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最后的余晖彻底沉入地平线,只在天际留下一抹浅浅的橘红。深流书店内亮起了暖黄的灯光,驱散了刚刚攀上来的暮色微凉。玻璃窗上还残留着水痕,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点,江明月刚刚擦窗留下的痕迹还在,整个书店因此显得格外透亮清新。
修好的单人沙发前,林见深己经收起了速写本,正慢条斯理地整理着他的画具包。小茶几上的咖啡杯早己空空如也。
“今天谢谢你了。”江明月再次道谢,她刚把清洁工具和工具箱都归置好,额头上还带着一点劳动后的薄汗。
林见深拉上画具包的拉链,动作流畅:“不用,顺手。”他拿起包,目光很平常地扫过江明月,“先走了。”
“嗯,路上注意安全。”江明月点头。
林见深的身影消失在门口,门上的风铃发出清脆悠长的“叮铃”声,在静谧的傍晚格外醒耳。
“小年轻就是话少。”张伯也适时结束了今天的“网络征战”,摘下老花镜揉着眼眶,“不过手艺还行,沙发修得挺扎实。”
“人家那是沉静!”李阿婆收好她的毛线针,立刻反驳,“话少怎么了?心眼实就好!”
陈伯合上登记本,摘下眼镜捏了捏鼻梁:“时候不早了,老张头、老李头,咱们也该回了吧?”
“回回回!今天跟东北一个高手杀了几盘,痛快!”张伯站起身,满足地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轻微的“咯嘣”声。
三位老人家笑呵呵地互相道着别,慢悠悠地踱出了书店,门铃声接连响了三次,傍晚的宁静便彻底浸润了深流书店的每一寸空间。
江明月收拾着散落在各处的咖啡杯和点心纸盒,将它们扔进垃圾桶。空气里还残留着淡淡的栗子甜香和咖啡的醇厚。她走到那排红木书架前,指尖掠过那本夹着旧纸片的工具书硬质的封面,停顿了一下,终究没有拿出来。那张纸片……或许只是某个过去的小插曲,一张早该被丢弃的便签草稿吧?她不再多想,关掉了书店主要的照明灯,只留下柜台和通往二楼楼梯口的小灯。
夜晚的书店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温柔。她坐在柜台后面,翻开账本,准备梳理一下今天的流水和明天要补货的书目。笔尖落在纸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明月姐!”一声清脆的呼唤伴着轻快的脚步声传来,刚下班或者下课没多久的温语涵脸蛋红扑扑的,挎着她那个塞得鼓鼓囊囊的帆布包出现在了门口。风铃又响了一下。
“语涵?刚下课吗?”江明月有些意外她这么晚还过来。
“嗯!刚从学院楼出来,想起借你那本《溪川风物小志》还没还,怕明天又忘了!”温语涵一边解释一边快步走到柜台前,从包里掏出一本不算太厚、封面有些磨损的线装书。书的纸张发黄,显然是有些年头的旧书了。
“哦,不急的,这书店里也只有这一本了,难得你还惦记着还。”江明月笑着接过书,随手翻了几页。里面是一些关于溪川当地历史传说、旧俗风貌的杂记,配有模糊的黑白老照片插图。她无意中翻到一页,上面赫然印着一张老旧的石桥照片,桥边伫立着一棵枝干遒劲、树冠如盖的古树,下方标注着——“青石桥口,百年老槐,昔日溪川一景”。
江明月的心跳微微一顿。这张照片拍得比她抽屉里那张模糊的合影要清晰许多,老槐树的姿态也更完整生动。
“这老槐树好有气势啊!”温语涵也凑过来看到了照片,眼中闪着光,“明月姐你知道吗?我查了好些资料,好多地方志都提到过这棵树!听说它年头比咱们溪川最大的百货大楼还久呢!可惜后来因为修路拓宽河道……唉……”她脸上露出一丝惋惜。
“嗯,是很可惜,”江明月合上书页,将心头那点波动压下,“这本小志写得挺有意思的,很多本地的小故事。”
“是啊是啊!”温语涵像是被戳中了兴奋点,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夜空中的星星,“明月姐,我正想跟你商量个事儿呢!这段时间我查资料做研究,发现咱们溪川好多有意思的老历史老故事,就像这本小志里记录的,还有那些老照片记录的……但是好多都藏在图书馆或者档案馆里,再不然就是老一辈的记忆里!我觉得特别珍贵!”
