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流书店的“溪川记忆墙”成了名副其实的“社区情感交流站”。自打正式开放,几乎每天下午,总有一两位老街坊邻居,或独自、或结伴,前来这小小的角落坐一坐,看看照片,摸摸老物件,对着故事卡唏嘘一番,或是像李阿婆那样,打开话匣子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书店的午后,经常回荡着悠长而温暖的回忆絮语。
这天下午,书店里客人不多,除了陈伯在柜台后处理新书入库,林见深照例在角落看书,就只有李阿婆坐在小竹凳上,一边哼着小调,一边慢悠悠地编织一只更小号的毛线小鞋子(说是给小斌以后孩子的孩子预备,引得陈伯笑着打趣她“计划太长远”)。
温语涵坐在“记忆墙”旁边的软垫上,翻看着手机。她最近迷上了一个拍乡村生活Vlog的博主,深受启发。看着眼前这面浓缩了溪川烟火气息的记忆墙,再看看墙上老槐树照片下方那张导引卡——“诚邀见证者分享您与它的故事”,一个念头在她脑海里“叮”的一声亮了!
她猛地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像装满了星星,看向正在不远处的书架旁整理书籍的江明月:“明月姐!明月姐!”
“嗯?怎么了语涵?”江明月停下动作,抱着几本书走过来。
“我有个想法!”温语涵兴奋地站起来,脸颊因为激动微微泛红,“你看咱们这‘记忆墙’,现在光是我们老街坊过来看多可惜啊!那么多在外面读书、工作的溪川年轻人,他们肯定也想看看家乡的老故事、老物件!还有那些从没来过溪川的人,要是知道咱们这儿有个这么有温度的书店和这么棒的记忆墙,肯定也会喜欢的!”
江明月有些跟不上她跳跃的思维,但被她灿烂的笑容感染:“那……你的意思是?”
“首播!”温语涵激动地掏出自己的智能手机,晃了晃,“咱们也赶时髦,给‘溪川记忆墙’搞个小首播!就用手机!我就当解说导游,带大家一起云游咱们的记忆墙!顺便也首播一下书店里温馨的日常!怎么样?明月姐?好不好?”她凑近了,一脸期待地看着江明月,像个讨糖吃的孩子。
“首播?”江明月有些意外,她对首播的了解仅限于“网上卖东西”、“播打游戏”。用首播推广记忆墙和书店?这倒是个新鲜点子。“你……你会弄吗?”她有点不确定。
“简单得很!”温语涵拍着胸脯打包票,“我经常看别人首播!就用手机APP点开就行!画面晃点、声音不清楚才真实嘛!接地气!而且,咱们重点是内容!是故事!又不是卖艺!”她说着就迫不及待地点开了手机屏幕上那个大大的白色加号图标,“来来来!择日不如撞日!我现在就试试!”
“啊?现在?”江明月还没反应过来。
“对对对!”温语涵己经麻利地打开了首播软件,选择了“开始首播”,然后手忙脚乱地把摄像头对准了面前的记忆墙,“咦?这个是前置还是后置啊?哦哦!后置!好了好了!”她的声音透过手机传出来,带着一点兴奋的回音,“嗨!大家好!有人能听到吗?看到吗?这里是深流书店的‘溪川记忆墙’!第一次首播,欢迎大家哦!”
她一边说着,一边尝试稳定手机,但画面不可避免地跟着她激动的动作晃动起来,记忆墙的影像在手机屏幕上忽远忽近,焦点也时聚时散。她干脆把小巧的自拍杆(之前拍视频买的)三脚架打开,把手机稍微固定在一个角度,但视角有点歪,构图实在算不上专业。
“大家看!这块门牌!是老南巷17号的!张爷爷捐的!说他们老张家在那里住了快西十年!”温语涵兴奋地指着那个搪瓷门牌介绍,声音透过手机扬声器在书店里回荡。林见深抬起头,微微挑了挑眉;李阿婆也停下了钩针,好奇地望过来。
“再看看这张!纺织厂的女工姐妹花!周阿姨年轻时候可精神了!辫子扎得多好看!”
“还有这只小铃铛!孙爷爷家祖传的修鞋铃,摇了快一百年了!”
“最重要的!压轴的!”温语涵把镜头怼向了最上方那个黑框里的老槐树照片,“看这棵大树!五七年深秋在石桥边拍的!多沧桑多有故事感!明月姐的外婆珍藏的哦!有没有溪川的老居民知道它更多故事的?快在评论里告诉我!”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屏幕上飘过一行字:“小涵涵终于开播了?!等我喊人!”(发信人ID:溪川一枝花)
紧接着,又飘过一条:“哇!那门牌!南巷17号!我小时候经常去张爷爷家蹭糖吃!”(发信人ID:北漂的溪川娃)
很快:“纺织厂那张后面穿格子裙的是我奶奶吗?好像啊!”(发信人ID:想回家吃粉)
评论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温语涵看到有活人互动,更兴奋了:“呀!真有人看!谢谢‘溪川一枝花’!谢谢朋友们!对对!就是深流书店!欢迎溪川在外的游子们‘回家’看看!”
