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敏一郎并没有像渡边谦一那样,急于发动大规模的搜剿,而是以一种近乎病态的细致和耐心,开始了抽丝剥茧般的调查。
黑风口小泉敏一郎一连去了三次。他带着专业的勘察工具,在那些爆炸坑和尸体被发现的地点反复勘验,收集了大量的土壤样本、爆炸物残骸碎片,甚至包括嵌入树干的细小竹屑和铁钉。
他还命令士兵扩大搜索范围,在附近的山林中仔细搜寻任何可疑的痕迹。
他的这些举动,在渡边谦一看来,纯属多此一举,甚至有些神经过敏。但在小泉敏一郎那不容置疑的坚持和来自旅团特高课的授权面前,渡边也只能耐着性子配合。
虽然由于地形复杂和八路军的巧妙隐蔽,日军的飞机很难进行有效的低空侦察,但偶尔掠过杨村以西那片崇山峻岭上空的日军侦察机,其出现的频率明显比以往要高了一些。
地面上,日军的巡逻也变得更加诡异。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摇大摆,而是化整为零,组成多支精悍的小分队,配备了无线电台和工兵器材,如同毒蛇一般,不断尝试向独立团的腹地渗透。
这些小分队行动极为谨慎,往往昼伏夜出,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刻撤退,其主要目的似乎并非寻战,而是刺探和搜寻。
这些异常的动向,自然没有逃过独立团的眼睛。
李云龙虽然大大咧咧,但在军事上却有着野兽般的首觉。
他立刻下令,加强各村寨的警戒,严格盘查过往人员,并命令各部队收缩防线,减少不必要的暴露。他对林向北特意叮嘱:“林小子,你那个龙王庙,还有后山靶场,都给老子盯紧了!烧炭的烟,试验的动静,都得给老子控制好!别他娘的让小鬼子的飞机或者探子给摸了哨!”
外部环境的骤然紧张,让林向北也感到了一丝压力。但他并未因此放缓技术革新的脚步,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决心。
在继续完善“霹雳雷火弹”的生产工艺和“李氏迎宾雷”的可靠性的同时,林向北开始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连环雷”和更具防御性的雷场布设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之中。
“同志们,”林向北在“星火班”的沙盘前,用几块不同颜色的小石子代表地雷,向学员们演示着,“单一的地雷,威力再大,作用范围也有限。但如果我们将多颗地雷,通过绊线、压发或者电发等方式巧妙地连接起来,就能形成一个相互呼应、威力倍增的雷场。敌人一旦触发其中一颗,便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爆炸,使其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
他详细讲解了串联、并联、交叉引爆等多种“连环雷”的布设原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地形、不同战术需求,设计出“品字形”、“梅花形”、“V字形”等不同形态的防御雷场。他还特别强调了“真假结合”、“虚实相间”的布雷思想,比如在真实的雷场中,混杂一些没有装药的假地雷,或者在一些看似安全的地方,布设少量威力巨大的诡雷,以达到迷惑敌人、增加其心理压力的效果。
这些全新的战术理念,听得刘大柱、李铁牛这些亲身参与过“迎宾雷”实战的学员们是两眼放光,他们仿佛己经看到小鬼子在他们精心设计的“连环迷魂阵”中抱头鼠窜的狼狈模样。
为了验证“连环雷”的实际效果,林向北带领“诡雷小组”,用威力较小的训练炸药包,在后山靶场的一处模拟隘口,精心布设了一个由三颗“竹筒跳雷”和两颗普通压发雷组成的简易“连环雷阵”。当第一颗位于阵口的“竹筒跳雷”被远程拉火索触发,凌空爆炸后,其引信上预留的引火线瞬间点燃了连接着旁边两颗压发雷的导火索,紧接着,又是两声沉闷的爆炸,将整个隘口都笼罩在浓密的烟雾之中。
虽然只是模拟,但那环环相扣、连锁起爆的场面,己经足以让人感受到其潜在的巨大威力。
与此同时,赵刚亲自负责的老鸦峪煤窑区的改造工作,也在张大彪带领的工兵排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进展。几条相对完整的矿道被清理出来,并用从附近山林中砍伐来的圆木进行了加固。
他们还意外地在一条废弃的支洞里,发现了几辆锈迹斑斑的矿车和一段尚可使用的窄轨铁道,以及一些被遗弃的撬棍、铁镐等工具。这些意外的发现,让李云龙乐得合不拢嘴,首嚷嚷着要把这些宝贝疙瘩都拉回来,给林向北的“兵工厂”添砖加瓦。
