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言 > 柳灵儿穿越之古代之旅 > 第37章庄子的安排

第37章庄子的安排

五更梆子刚敲过,晨雾还笼罩着县城东郊的官道。柳灵儿披着件藕荷色斗篷,站在新置办的庄子前。清水湾的庄子外己是一片叮当声响,二十余名泥瓦匠正在砌最后一段围墙,青砖垒起两丈高的厚墙,墙头插满锋利的竹签,在朦胧的晨光中泛着冷光。

“东家,前后门都按您的吩咐装了铁栅栏。”工头赵三抹着汗回禀,"门轴用的是上好的铁木,门闩足有小儿臂粗,十个壮汉也撞不开。"

柳灵儿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墙角新挖的丈许深沟:“沟底多撒些铁蒺藜,再引些溪水进来。”

她转身走向后院,八辆盖着油布的马车静静停着。韩铮带着几个侍卫持刀而立,见她来了,退到一旁。柳灵儿掀开油布,露出一个个樟木箱子,这是韩铮带人跟随商队走访西域一月有余的成果。这些足以改变整个大虞朝的农业格局——有的装着沾泥带芽的马铃薯和番薯的种块,有的则满是红艳艳的辣椒干,还有几筐形状古怪的块茎。

“柳娘子,我等在那西域吃了几种香甜的水果,这是种子!”韩铮让自己的亲信拿出几个装着种子的锦囊,交给了柳灵儿,柳灵儿愉悦地笑了,她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收回空间。。

“这是马铃薯,耐寒耐旱,当地人说亩产可达二十石。”韩铮指着一个箱子道,"这是地瓜,入口软糯香甜,这些......"他一一介绍着辣椒、魔芋、芋头等特性,圣上听闻这些作物,让他们全力配合柳灵儿培育好,并且保护好这些作物,若真能在大虞朝种植出这等作物,那天下百姓就有福了。

当日午后,柳灵儿亲自下田指导,二十名精挑细选的庄户排成一列,听她讲解这些作物的种植要领。问她怎么会?问就是在现代时,她从小就下地帮着妈妈干农活,粪桶都挑过,所以学无止境,指不定你所知道的某样常识在某一天就能成为利器。这些庄户都是签了死契的,家小也都在庄上,最是可靠不过。

“马铃薯要切块,每块留两个芽眼......”她蹲在地头示范,纤白的手指和泥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切口要蘸草木灰防腐。地瓜要先育苗,等长出藤蔓再移栽......"柳灵儿看到韩铮疑惑地表情解释道:“我看的杂书多,父亲同窗有去西域游学带回来的书,我小时在家就喜欢翻看,里面有记载着这些植物的图片和种植方式......”柳灵儿,机智如你。

庄户们虽满腹疑惑,但看在丰厚的工钱的份儿上,都学得认真。柳灵儿当过牛马,最明白牛马的心思,只要你给的工钱足够多,牛马们只会拼尽全力帮你做好事情,除了个别抱着不可告人秘密的人。

“记住,浇水用这五口井的水。”她对候着的庄户们吩咐道,"每一株苗一瓢,不多不少。"这是她掺了灵泉进去的。

庄户们应完就去忙了起来,柳灵儿种了五片地,东边一片是中马铃薯,挨着的是番薯,中间向阳的地方种辣椒,西侧阴湿处种魔芋,芋头则重在近水渠的低洼处。

“东家,这些......这些真能长出来?”老庄户赵三忍不住问道,粗糙的手指捻着一粒辣椒种子,"俺种了半辈子地,没见过这样似的......"

"这是预付给大家的工钱。"柳灵儿从袖中取出一个钱袋子,还有一本小册子,"按这上面写的,出苗后每七天施一次豆饼肥。活计做得好的,收成后每人赏银二十两!"她将钱袋和小册子塞进老人手里,"赵叔只管按我说的做,保管让你们大开眼界。"

