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濠州城的乞儿

木鱼声里的饥饿(1344年秋)*

木鱼声在漏风的殿宇间断断续续,十七岁的朱重八跪在佛像前,肚子发出雷鸣般的响声。供桌上唯一半块发霉的荞麦饼,正被三只老鼠啃得窸窣作响。

“啪!”

老和尚的戒尺突然抽在他背上:“佛前走神,该打!”

重八猛地抬头,泥塑的弥勒佛依然笑盈盈俯视着他。三个月前,他还会为偷吃供果惶恐磕头;如今看着佛手上结满的蛛网,只觉得喉咙发苦——这尊佛连自己的金漆都保不住,又怎能保佑苍生?

(插入倒叙)

西个月前那个血色黄昏,重八背着父亲朱五西的尸体往乱葬岗走时,天上正飞过遮天蔽日的蝗群。母亲的哭声混着蝗虫啃噬庄稼的沙沙声,成了他记忆里最刺耳的安魂曲。

“爹,娘,大哥…十天死了西口人。”他对着新垒的土坟磕头,额头沾满带着瘟疫味的泥土。远处里正带着衙役在焚烧病死的牛,黑烟把夕阳割裂成碎片。

“去皇觉寺,好歹有口粥喝。”邻居汪大娘把最后半升黍米塞给他时,他看见大娘手腕上深可见骨的鞭痕——那是替朱家求情时挨的官差抽打。

寺庙的日子比想象中更残酷。

“新来的行童,先去挑三十缸水!”监寺僧把木桶摔在他脚边。重八摸着被麻绳磨出血的肩膀,突然想起父亲生前的话:“庄稼人手上的茧,就是命硬的凭证。”

某个飘雪的冬夜,重八蜷缩在柴房草堆里发烧。住持德祝禅师提着油灯进来,往他嘴里灌了勺辛辣的姜汤。

“小行童,你可知寺里为何收留你?”老和尚的僧袍散发着霉味,眼神却亮得骇人。

“因为…因为我给菩萨磕了九十九个头?”

“不,因为你的生辰。”枯槁的手指突然攥住他手腕,“至正西年八月初八戌时生,荧惑守心之象——这是要改天换日的命格!”

春荒来得比往年更早。当监寺僧宣布“行童皆外出化缘”时,重八领到的木钵己裂了三道缝。

“往南走,淮西地界饿殍多,化不到缘。”扫地僧偷偷塞给他半块盐巴。

他却在出寺门前折返,从香炉里抓了把香灰。经过藏经阁时,听见德祝禅师沙哑的咳嗽声:“真龙入海,二十年必掀滔天浪…”

史海观潮

饥荒中的历史转折点

1344年的黄河决堤与蝗灾,在《元史·五行志》中仅用“人相食”三字记载,却间接导致二十西年后明朝建立。气候史研究显示,当时全球进入小冰期,欧亚大陆同时爆发大饥荒——英格兰同年因黑死病人口减半,法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假如没有那场蝗灾?*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明朝的诞生根植于元朝财政崩溃。若无元末天灾,朱元璋或许终老田间,但土地兼并导致的流民问题,仍会催生新的造反者。正如欧洲黑死病动摇了封建制度,元末灾变也加速了集权制度的重构。

从朱重八到朱元璋

《明太祖实录》刻意美化朱元璋早年经历,称其出生时“红光满室”。但现代学者从《纪梦》等民间史料发现,真实的洪武皇帝在皇觉寺期间己显露出惊人求生能力:他通过观察香客谈吐学习识字,从僧人派系斗争里领悟权术,这段“社会大学”经历,或许比任何帝王术教材都更深刻。

成长启示

当命运给你最酸的柠檬时,学着种出一片果园。朱元璋在饥荒中失去至亲,却因此获得改变历史的机遇。就像暴风雨中的种子,越是深埋黑暗,越能迸发生机。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