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北见学员们士气高昂,心中也是一热。他示意大家坐下,然后拿起一颗拆解工具,说道:“好!有信心是好事,但光有信心还不够。我们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铁疙瘩’会诊。我会教大家如何安全地拆解它们,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分析每一个部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大家要用心看,用心记,更要用心想。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接下来的几天,龙王庙的偏殿和后院,便成了“星火班”名副其实的战场和课堂。
林向北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最基础的讲起。他先是详细讲解了手榴弹的起爆原理,从拉火索的摩擦生热,到发火药的引燃,再到延时药管的稳定燃烧,最后是主装药的猛烈爆炸。他用自己绘制的结构图,将这个过程一步步分解开来,让学员们对这个“会咬人的铁家伙”有了一个初步的、理性的认识。
然后,便是动手实践。在林向北的严格监督和指导下,学员们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开始拆解那些哑火的“林氏铁瓜”。主装药部分,林向北会亲自提前取出,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学员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引信部分的构造和失效原因。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和细致程度的活儿。引信的零件细小而精密,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学员们一开始都有些手忙脚乱,有的把细小的弹簧弄丢了,有的不小心把药粉撒得到处都是。但林向北并没有因此而责骂他们,反而更加耐心地手把手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讲解操作要领。
高小毕业的刘大柱,因为有一定文化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很快就掌握了拆解的要领,还能举一反三,向林向北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问题。比如,他发现有的哑弹引信内部有明显的水渍,便问道:“林教员,这水汽是怎么进去的?是不是咱们封装的时候没弄严实?”
而铁匠学徒出身的王有才,虽然在理论学习上有些吃力,但在摆弄这些金属零件时,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那双粗大的手,在拆解那些细小的卡簧和撞针时,却稳定得如同磐石。他能敏锐地察觉到金属部件之间配合的松紧差异,有时甚至能通过敲击声判断出零件是否有细微的变形。他对林向北说道:“林教员,俺瞅着这几个引信的壳子,有的地方厚薄不匀,是不是铸造的时候火候不对,影响了里头零件的准头?”
最让林向北欣慰的,还是那个年纪最小的孙小毛。他虽然力气小,但学习极其刻苦,观察也最仔细。每次林向北讲解完,他都会默默地在本子上用炭笔画下那些零件的形状,标注上林向北解释的要点,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图也画得不成比例,但那份认真的劲头,却让林向北看到了巨大的潜力。有一次,他在清理一个引信残骸时,发现延时药管的切口有些毛糙,便怯生生地问林向北:“林教员,这个药管切得不平,会不会烧到一半就自己灭了?”
这些来自学员们的问题和发现,虽然有的还很幼稚,有的还带着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却像一把把钥匙,不断开启着林向北的思路。他意识到,这些学员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与各种实际的生产、生活打交道,积累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土智慧”。这些智慧,如果能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起来,必然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在共同的拆解和分析过程中,大家逐渐将哑弹的原因聚焦在了几个关键点上:
一、引信的防潮性能严重不足。晋西北地区气候潮湿,尤其是在雨季,现有的麻绳加沥青的简单封口方式,很难有效阻止水汽的渗透,导致内部的发火药和延时药极易受潮失效。
二、部分引信的结构存在公差。由于是土法制造,很多零件的加工精度无法保证,导致拉火索与发火药之间的摩擦力不稳定,或者撞针与火帽的撞击力度不够,从而造成激发失败。
三、黑火药本身的质量问题。虽然经过初步提纯,但与后世的制式火药相比,其稳定性和抗潮能力依然较差,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性能容易下降。
找到了病根,接下来便是对症下药。
就在林向北准备带领学员们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技术攻关,制定详细的改进方案和实验计划时,一名团部的警卫战士神色匆匆地从院外跑了进来,人未到声先至,带着几分急切:“报告团长!政委!林教员!旅部派来的通讯员刚刚抵达团部,送来一份加急文件!”
“旅部通讯员?加急文件?”李云龙和赵刚闻言,皆是脸色一凛,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旅部首接派通讯员送加急文件,通常意味着有重要指示或紧急情况。
“快!让他进来!”李云龙沉声吩咐。
片刻之后,一名风尘仆仆、肩上还带着马匹汗味的旅部通讯员,在警卫战士的带领下快步走进龙王庙。他向李云龙和赵刚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从挎包中取出一份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文件,双手递给赵刚:“报告首长!旅部作战科急件,请独立团团长、政委亲启!”
赵刚接过文件,迅速拆开油纸封套,取出一张盖有旅部大印的公文纸。他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内容,原本平静的脸色渐渐泛起一丝惊讶和凝重。
李云龙在一旁急得抓耳挠腮,伸长了脖子想看,但他认识的那几个字在这公文上基本派不上用场。他忍不住催促道:“老赵,念啊!上面写的啥?是不是又有硬仗要打了?”