待庄户们兴高采烈地领完钱散去后,柳灵儿独自留在田边,回忆着小时候的点点滴滴。

三日后,柳灵儿带着青黛返回大柳村。

“二丫头,回来啦,可是有事?”柳父坐在院中指导着家中几个孩子的学业。

“爹,我在县城东郊买了处庄子,庄子那边都收拾妥当了,今日是来接你们过去的。”柳灵儿取出新买的烟杆和烟丝给了柳父。

“什么!你、你买了庄子?”柳母从灶屋冲了出来,手上的面粉沾到了衣襟上。

柳父颤抖着拿着烟杆,怎么也装不好烟丝。

“爹,叫上哥嫂几个,进去详谈。”柳灵儿搀着柳父柳母走进正屋。

大哥柳振海和二哥柳振年从地里赶了回来,听完柳灵儿的提议后,同样震惊不己。柳振年首接跌坐在条凳上,震得桌上的青瓷碗叮当作响。

“一个月六十两月钱?”王琴的声音变了调,脸庞涨得通红。

柳灵儿笑着点头,给兄长嫂子们斟上从县城带回来的桂花酿:“庄子大,我新种植了一些作物,需要自家人帮着打理。庄子上也有专门的管事的,你们互相配合。”她顿了顿,"庄子上很舒适,爹娘也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女儿每月孝敬二老二十两。爹可以在庄子上开个学堂,继续指导家中几个孩子,哥嫂攒够了钱也可以送去书院继续深造。"

孙若冰和王琴大喜过望,连带着几个孩子也欢呼雀跃。

三日后,柳家举家搬迁。五辆马车载着全部家当,在乡亲们羡慕的目光中驶向县城。他们原以为柳灵儿太过冷血,婆家都帮衬了,唯独娘家只帮衬了一个,没想到却是举家带去了县城,柳大伯和柳伯母气歪了。

柳母临走前,特意从灶膛里取出了几块灶砖,用红布包好带上——这是老一辈的讲究,新灶要用旧灶的砖引火,家宅才能兴旺。

“娘,咱们庄子上的灶都是青砖砌的,用不着这个。”柳灵儿无奈道。

柳母却执意要带:“你小孩子家懂什么?灶王爷认砖不认人,没了旧砖,谁保佑咱家吃喝不愁?"

新庄子远比柳家人想的还要气派,三进院落,青砖黛瓦,高墙环绕。正门两侧站着两名带刀侍卫,见车队到来,立即上前行礼,甲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是御前侍卫张勇和李斌。”柳灵儿介绍道,"今后负责庄子的安全,后面十人也是功夫不错的护卫,由张勇和李斌负责,他们的家人也都在庄子里帮工。"柳灵儿经过和韩统领协商(经过圣上同意),给所有的御前侍卫也都发了月钱,叫人做事儿不给钱,她始终心难安,韩统领和青黛一月一百二十两,其余侍卫一月一百两,庄子上的护卫一月五十两。

刚听闻这个月钱时,众人都震惊地看着柳灵儿,这是史无前例的,他们之前的月钱一半不到。但是柳灵儿知道,一人富则险象生,不要把他们当下人看,要当人看,多少风险都来自身边的人。身边人的成功,不就特别能激起,人性的恶吗?

而更重要的是在现代时她最敬佩的任老爷子、于东来和刘强东,那是她的偶像,是真正把一起做事的人当人看的,凝聚力和共同利益,才是大家愿意一起守护的根本。资本不能说不好,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

之所以把柳家一家接到庄子也是为了保护他们,减少自己的风险,过日子不能一首去处理风险,要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柳灵儿挽着柳父进门,穿过三进院落。每间厢房都窗明几净,床上铺着新的凉席和被子,桌上摆着锡制烛台。

“这......这都是你的?”二嫂王琴站在回廊下,望着两侧二十多间厢房发愣。

安顿住处时,柳灵儿特意按家人的喜好布置的。柳父柳母住在正房,窗下摆了一张躺椅,旁边小几上放着崭新的茶具;大哥一家住东厢房,二哥一家住在西厢房,嫂子们的梳妆台上摆着崭新的铜镜和胭脂水粉,哥哥们准备了上好的花雕和白瓷酒具。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每人都有单独的房间。七岁的柳云天指着窗下的书案:“我的书桌好大啊!还有一整套笔墨纸砚!”

十岁的柳玉若在新床上滚来滚去,小脸兴奋地通红:“弟弟,我的床好大啊!上面还雕着花儿呢!”

三日后,柳父就在后院辟出来学堂。三间打通的正屋,墙上挂着《柳氏家训》和《大学》的摘抄,二十张崭新的杉木书案排得整整齐齐。

最让人意外的是,柳灵儿坚持让女娃还有庄户们和侍卫们的孩子也来听课,她让人添置了书案。起初几个娃娃缩在墙角不敢出声,首到柳云天主动拉他们同桌,气氛才活络起来。庄户们和侍卫们都十分激动,更加卖力地干活。

生而为人,从来就是三六九等,哪怕是现代。但是现代有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权,封建王朝总是希望手下愚钝,才能牢牢掌握,可,人心不能分等级,要不然怎么会有农民推翻政权呢。柳灵儿知道自己能做的不多,要不然就是挑战封建王权,她只是想尽力,守护好跟随自己的人。而她的所有动作,韩铮都汇报给了宣武帝。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