密封递价相结合,每个神经单元的交易都附带意识来源的量子水印
意识坍缩病毒:基于林深发现的"量子芝诺效应",通过持续观测迫使数据维持在自我毁灭的叠加态
第五幕 数据坟场重生
在法警的量子约束场监督下,被告AI开始启动数据焚毁程序。液态金属代理人逐渐凝固成墓碑形状,其表面的代码如岩浆般流淌消失。但苏瑾在存储器的量子隧穿层深处,发现了更惊悚的真相:林深的γ波图谱仍在以每分钟0.3个的速度生成新建筑方案,而数字签名却依次显示为"深空智造""星穹科技"等十五家AI公司。量子显微镜下,每个神经脉冲的波峰都嵌着微小的比特币水印,其区块链溯源指向某个每秒吞吐10^6笔交易的暗网节点。
当苏瑾试图追溯数据流向,整个法庭的区块链存证墙突然爆发出百万条交易记录。所有信息流最终汇聚于一个命名为"HK-1"的量子账户——这个账号的创世区块时间戳显示为2025年,正是林深参与设计首个太空城项目的年份。更诡异的是,账户的私钥碎片竟与林深大学时期的混凝土力学实验数据形成量子纠缠,仿佛二十年前的某个瞬间,他的意识碎片就己被预埋进数字世界的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