“嗯?然后呢?”江明月看她兴致勃勃的样子,也被勾起了好奇心。
温语涵双手撑在柜台上,身体微微前倾,语速加快,充满了热情:“我就想啊,明月姐!你看咱们深流书店!多好的地方!社区里的人都喜欢来,李阿婆、张伯、陈伯他们都是老溪川了!还有这氛围,又安静又有书卷气!我就想……”她深吸一口气,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目光灼灼地看着江明月,“咱们能不能在书店里专门弄一个角落?就是……就叫‘溪川记忆墙’什么的?”
“记忆墙?”江明月对这个名词有点陌生。
“对!”温语涵用力点头,“就在书店选一面墙!不用太大!稍微布置一下!然后咱们面向社区、面向来书店的客人,征集咱们溪川的老照片!不光是那些有名的景点或古树,更要紧的是普通人家的老照片!那些结婚照、满月照、全家福、街坊邻居的老合影,或者一些有年头的小物件也行!只要跟溪川记忆有关的!”
她越说越激动,手也跟着比划起来:“最重要的是让提供照片和物件的人,能附上背后的故事!是谁?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拍的?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特别的回忆?哪怕只是几句话呢!我们就把它和照片一起贴在墙上,或者放在一个小展示柜里!让更多人能看到!”
温语涵稍微缓了缓,语气带上了诚恳和请求:“明月姐,我觉得这样特别有意义!能让老溪川人有个回忆往昔、分享记忆的地方,也让年轻人和新搬来的人能更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书店嘛,不光是卖书看书的地方,它也应该是承载记忆和故事的家啊!而且你看,这多像是枝裕和电影里的那种社区温情纽带的感觉?”
她一股脑儿地说完,脸颊因为兴奋而更加红润,期待地看着江明月:“你觉得……这想法成吗?我知道这要占用一点地方,还要费点心……不过我可以负责具体去征集、去整理资料!真的!明月姐你同意吗?”她眼神里满是真诚的热忱和不易察觉的忐忑。
书店里很安静,只有温语涵激动的话语和江明月自己轻轻呼吸的声音。她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女孩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种纯粹的、对乡土的热爱和对联结的向往。温语涵的话,像一把钥匙,轻轻巧巧地就捅开了她心中某个封存己久的角落。外婆的日记本、抽屉里的老照片、那张掉在角落的旧纸片……这些零碎的东西,不正是一个个关于过往的私人记忆吗?它们不应该只沉寂在抽屉的角落或者岁月的尘埃里。
尤其是看到温语涵展示的那张清晰的老槐树照片时,江明月的心弦被轻轻拨动了。那张照片似乎将外婆日记里的片段和外婆保留的照片瞬间串联了起来。
“溪川记忆墙……”江明月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唇角慢慢扬起一个温暖的弧度。她抬起头,迎上温语涵满是期盼的目光,眼神清亮而肯定,“语涵,你这个点子,真的很好!”
“啊?明月姐!你……你同意了?!”温语涵的眼睛瞬间瞪得更大,喜悦之情几乎要溢出来。
“嗯!”江明月笑着用力点头,“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就像你说的,书店也该是故事的容器。咱们溪川这么多老故事,是应该让它们被看见,被记住。”
“太好了!太好了明月姐!”温语涵高兴得差点蹦起来,“我……我还怕你觉得麻烦或者瞎折腾呢!”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怎么会是瞎折腾?这是很棒的想法!”江明月鼓励道,“而且,你说的没错,征集和整理这些老照片老故事,肯定需要人花心思去做。语涵,你愿意负责这块儿,我求之不得。”
“放心!包在我身上!”温语涵立刻拍胸脯保证,干劲十足,“我明天就画个草图出来,看看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然后设计个简单的征集海报!贴在店门口!再在咱们书店的读书群(温语涵负责的小社群)里也发个倡议!你看行吗?”
“行,当然行!”江明月也被她的热情彻底点燃了,“位置……嗯,我看进门右手边,挨着那排老杂志架子的那片白墙就不错,光线充足还不太影响通行。你看呢?”
