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调查的方法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溪川过往的一扇小门,虽然门内景象依旧朦胧,却不再是一片漆黑。李阿婆和阿美关于老槐树的夏日图景,张伯记忆里的周老爷子下棋,阿美模糊提及的“桥头散步的年轻人”……这些碎片被温语涵细心地记录在手机备忘录里,也深深印在了江明月心中。那张老槐树照片的位置和时间得到了佐证,但关于“树生”与“苏晚辞”的疑问,依旧如飘渺的烟云,难以捉摸。
这天下午,温语涵在查阅新收来的一张七十年代溪川国营商店排队照片时,像是想起了什么,眼睛一亮:“明月姐!李阿婆她们说的那个位置……青石桥……老槐树……现在桥没了树也没了,具体在什么位置啊?我们能不能找到更精确一点的点位?这样以后我们拿着照片去周边打听,或者……万一王师傅修复日记有重大发现,也能对得上号?”
江明月觉得有道理。外婆日记本的残损页里,隐约似乎提到过桥头的石头有裂缝之类的地貌细节?如果能对照现在的地图找到原址,更有助于锁定范围。
“我们去镇上档案馆看看怎么样?”温语涵提议,“说不定那里有老地图或者老照片档案呢?”
“嗯,可以试试。”江明月点头。
溪川镇的档案馆在老城区政府办公楼隔壁,一栋灰扑扑的三层小楼,门口挂着不太起眼的牌子。推门进去,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灰尘和淡淡防霉剂的味道。
前台一位中年女士听说是来查老街旧貌的,热情地把她们引到了二楼一间资料阅览室。
“现在很少有人查这种老东西了,你们坐,我去叫老孙!”她说着走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的老人走了进来。老人背有点驼,但步履还算稳健。他就是管档案的“老孙”,孙师傅。
“孙师傅,这两位小姑娘想查查以前青石桥和老槐树的位置。”前台女士介绍了一下便离开了。
“哦?”孙师傅推了推老花镜,视线透过镜片落在江明月和温语涵身上,语气平和,“查那个干嘛呀?桥都没了几十年了,树更早没了。”
“孙师傅您好!”温语涵赶紧热情地打招呼,“我们是深流书店的,在收集咱们溪川的老故事。我们书店‘记忆墙’上有张老照片,后面写着是1957年在青石桥畔拍的,背景有棵老槐树特别醒目!我们想确认一下照片上这个地方现在大约在什么位置?方便以后给来看照片的街坊讲讲。”她说明了“记忆墙”的背景,也省去了日记的敏感部分。
“哦?深流书店?就是西街那个老书店?”孙师傅似乎知道一点,语气温和了些,“行吧。老石桥的位置……老地图里应该能找到大概。”他说着,走到阅览室靠墙的一大排深褐色木柜前,仔细看了看标签,拉开其中一个抽屉。抽屉里整齐地码放着一卷卷微缩胶卷盒子。
“老地图都在那边柜子里了。”孙师傅指着另一个高大的木柜,又拿出一个看起来很旧的放大镜递给温语涵,“要查具置,得看地形图。你们说的那棵大槐树……地标性太强了,地图上可能会标……等等……”他一边说,一边走向放着文件夹的书架,在标签为“溪川旧影”的分类里慢慢翻找着。
过了好一会儿,他抽出一个封面磨损严重、边缘卷起的硬皮旧相册。他吹了吹灰,拿到窗边光线好的地方,小心翼翼地翻开。相册里夹着的并非现代照片,而是经过翻拍的、尺寸统一的黑白老照片档案簿。照片清晰度不一,大多是街景、工厂或建筑。
孙师傅一页一页仔细翻看,手指轻轻划过照片下方的标签说明。他翻得很慢,嘴里低声念着:“……国营纺织厂门市部……1959……不对……西河码头渡口……1963……也不是……老街全景……1955?看看……”
终于,他在泛黄的纸页夹页中找到了一张长条形的照片。照片质量一般,但能看清是一条古老的石拱桥,桥面是磨得光滑的青石板,桥墩敦厚,桥头似乎依稀能看到一棵巨大的树木的底部轮廓?上方树冠部分似乎被裁切掉了。
“看这里!”孙师傅指着照片下方模糊的手写铅笔字迹:“约1950年代初,溪川青石桥北岸侧。”
“青石桥!这就是青石桥吧?!”温语涵惊喜地凑过去看。
“对!石阶、桥拱、青石板都清楚!”江明月也激动地辨认着,尤其是那桥头隐约可见的大树底部,和外婆照片里的槐树姿态隐隐相似!
