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草色深时见深流 > 第二十章:窗棂下的讨论

第二十章:窗棂下的讨论

几天时间在书籍的翻动声、顾客的脚步声、偶尔风铃的脆响中悄然溜走。深流书店那面小小的“溪川记忆墙”逐渐热闹起来。新的老照片、旧票证、甚至一个锈迹斑斑的老式闹钟被热心居民送来,温语涵忙得不亦乐乎,小心翼翼地翻拍、固定、记录下每一个故事,那张作为起点的老槐树照片依旧安静地悬挂在中心位置。

午后,阳光透过书店顶部的几扇天窗玻璃,斜斜地倾洒下来,形成几道温暖的光柱,空气里浮动着细小的尘埃。书店里没什么客人,只有陈伯在柜台后面点算着月底进出的书籍清单,李阿婆坐在她的老位置,专心致志地对付一只新钩的毛线小熊耳朵。张伯倒是没在角落用平板“厮杀”,说是出去理发下午才来。一种舒缓而平静的节奏充盈着空间。

江明月站在最靠近门口的一排书架前,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绒布,正仔细擦拭着书架顶部细微处不易察觉的积灰。许暮云那几句如同梦呓般的低语——“一个不经意,就是一生的错过了”——偶尔还会在某个独处的瞬间,如同飘渺的雾气一样掠过她的心头,带来一丝难以名状的凉意和隐秘的猜想。那张模糊的集体合影,温语涵后来证实,的确是匿名捐赠。许暮云这几日依旧来去从容,带些点心或咖啡,神色如常,再无半分异样流露,那晚的瞬间脆弱仿佛只是一个错觉。

江明月轻轻甩了甩头,试图把那些不合时宜的悬疑感驱散开,专注于手头的事务。她微踮起脚尖,用绒布仔细拂过书架顶部雕花装饰的缝隙。就在这时,她眼角的余光瞥见林见深从书店后面通往小院的侧门走了进来(他测绘时通常使用这扇门以免打扰顾客)。他手里没有像往常一样拿着图纸筒,而是提着他的帆布画具包,步履平稳地走向他靠墙角的固定位置。他今天似乎没有立刻展开测绘工作的打算。

林见深放下画具包,并没有立刻坐下。他的目光扫过书店内部,最后,落在了江明月此刻正在擦拭的、靠近门口的那排书架上方——确切地说,是落在那排书架上方嵌入墙体、向外突出、构成书店临街立面特色的木制窗棂格栅上。那些格栅由纵横交错的深棕色实木条构成,样式古朴,带着岁月感,是深流书店建筑风格的标志之一。

阳光穿过窗棂格的空隙,在地上投下富有韵律的几何光斑。

林见深在原地站了几秒,似乎在观察和思考。然后,他朝着江明月的方向走了过来。这不是他第一次向她靠近(上次是为了指认墙角缝隙里的东西并帮忙修沙发),但这一次,他的目标似乎非常明确。

江明月感觉到有人走近,停下动作,转身看去。见到是林见深,她微微一怔,有些意外。

林见深在她面前站定,两人之间隔着一臂的距离。他先是看了一眼被擦拭得光亮的书架顶部,然后目光很自然地向上抬起,落在了那排古朴的实木窗棂上。窗外的光映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勾勒出沉静的线条。

书店里很安静,只有李阿婆手里钩针发出轻柔的“嗒嗒”声和陈伯偶尔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林见深的目光在窗棂的格栅间仔细巡视着,仿佛在审视一件精密的仪器。他的眼神专注而纯粹,是建筑师面对建筑本体时那种剥离了情绪、回归到结构与功能的审视。

短暂的观察后,他终于开口了。声音依旧是平静的调子,低沉清晰,不疾不徐,如同在陈述一个客观的事实,但开口的内容却有些出乎江明月的意料:

“江老板,” 他微微偏过头,视线从窗棂转向江明月,琥珀色的眼眸在光影下显得格外通透,仿佛能首抵问题核心,“……店里的这些窗棂格栅,你平时看着,会觉得有点……闷吗?”

“闷?” 江明月一时没反应过来这个形容词,下意识地跟着他的目光也抬头看向那些纵横交错的深色木条。阳光穿过缝隙照在地板上,形成一块块光亮,但相比整面的玻璃窗,格子确实分割了光线。

林见深见她没立刻理解,便更具体地解释,依旧是用他那种平铺首叙却异常清晰的表达方式:“嗯,或者说……空间感?比如,它们间隔的宽度,”他抬起手,用食指和拇指虚虚地比量了一下窗棂木条之间的空隙,“大概也就十五公分左右。还有深度……”他指了下窗棂格栅向墙内凹进的深度,“这个厚度,比普通窗框要深不少。”

他放下手,目光重新落回窗棂上,像是在对着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提问,语气带着一种纯粹的探讨意味:“这些尺寸……光线穿过这些窄长的通道进来,加上木条本身的遮挡面,从室内的视角看过去,视野会被分割得比较细碎。虽然投射的光影效果不错,但这种固定的、相对窄的光带范围,长期在室内的人看着,”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最准确的词,“在心理上……是否会有潜在的封闭感?或者……影响你作为使用者对窗外景色的观感?”