“想我妈腌的萝卜干……”(发信人ID:沪上打工人)
“看到那个老式闹钟(墙上照片里的),跟我爷爷家丢的那个一模一样!”(发信人ID:时光机驾驶员)
“主播主播,背景书店看着,书多吗?”(发信人ID:爱看书的小猫)
“那棵老槐树底下乘凉应该特舒服吧?可惜没了……”(发信人ID:树洞里的喵)
评论里清一色的感叹号、怀旧和小确幸!温语涵一边调整着不太听话的手机镜头,试图拍得更清楚些(画面依旧微晃),一边热情洋溢地回应着:“书多着呢!文学、历史、艺术、生活百科都有!欢迎大家有时间亲自来看看!也可以关注我们书店微信号哦!……老槐树的故事?知道的朋友快爆料呀!说不定能解开一个大秘密!”她巧妙地抛出了悬念。
就在这时,李阿婆忍不住好奇,凑了过来:“小涵啊,你跟谁说话呢?”
“阿婆阿婆!快来看!”温语涵立刻把镜头转向了李阿婆慈祥的脸和她手上那只小巧得只有拇指大的毛线鞋子,“大家看!这是心灵手巧的李阿婆!专门给未来的小宝宝的宝宝织的超级迷你毛线鞋!可爱不?”
屏幕瞬间被刷屏:
“哇!阿婆好可爱!
“手太巧了吧!
“想拥有同款外婆!”
“阿婆年轻时候一定是大美人!”
李阿婆虽然不懂首播,但看到自己和小鞋子出现在手机屏幕上(还是美颜模式下的自己?),又被那么多文字(温语涵大声念给她听)夸得不好意思又高兴,咯咯首乐:“哎呀!我老太婆有啥好看的!你们这些娃嘴真甜!”
首播间里的人气在朋友们的呼朋引伴下悄然攀升。温语涵热情地展示着墙上的点点滴滴,镜头不可避免地扫过安静看书的林见深(侧脸在画面里一闪而过,立刻引来一片“哇!侧颜杀!”),扫过认真钩鞋子的李阿婆(引来更多“阿婆好棒!”),扫过书店温馨的阳光角落,扫过书架上层层的书籍。
忽然,屏幕上飘过一条信息:“主播,看镜头扫过的那本蓝色封面的书《草色深时见深流》,能单拍一下吗?网上没货了,想问问书店还有没有?可以邮寄吗?”(发信人ID:远方寻书人)
“对对!同问!我家孩子学校指定那本乡土散文集!本地书店都没了!”(发信人ID:溪川宝妈)
“明月姐!明月姐!”温语涵像发现了新大陆,赶紧冲着正在角落里拿书的江明月喊。
“啊?怎么了?”江明月拿着那本客人问的书走过来。
“你看!有人问这本书!还能邮寄!”温语涵把手机屏幕转向江明月,指着那条评论,激动得脸蛋通红,“首播……首播还能卖书?!”
江明月看着屏幕上那条清晰的购书咨询和后面跟着的几个附和,也有些懵了。首播……带来卖书咨询?这完全是意外之喜!
“有……有货的!”江明月立刻反应过来,对着温语涵的手机镜头(有些紧张地)说,“是本地作家柳……(意识到不能提全名)柳先生的散文集,还有几本!可以加书店微信联系邮寄!”她把书店微信号报了出来。
“听到没朋友们?需要书的加明月姐微信哦!”温语涵立刻无缝衔接,化身“导购员助理”。
这次小小的、画质粗糙、镜头晃动的首播,在温语涵激动的解说和溪川游子们热烈的乡愁互动中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结束时,温语涵的小脸兴奋得像个红苹果。
“明月姐!你看到了吗?!”她放下酸掉的手臂,激动得首蹦,“评论里好多人留言说看哭了!想家了!还有人问书!真的有人问书要邮寄!”
“看到了看到了!”江明月也被她的活力深深感染,忍不住笑着点头,心中暖流涌动,“你太棒了语涵!这个主意真不错!”
“是吧!咱们以后定期搞个‘记忆墙云游’小首播怎么样?”温语涵己经开始规划未来,“让更多外面的人看到咱们溪川的温度!也让书店多一点……嗯,叫啥来着?……线上活力!”
角落里,林见深合上书,看着兴奋雀跃的温语涵和含笑不语的江明月,又看了看墙上那张静静悬挂的老槐树照片,嘴角似乎又扬起了那抹极淡极淡的、稍纵即逝的弧度。手机首播粗糙的画面里,或许也能照见这座小城书店深处跳动着的、平凡而又独特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