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大国定力还是令人叹为观止。”
乾清宫内,老朱看着现代那边的国际局势,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老朱自然不可能整天游手好闲,没事就跑到别的朝代瞎溜达。
帝国事务都交给了太子不假,然而作为帝国实际掌舵人,他当然还得随时关注局势。
简单来说就是老朱可以偷懒,但不能真的懒,必要时刻还是得站出来总揽大局。
因而不止是大明这边的内部事务他要处理,现代那边的国际局势也要天天研究,看看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样也有益于他们对局势的判断,增长他们治理国家的能力。
然而朱标却撇撇嘴道:“话又说回来,这世界真是个草台班子,真是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出现。”
“正常,政客们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特别是西方政客,看着一个个都是精英,实际上很多都是包装和营销出来,水分很多。”
朱云峰乐道。
“嗯。”
老朱点点头。
朱云峰以前跟他说过西方的德谟克拉西制度水分有多大。
政客们比的不是谁政绩好,做出过什么贡献,而是比谁钱多,谁的营销能力强,骗到更多的选票。
所以这种制度下或许能诞生精英,但同样也容易诞生草台班子,毕竟选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选上去的人到底能兑现几分承诺。
“挺好的,让国外闹腾,现代那边只要保持经济活力以及国内稳定,迟早有一天是胜利方。”
老朱又随口说道。
有了大明支持,加上现代的全工业化体系,造成的结果就是经济迅速,局势稳定,军事能力也在天天进步。
反观西方,到2033年,作为世界“头号强国”,老美的军事实力都不知道还剩下几分。
这一点毋庸置疑。
抛弃工业专精于服务业和金融业就只会是这个结果。
当年你老美进行工业转移,以此降低成本,让全世界供养它一个国家那是心高气傲。
如今国内缺少制造业能力便是生死难料。
虽然老美尝试过制造业回流,也搞过这方面的政策,然而高昂的人工成本造成的结果就是制造业死活上不去。
最离谱的是军费开支巨大,可在那么庞大军费开支下,老美的军队武器装备依旧面临老龄化、装备损耗大、妥善率低以及高新武器产能不足等等问题。
典型的就是航母,11支航母群,其中三分之二平时都在本土维修,能够用于巡航任务的每年不到四支,以至于全球跑来跑去疲于奔命。
还有飞机,虽然纸面上有一万多架各类飞机,然而这些飞机平均机龄都能接近40岁,很多都是80-90年代冷战的产物。
稍微新一点的五代机维护成本非常高,零件供应也不通畅,造成的结果就是妥善率低,只有不到70%。
相比之下,我国的军工体系却每日都在创新,航母群和飞机群最高服役时间也才20年,很多都是10年内的新产品,技术更先进,战斗力也更强大。
之所以如此,便在于军工同样也是制造业不可缺失的一环。
老美在人工、研发、营销以及贿赂史密斯专员等等成本太高,造成军工企业更愿意维持旧态,以更低的成本去压榨更多的利润。
再加上从2010年后开始,军武现状有个奇观,那就是一个国家的稀土产能卡全世界高新武器的产能。
这使得如今的老美正在陷入了一死循环。
不造新武器吧。
你那些老旧破烂维护成本高,战斗力日益低下,越来越缺乏降维打击的能力。
你造新武器吧。
更乐了。
维持这些老旧破烂花费的军费开销已经是一万多亿,为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了,再想造新东西,把联邦一年政府开支全填上去都不知道够不够。
毕竟到如今2033年,老美一年的政府开支已经达到了8.9万亿,收入却只有5.6万亿,赤字为3.3万亿。
而新兴的军工制造能力除了要培养熟练的产业工人,研发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外,最主要的是还得有研发稀土提炼的能力。
可世界各国虽然或多或少都有点稀土,然而老美95%的稀土产出,都要送到某东方大国提炼。
所以一根筋变成两头堵。
它就只能天天找盟友要求增加军费,以此扼制东方的发展。
但可惜的是天佑华夏,出现了十多个大明的世界,在全工业体系的加成下,即便试图扼制也丝毫不受影响。
做个比喻的话。
老美就好像一个原本吃得很饱的壮汉,力大无穷,有足够的战斗力威慑四方。
我国虽然也是个吃得很饱的壮汉,但力量比老美小一点,自保有余。
其余国家就是普通人,看老美更厉害,于是当了他的小弟。
本来大家也相安无事。
可忽然有一天出现了粮食危机,大家就开始吃不饱饭了。
所有人都在一天天的衰弱下去,老美由于不加节制,没有多少存粮,于是衰弱得很快。
我国稍微有点存粮,衰弱便慢一点。
这下老美急眼了,它怕我们超过它,于是一边偷偷抢小弟们的食物,一边造谣污蔑我们,想让大家一起围攻我们。
本来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危险。
毕竟老美在吸小弟们的血降缓衰弱,我们虽然衰弱得慢一点,但有所衰弱也是事实。
然而洪武大明的出现就变成了一个无限量供应食物的食堂,而且这个食堂还完全归属于我们,别人抢都抢不走。
那原本衰弱的局面就反过来了,力量停止下落,变成了不断增长。
此消彼长之下,很快能超过老美。
所以如今就是看大国定力的时候,只要继续这么维持下去,老美终究会衰弱得瘦弱不堪,我们则会铁腕强大。
正应了那句抡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不分昼夜,耐心地坐在河岸上等待敌人的尸体从眼前漂过。
“大国有大国的定力,我们也有我们的发展。”
老朱放下手中的国际局势分析报告,说道:“最新的发展规划我已经看过了,先举全国之力建设南京,再辐射整个江浙。”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管国内还是从国外搞来的资源全都要聚集于南京。”
朱标苦笑道:“海运量大方便,又需要在南京通过石碑与现代进行经贸往来,不肥了南京一家,又能肥谁呢?”