赵刚抬起头,深吸了一口气,眼神复杂地看向李云龙和林向北,缓缓说道:“老李,向北同志,旅部来文,是关于我们独立团的……一项表彰和一项考察通知。”
“表彰?考察?”李云龙一怔,随即眼睛亮了起来,“他娘的,表彰啥?是不是因为赵家峪那仗打得漂亮,还有林向北这小子的铁瓜立了大功?”
“是的。”赵刚点了点头,语气中也带着几分喜悦,“文件里说,鉴于我们在赵家峪战斗中的出色表现,特别是林向北同志研制的‘林氏铁瓜’在实战中展现出的巨大威力,以及我们独立团在困难条件下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努力提升部队战斗力的精神,旅部首长给予了高度肯定和通报表扬!”
“哈哈哈!好!好啊!”李云龙一听,顿时乐得合不拢嘴,一巴掌拍在自己大腿上,“老子就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林向北这小子,这回可是给咱们独立团挣足了面子!”
“那考察又是怎么回事?”李云龙兴奋劲儿还没过,又急忙追问。
赵刚的表情重新变得严肃起来,他继续说道:“文件指示,旅部决定,派遣一支先遣评估小组,由旅部作战科周副科长亲自带队,预计……预计一周之内,抵达我们独立团。目的是对我们团的技术革新工作,特别是‘林氏铁瓜’的后续改进潜力,以及我们正在筹备的‘星火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旅部下一步对我们独立团进行资源支持和技术指导的重要依据。”
李云龙听到“周副科长亲自带队”、“实地考察评估”、“资源支持”这几个字眼,原本因为表彰而咧开的嘴角边,那丝笑意非但没有扩大,反而微微收敛了一些。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闪过一道精光,像是嗅觉灵敏的猎豹捕捉到了猎物的气息。他从赵刚手里拿过那份文件,虽然上面大部分字他都认不全,但他还是装模作样地瞅了半天,才猛地一拍大腿!
“好事啊!他娘的,这可是送上门的好事!”李云龙的声音里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但脸上却不见丝毫慌乱,反而透着一股盘算和跃跃欲试的劲头。他一把将文件塞回给赵刚,大步流星地走到林向北面前,蒲扇般的大手重重地拍在他的肩膀上:
“林向北!你小子听真亮了!旅部那帮管后勤的知识分子,平时一个个算盘珠子拨得比谁都精,想从他们手里抠出点东西来,比登天还难!这回,他们主动把脑袋伸过来了,咱们要是不好好‘招待招待’,给他们点颜色看看,都对不起他们送上门的这份‘大礼’!”
他压低了声音,但语气中的分量却一点不轻:“一周!就他娘的一周时间!你小子得给老子拿出点真金白银的硬货出来!那‘林氏铁瓜’,不仅得让它颗颗响,威力也得让那周副科长看了就挪不开眼珠子!还有你那个刚开张的‘星火班’,也得给老子拾掇利索了,学员们都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别让人家觉得咱们独立团是在糊弄事儿,是小孩子过家家!”
李云龙在屋里踱了几步,像一头盘算着如何捕猎的猛虎,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是能让周副科长和旅部的首长们眼前一亮,觉得咱们独立团不光能打硬仗,还能自己捣鼓出好武器,那以后咱们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要材料有材料的日子,可就指日可待了!到时候,看他孔二愣子、丁伟还在老子面前摆什么谱!”
他话锋一转,习惯性地瞪起眼睛,带着他那特有的“敲打”语气:“可老子把丑话说在前头!你要是敢在这节骨眼上给老子掉链子,让咱独立团的‘宝贝’没显出威风,反倒让旅部那帮人小瞧了咱们,耽误了老子给独立团争取好处,哼哼,老子可不管你是什么功臣不功臣,照样有办法收拾你!明白没有?”
这番话,有鼓动,有期许,也有李云龙式的“威胁”,但更多的是一种“咱们爷们儿合起伙来干一票大的”的江湖义气和对独立团未来的盘算。
龙王庙内,空气仿佛因为李云龙这番话而变得更加紧实。一周的时间,既要完善“林氏铁瓜”,又要让刚刚开班的“星火班”展现出成果,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林向北感到肩上的担子陡然重了许多,但他看着李云龙那张充满了“算计”与“渴望”的脸,看着赵刚眼中沉稳的信任和鼓励,又看了一眼身后那些虽然稚嫩但眼中同样燃烧着熊熊火焰的学员们,他深吸一口气,原本略显纷乱的心绪,反而渐渐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