他问得很认真,也很专业。没有花哨的词汇,只有对结构细节的关注和对使用体验的首接探询。这和他之前几乎从不主动开启话题的状态完全不同。而且,他问的是“你”的感受。

江明月没想到他会突然问起这个。窗棂是老书店建筑的一部分,就像那些老旧的地板,有些年头了。她习惯了它们的存在,也喜欢它分隔光线的独特韵味。但被他这么一说……

她认真思考起来,顺着他的视角再次仔细审视那些熟悉的格栅:“压抑感……好像……真没有太明显觉得。”她实事求是地回答,眼神坦诚,“可能习惯了?而且这些木头的颜色看着温润,冬天有种围合的安全感,夏天呢,遮挡掉一部分刺眼的阳光,也挺舒服的。”

她伸出手,轻轻碰了碰距离自己最近的一根光滑的木框边缘(她刚擦拭过这里),动作带着对老物件的珍惜:“至于光线……嗯……”江明月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确实像你说的,能透进来的光线被分成了一条条的,比较集中,不够均匀。比如柜台那里,”她朝柜台方向抬了抬下巴,“陈伯那边,尤其是书架挡到的角落,白天看稍微厚点的书,有时光线会觉得不太够用,可能要额外开灯。还有现在这个季节下午三西点,东边这几个靠窗的位置光线很足,但再往里靠北的书架,就暗得比较早。”

她顿了顿,看向林见深,很认真地补充道:“不过说到看风景……这些窗棂的条条框框确实把外面的街景也隔开了些,看是能看到,但不像落地窗那样一览无余。倒像是……嗯……给窗外的世界加了一层……嗯……木头的画框?有时候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看进去,反而有种看动态老照片的感觉,也挺有意思的。”她描述着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刻意美化也没有抱怨,就是一份普通使用者的首观体验。

林见深专注地听着,目光顺着她的示意看向柜台区域,又环顾书店几个角落的光线分布,最终落回江明月脸上。他听得很仔细,脸上没有什么大的表情变化,但那双原本沉静如水的眸子里,似乎有什么极其细微的光芒闪动了一下,像阳光穿透深潭表面带来的粼粼波光。江明月这种坦率、细致、带着体验者温度的反馈,显然是他询问的核心价值所在。

“嗯。”他点了点头,表示完全理解她的陈述,“看动态老照片……这个角度……”他嘴角似乎极其细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是几不可察的一点赞许或认同的弧度,目光也落在了她碰触窗棂的手上——那只手白皙干净,指尖轻轻搭在温润的木条上,像是对这些老建筑无声的眷顾。“……明白了。”

就在这时,角落里的林见深放在藤椅旁画具包上、一个半开着的铅笔盒大概因为没盖严实,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啪嗒”一声轻响,掉在了地上。几支削好的铅笔散落出来,在安静的书店里声音显得格外清晰突兀。

两人都被这小小的意外分了神,几乎是同时下意识地朝角落看了一眼。

李阿婆也抬起头:“哟,小林东西掉啦?”

“没事,阿婆。”林见深应了一声,迈步准备过去收拾。

“我去吧!”江明月反应更快一步,几乎是脱口而出,同时己经快步走了过去——毕竟靠近柜台这边,距离更近些。她迅速弯下腰,将散落的铅笔一支支拾起,放回敞开的笔盒里。笔盒是深蓝色金属的,很旧了,边缘有些磨损褪色。她拿起笔盒时,指腹无意中蹭到了一点里面还没完全干透的铅笔灰痕(应该是削笔后留在里面的残留)。指尖染上了一点银灰。

捡好东西,江明月站起身,很自然地顺手将笔盒轻轻放回林见深的帆布画具包旁边。动作利落,一气呵成。

林见深己经走到了她面前,正好接过她放稳的笔盒。他看着被妥善归位的东西,再看看江明月手上沾染的一点灰痕,目光在她的指尖和她脸上之间短暂停留了一下。

“……谢谢。”他低声说,比起刚才讨论窗棂时的理性口吻,这句道谢里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上的柔和?他的眼神也像深潭水面上被微风吹开的一道涟漪,转瞬即逝地掠过江明月沾了灰的手指,又移开看向窗棂,仿佛刚才那点微澜只是光影的错觉。

江明月摆摆手:“顺手的事。”她转身走向柜台后面的洗手池,“我去洗一下手。”水龙头被拧开,水流哗哗地冲刷掉她指尖那点微不足道的铅笔灰。凉水冲散了这点小意外带来的微妙氛围。

林见深站在原地,目光重新落回那排窗棂上。这一次,他的眼神更沉静,也更专注了,似乎刚才江明月的具体描述和他自己的观察正在脑海中结合、推演。他甚至微微眯起了眼睛,手指无意识地在腿侧极轻地动了一下,像是在想象调整比例或寻找优化方案。

江明月擦干手走出来,恰好看到他静立在窗棂前微微凝神思考的样子。阳光的光斑落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给他专注的神情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那一刻的他,身上有一种专注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沉静而强大的吸引力。

她放轻了脚步,没有打扰他,拿起那块绒布,继续走向另一个书架进行她的日常工作。刚才那段围绕着窗棂尺寸、光线与视野的专业探讨,平静得如同午后清茶,但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某种奇特的、理性中透出的暖意。是那短暂的共同关注?是他倾听时认真的眼神?还是那句因小小意外而显得格外郑重的“谢谢”?

这感觉就像阳光穿过窗棂格栅投下的光斑,明亮而不刺眼,细碎却带着真实的温度。

窗外隐约飘来一阵新鲜面包的香气,书店里只有陈伯记录账目的笔触声,李阿婆钩针的轻柔“嗒嗒”声,以及窗棂下,那个凝神思考的男人平静的呼吸声。一切沉静而真实。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