孙师傅又拿过江明月手机里翻拍的老槐树照片,两相对比着桥体石阶和石板的质地、桥拱的弧度。
“嗯,桥是同一座。”孙师傅下了结论,他把翻拍的档案照片调亮了手机屏幕对比桥体线条,又仔细辨认外婆照片背景的石桥纹理,点点头,“青石桥结构特别,就那样子,桥墩上有三道浅拱券。”他指着照片里桥洞下方不易察觉的痕迹。
“那大树的位置呢?”温语涵急切地问,“能确定就在桥头这个角上吗?”
“大致在桥西北角,”孙师傅比划着照片,“那时桥头几棵树,就它最大最靠桥边,位置好认。”
“太好了!孙师傅,那您现在能看出具置吗?用现在的地图对比?”江明月充满期待。
“现在的位置……”孙师傅示意她们坐回桌边,走到挂着大幅溪川镇卫星地图的墙前(很基础的那种)。他用手指点了点老街区域,“青石桥大体就横在这段河道上。”他画了一条虚拟的线,“现在的河道被拓宽改首了,两岸砌了水泥堤坝,早就不是当年的弯道样子了。”
他仔细对比着脑中的老图和新图,手指在卫星地图上不断比划、寻找参照物:“那时候老桥不长……起点大概在……现在这条路和河堤交汇的路口再往北二十多米……落点在对岸那个……消防站后面那片绿化带的位置……”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最终指向现在地图上的一片普通区域。“……差不多……就在那附近。”
“那……那现在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建筑吗?或者老树?”温语涵追着问。
“现在?”孙师傅摇摇头,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眼睛,“就是普通河边马路,人行道,种了些绿化树,还有个小便利店。跟其他地方没啥两样了。那地方具体是树坑还是桥墩位……早抹平了。”语气里带着一丝对岁月变迁的平淡陈述。
他看着江明月手机里那张依旧模糊的背景照片,又看了看眼前地图上没有任何特殊标记的平凡地段,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两位年轻姑娘感慨道:“唉,那时候的日子……苦啊。都忙着活口,谁有心思留意拍照?就算拍了,能留到现在的也稀罕喽……照片少,人也记不清了……都淡喽……”
那句“都淡喽”在安静的档案室里回响,带着一种过来人历经沧桑后的平淡与无奈。
“一点……其他线索都没了吗?”江明月有些不死心,拿出外婆那张照片的背面翻拍图(避开了人名部分,只展示了时间地点签名部分),“照片背面说‘石桥畔’,日记……哦,我是说家里老人提到桥头第三块石头好像裂了缝?这种细节……地图上也不会标吧?”
孙师傅重新戴上老花镜,凑近仔细看着江明月手机照片背面的字迹——那行“1957年秋,石桥畔……”以及下方模糊的签名,还有那张背景照片石桥的位置。
“第三块石头?裂缝?”孙师傅眯着眼,仔细回忆,“青石桥面……石阶是青石板的,从河边往桥上走,最下面的几步台阶……好像是靠西北方向的那块石板……嗯……”他一边想一边缓慢地说,“我小的时候还走过那桥,台阶踩得滑溜溜的……靠西北桥头,从河堤数,第二还是第三块石板……好像是裂过一道不小的缝儿……下雨天容易积水……”
他再次看向卫星地图,手指落点几乎没变,还是刚才那个普通的街口位置。他轻轻叹了口气,摇摇头:“……就算记得石头在哪,现在也早没了。水泥路一铺,啥都没了。位置……你们知道了,但想找具体物证,或者靠那块石头确认更多当年的人事……难喽。”
线索似乎到了这里又陷入瓶颈。位置确定了,就在深流书店不远处!昔日承载着外婆青春印记和谜团的老槐树与石桥,其原址就在书店附近的河边。然而,时光如水,早己将过往的痕迹冲刷得一干二净。除了这张照片和一些老人零星的回忆,那里早己面目全非。
带着一份确定了地点却又怅然若失的心情,江明月和温语涵谢过孙师傅,走出了档案馆灰扑扑的小楼。外面依旧阳光明媚,老街熙熙攘攘。
“明月姐,位置确定了!就在我们书店附近!这本身就是个大进展!”温语涵试图给江明月打气。
“嗯,我知道。”江明月看着车水马龙的现代街道,想象着几十年前石桥老树的景象,“只是……孙师傅那句‘都淡了’……”
线索是找到了,可谜团的核心依旧被岁月的尘埃深深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