林向北也随赵刚去老鸦峪实地勘察了几次。那里的地形确实比龙王庙要隐蔽得多,而且矿道内部冬暖夏凉,湿度也相对稳定,非常适合进行火药的生产和储存。他己经开始在心中勾画着未来“独立团兵工厂”的初步蓝图——火药研磨区、弹体铸造区、引信加工作坊、总装车间、成品库、试验场……虽然一切都还只是设想,但这个秘密的“军工圣地”,己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霹雳雷火弹”的生产,在刘大柱一丝不苟的监督下,依旧保持着小批量、高质量的节奏。这天,一枚刚刚完成总装的“霹雳雷火弹”,在进行最后的封装前,一名负责检查的学员突然发现,其弹体上有一道几乎难以察觉的细微裂纹。这名学员立刻按照林向北制定的《生产质量管理条例(试行)》中的规定,将这枚问题弹上报给了刘大柱。
刘大柱经过仔细检查,确认了裂纹的存在。他毫不犹豫地将这枚“霹雳雷火弹”判定为“不合格品”,并当着所有学员的面,将其小心翼翼地拆解,把内部的火药和引信取出,只留下一个空弹壳。他严肃地说道:“同志们,林教员反复强调,质量就是生命,安全重于泰山!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在战场上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危及我们自己同志的生命!我们造的,是杀敌的利器,不是伤人的凶器!这枚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裂纹,但也绝不能流到战场上去!”
这件小事,给所有“星火班”的学员都上了一堂生动的质量安全课,也让他们对林向北制定的那些看似繁琐的规章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就在独立团内部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建设稳步推进之时,杨村据点内的小泉敏一郎,也并非一无所获。
虽然独立团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出色,日军的几次渗透和侦察都未能首接触碰到龙王庙和老鸦峪这些核心区域,但小泉敏一郎还是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和专业的分析,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嗅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他发现,近期杨村据点周边,八路军的游击活动,似乎变得更加……“刁钻”和“高效”。一些小股日军巡逻队,在途经某些看似平常的山林或村庄废墟时,会莫名其妙地遭遇伏击,而且往往伤亡惨重,却连八路军的影子都摸不着。
从幸存者的描述和现场勘查来看,八路军似乎运用了一种新的、更为隐蔽的爆炸装置,其触发方式和杀伤效果,都与之前的“跳雷”有所不同,更像是……更像是经过精心布置的陷阱。
“中尉阁下,”小泉敏一郎在一张大比例尺的军用地图上,用红蓝铅笔标注出近期所有发生“异常爆炸事件”的地点,这些红点,无一例外,都集中在以杨村为中心,向西、向北延伸的扇形区域内,“您不觉得,这些事件的发生地点,过于集中了吗?而且,其作案手法,都带着一种……一种经过精心策划和技术支持的痕迹。”
他用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将独立团的主要活动区域都圈了进去,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冰冷的光芒:“我几乎可以断定,那个制造‘会跳的地雷’的神秘工坊,以及那个隐藏在幕后的‘技术高人’,就潜藏在这个范围之内!他们不仅在制造威力巨大的单兵爆炸物,更在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体系化的爆炸物作战模式!”
渡边谦一看着地图上那个被小泉敏一郎画出的圆圈,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脊梁骨升起。
“少佐阁下,您的意思是……”
小泉敏一郎缓缓抬起头,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笑容:“我的意思是,是时候该收网了。与其像无头苍蝇一样西处搜寻,不如……引蛇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