“我们后世有江苏十三太保的说法,还有合肥与它的十五个充电宝的说法。”
朱云峰乐道:“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么搞下去恐怕也得散装起来。甚至比我们后世更夸张,直接散装整个江浙了。”
“算了,也没办法,只能加紧修路,等路修好后,依靠南京来辐射周边地区,一步步来吧。”
老朱摇摇头。
这还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后世经济省份排名里,就只有排名第五的四川不是沿海省份。
其余广州、江苏、山东、浙江全都毗邻大海。
靠海的最大好处就是运输成本低,国内外进口贸易,直接转港口,成本就非常低廉。
如此这些省份就有大量的工厂出现,工厂多了,经济自然也就发达。
这就为什么有江浙沪包邮,因为这些产品本来就是江浙沪生产,你人在江浙沪,快递成本就低,自然就能包邮了。
现在的大明也是一个道理。
大明主要依赖于通过石碑和现代进行经贸往来。
现代得到了资源实惠,大明得到了技术转让、工业转让、人才转让。
双方各取所需,都得到了大量的好处。
但石碑在南京,就意味着你从中东搞来的石油,草原和东南亚搞来的稀土,还有其余各类高价值资源都得运到南京来。
资源在南京,南京就可以建造加工厂,工厂一多,造成的结果就是南京发展速度夸张得离谱。
周围地区的人口全都往南京跑。
整个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全成了南京的充电宝,这在专业术语上叫做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对于这种情况,老朱他们也确实没啥办法。
只能加快修铁路、公路以及机场,甚至连国内的运河都没有放过,在紧锣密鼓地修缮。
因为只有交通运输的成本下降了,其它地方才能有资源流入。
然而朱云峰对此却保持悲观。
他提出意见道:“路修好了也没用呀。”
“怎么说?”
朱标问。
“很简单的道理,你路修得再好也没有海运成本低。”
朱云峰指出关键问题道:“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与现代进行经贸往来,所以各种资源一定要运到南京吧。”
“嗯。”
“那你说从广州不管修铁路还是高速公路到南京,从海外搞回来的资源是走广州陆路成本低,还是绕广州、福建、浙江,最后再从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到南京来成本低?”
“额........”
朱标一时迟疑。
这个问题他以前还真没想过。
倒不是他没远见,而是现在大明轰轰烈烈的大发展正掩盖这些问题,以至于不管是老朱还是他都把目光聚焦在南京及其周边的区域发展上。
再加上二人的思维虽然接触了现代,但古人的影子还是保留,对于新事物的发展规律肯定也没那么快研究透彻。
等南京发展到一定地步,他们的战略眼光自然也会放向全国,或者秦老那边肯定也会帮忙提醒。
因此在南京发展才刚刚一年多的时间下,现在就考虑全国性的问题,其实已经算是有点过于太早了。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战略目光还是得放长远,所以该考虑还是得考虑。
想到这里,朱标还是用感激的目光看向朱云峰道:“云峰,谢谢你,我差点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其实说白了,还是石碑的存在导致了这一切。”
老朱想了想,然后说道:“你的意思是,过一段时间可以把石碑移到别处去?”
“嗯。”
朱云峰点点头道:“就算没有石碑,沿海城市肯定也能发展起来。毕竟我们与现代主要的交流是资源和技术互换,但大明自己也得发展工业,也得造出工业品。从海外进口的原材料肯定是在沿海城市更方便,将来沿海城市大量出现工厂,工厂制造的产品又销往内地以及海外是趋势,所以沿海城市发展是必然的事情。但内陆城市也得发展,内陆百姓也要吃饭,适时候移动石碑,增加一下内陆地区的经济增进,也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这一点朱云峰自己还是深有体会。
以前他不懂事,小时候不明白爸妈为啥要去广州打工,也不明白自己家乡那么破破烂烂,大城市却是繁花似锦。
后来长大一些便知道一点原因,到现在当了云峰集团董事长,掌握一个如今资产膨胀到数千亿级别的企业,才清楚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说到底里面的底层逻辑很简单。
就是广州临海,方便进出口贸易,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可以就近加工成成品,然后内销或者出口。
比如你在深圳开个电子加工厂,制造出来的东西直接能装船卖到国外去。
可你要是把工厂开在甘肃,那想出口到国外去,运输成本就海了天了,再加上各种进出口关税,成本比在深圳开工厂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到时候在深圳开电子厂卖的产品可能是100块钱一个,同样的东西你得卖500块钱才能回本,外国佬傻了才会买。
所以沿海城市有着出海口的天然优势,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过相比于后世,国家在努力进行西部发展,通过各种定点帮扶,以及其余新兴产业,在加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洪武这边倒是简单粗暴许多。
石碑移动到甘肃,那资源进出口就必须只能跟到甘肃。
虽然这意味着从海外进口的资源要运到甘肃去,同样需要巨大的成本。
但本身石碑贸易就不是民间贸易,而是国家之间的官方贸易,利润属于暴利,运输成本完全由大明朝廷承担。
其中消耗的运输成本又能增加就业岗位,本质上来说都是大明经济上的助力。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石碑就是一个移动的出海口。
它在哪里。
哪里的经济就能很快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