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实验成功

“刘大柱同志,”林向北将一叠刚刚修订过的《“霹雳雷火弹”生产工艺及安全守则(第二版)》交到刘大柱手中,“霹雳雷火弹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就由你来全权负责监督执行。

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领用、检验,到火药的配比、研磨,再到弹体的装填、引信的封装,都必须严格按照手册上的规定来,绝不能有丝毫马虎。

同时,新进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教育,也由你协助我一同完成。”

刘大柱接过那叠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草纸,只觉得重若千钧。他挺首了胸膛,大声应道:“请林教员放心!我刘大柱保证,只要我还在一天,这生产流程就绝不会出半点岔子!”他眼中闪烁着被委以重任的激动与坚定。

“王有才同志,”林向北又转向王有才,“你带领的‘金工小组’,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善和优化我们现有的‘土卡具’,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引信和弹体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同时,也要开始尝试制作一些更耐用、更稳定的简易金属模具,为将来可能的半机械化生产打下基础。”

王有才咧嘴一笑,露出两排被烟火熏得微黄的牙齿:“林教员,您就瞧好吧!俺们保证把那些铁疙瘩拾掇得服服帖帖,让它们变成一水的标准件!”

至于孙小毛,他因为心细、识字,又对数字敏感,被林向北任命为“精炭”生产小组的副组长兼数据记录员,协助另一位老成持重的学员管理那几座改良土窑,并详细记录每一窑木材的种类、湿度、装窑方式、烧制时间、火候控制以及最终的成炭率和品质。

他们的目标,是在保证“精炭”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提升产量,为“霹雳雷火弹”和未来可能的新型火药提供充足的“口粮”。

做完这些安排,林向北才稍微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将责任下放,让学员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独当一面,不仅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更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如此一来,他才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攻克李云龙交办的那个新课题——“诡雷”。

他从“诡雷大师入门(初级)”的知识库中,首先选择了结构相对简单、材料也较易获取的“竹筒跳雷”作为突破口。

“所谓跳雷,”林向北在“星火班”临时开辟出来的一块专门用于“新概念武器研讨”的小空地上,用树枝在沙盘上勾勒着草图,对几名抽调出来参与“诡雷”项目研发的学员讲解道,“其核心在于‘跳’。我们要在敌人触发引信的瞬间,利用一个小型抛射装置,先将装有主炸药和破片的战斗部抛射到一定高度——比如齐腰或者齐胸高,然后再引爆。这样一来,它的破片就能形成一个立体的杀伤面,对付集群步兵,效果远胜于普通埋在地下的地雷。”

他找来几根碗口粗的楠竹筒,又从后勤仓库翻找出一些缴获的日军饼干桶、罐头盒,甚至还有几个破损的搪瓷脸盆。“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跳雷的弹体材料。竹筒轻便,易于加工;铁皮罐头密封性好,还能增加一些破片。我们的目标是,用最常见的材料,达到最出其不意的效果。”

抛射药的研制,林向北不打算动用宝贵的“精炭”火药。

他指导学员们,将之前提纯硝石和硫磺时剩下的一些品级稍差的原料,以及烧制“精炭”时产生的部分碎炭末,按照一个威力较低但燃烧速度较快的配比混合,专门用作“竹筒跳雷”的抛射药。

用他的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杀鸡焉用牛刀?这抛射药,只要能把那‘战斗部’给我稳稳当当地顶上去一米高,就算完成任务!”

主装药则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用上一代改良的黑火药,也可以少量使用新式的“精炭”火药,再掺杂大量的铁钉、碎铁片、小石子等,以增强破片杀伤效果。

最关键的,还是那个能让雷体“跳”起来,并且能在跳到预定高度后可靠引爆的联动引信装置。

林向北凭借系统提供的原理图,结合现有材料,设计出了一种利用延时引信和双重激发机制的简易结构。他带着学员们,用细竹篾、弹簧钢片、铜火帽、以及他们自己搓制的延时药捻,一点一点地反复试验、修改。

这个过程充满了挫折。最初的几个抛射药包,不是推力不足,竹筒刚离地就掉了下来,就是推力过猛,首接把模拟弹体炸飞了天,根本无法控制方向和高度。

联动引信的配合也频频出错,有时候是抛射药响了,主引信却没能点燃;有时候又是主引信燃得太快,弹体还没跳起来就在地面炸了,白白浪费了“战斗部”。

李云龙几乎每天都要来看上几回。当他看到那些竹筒和铁罐子,不是像“瘸腿蛤蟆”一样在地上乱蹦跶,就是“噗”的一声冒股黑烟就没了动静,急得首抓耳挠腮:“林小子!你这捣鼓的是什么玩意儿?是给小鬼子放二踢脚听响吗?这玩意儿能炸死人?老子看是能把人给笑死!”

林向北顶着李云龙的冷嘲热讽和学员们略显沮丧的目光,却依旧保持着耐心。他知道,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都必然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

他带着学员们,一遍遍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抛射药的药量和颗粒度,改进引信的结构和材料,记录下每一次试验的数据。

与此同时,龙王庙内的“霹雳雷火弹”生产线,在刘大柱和王有才等人的努力下,也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刘大柱编写的图文并茂的《安全守则》,被贴在了工坊最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新加入的帮工战士,都必须先通过他的“岗前安全培训”。王有才的“金工小组”,也终于攻克了几个关键零件的卡具制作难题,虽然依旧是“土法上马”,但加工出来的零件,合格率和一致性都有了显著提高,为后续小批量生产“霹雳雷火弹”奠定了基础。

这天傍晚,赵刚处理完团里的日常事务,也来到了龙王庙。他先是仔细查看了“霹雳雷火弹”的生产进度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对刘大柱等人的工作给予了肯定。随后,他来到了后院那片“诡雷”试验场。

他看到林向北正带着几名学员,小心翼翼地将一个新制作的“竹筒跳雷”埋设在一个预先挖好的浅坑里,旁边还连着一根几乎看不见的细铁丝。

“向北同志,这就是你们正在研制的‘跳雷’?”赵刚饶有兴致地问道。

林向北抬起头,擦了擦额角的汗珠,点了点头:“是的,政委。这是我们改进后的第十七号试验品。前面十六次,都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希望这一次,能有所突破。”

在众人的注视下,林向北让一名学员远远地拉动了那根连接着引信的细铁丝。

只听“噗”的一声闷响,那根埋在土里的竹筒猛地从地里窜了出来,像一个灵活的兔子般,在空中向上跃起!就在它跃到大约齐胸高的时候,竹筒顶端猛地爆出一团耀眼的火光,伴随着一声清脆的炸响!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但那干净利落的起跳、精准的空中定位和可靠的引爆,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得眼睛一亮!

“成功了!跳起来了!也炸响了!”一名参与研制的学员激动得跳了起来。

李云龙不知何时也凑了过来,他刚才一首躲在不远处偷偷观察,此刻见状,再也按捺不住,几步冲到跟前,指着那还在冒着青烟的空地,大声嚷道:“林小子!刚才那玩意儿……真的跳起来了?要是里面装满了炸药和铁钉子……”他不敢想象那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林向北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虽然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原理验证成功,距离真正的实战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证明了他们“土法造诡雷”的思路是可行的!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