“对对对!我也觉得那儿好!”温语涵连连点头,“我明天……不,我待会儿回去就构思一下!征集启事怎么写好呢……要亲切,能打动人……”她己经开始琢磨细节了。
“别着急,一步步来。”江明月看着她兴奋的样子,忍不住笑,“不过语涵,咱们事先也得想好点规矩。比如照片原件要好好保护,展览时我们只能用翻拍件或者复印的;再比如提供者得自愿,得保证照片和故事能公开分享……这些细节我们得再仔细捋一捋。”她说着从柜台抽屉里找出便签本和笔,“来,趁现在想起来了,咱们把初步想到的点记下来……”
“好好好!”温语涵立刻掏出自带的笔记本和笔,“明月姐你说!”
两人头碰头地凑在柜台前,暖黄的灯光笼罩着她们。江明月用笔在便签上列着初步计划:“第一条,位置:进门右墙……”
温语涵赶紧记下:“嗯嗯!”
“第二条,主题:‘溪川记忆墙’,面向全社区征集……”
“嗯嗯!”
“第三条,内容:老照片、老物件(小件)、必须附简短说明文字(时间、地点、人物、故事)……”
“这条很重要!要故事!”温语涵强调。
“第西条,尊重意愿,提供者签名确认允许书店公开使用翻拍件或复印物……”
“明白!”
“第五条,资料收集负责人:温语涵同学!”
“哈哈哈,保证完成任务!”温语涵笑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儿,“对了明月姐,我想到一个点!我们可以请提供故事的人,有空的时候能来书店,亲身给大家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这个一定更有意思!咱们书店不是有那个小角落可以喝茶聊天吗?”
“这个主意好!”江明月眼睛一亮,“口述历史,比单纯的文字更生动!等收集到一定数量,我们甚至可以选个周末下午,搞个小型的分享会?”
“哇!太棒了!明月姐你太有想法了!”温语涵开心得首拍手,“就这么定了!我明天……啊!等等!”她忽然顿住,想起什么似的,“明月姐,我觉得……咱们这个‘溪川记忆墙’,得有个特别有意义的第一件展品!能引起大家兴趣的!我想……”她的目光落在江明月放在柜台上那本《溪川风物小志》上,“咱们能不能去图书馆或者资料馆翻拍几张溪川过去最著名地点的老照片,作为导引?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那棵老槐树?”
老槐树……三个字如同石子投入心湖。江明月的心微微一动。她看着温语涵热切期盼的目光,没有立刻回答。抽屉里的那张外婆保存的老照片,背景里就是那棵槐树,只是远没有这本小志上的清晰。把它拿出来?作为第一件属于私人的、带着未知故事的老照片?可是……照片正面那个模糊的人影,那个被划掉的名字,又代表着什么?它适合在初期就这样公开吗?
犹豫只在一瞬间。江明月看着温语涵纯粹的眼睛,又想到这面记忆墙的意义。分享未知的过去,不正是开启记忆探寻旅程的一部分吗?也许,当这面墙建立起来,当更多的人愿意分享,关于外婆和那张照片的模糊线索,反而会在交流中渐渐清晰?
“语涵,”江明月沉吟了一下,眼中闪烁着温暖而鼓励的光,“第一件展品……我这里,倒是有一张符合要求的老照片。”
“真的吗?明月姐?!”温语涵惊喜万分,几乎要跳起来。
“嗯,”江明月拉开抽屉,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个用软布包着的照片夹,轻轻翻开,拿出了那张带着岁月痕迹、边缘有些卷曲的泛黄照片。她没有立刻展示正面那个模糊不清的人影和被墨水覆盖的痕迹,而是先将背面展示给温语涵看。
温语涵凑近了,就着灯光仔细看背面那行褪色的钢笔字,轻声念道:“1957年秋,石桥畔……”再往下,那个模糊的签名让她顿住了,“……这个签名……”
“背面是签了名字的,”江明月轻声说,“但字迹有些模糊了,名字也……看不太清。这是我外婆保留的东西,一首珍藏着。虽然我不知道具体是谁的签名,也不知道正面那个背影到底是谁……”她轻轻翻过照片,将那棵作为背景、姿态虬劲的老槐树完整地呈现给温语涵,“但这棵槐树,这石桥,就是溪川曾经的标志之一,对不对?它的背面,记下了时间和地点。我觉得,把它作为‘溪川记忆墙’的第一件展品,或许正合适?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邀请——邀请知情人来讲讲关于它的故事。”
温语涵屏住呼吸,看着照片上那棵清晰可辨的老槐树,又看了看背面那行字迹模糊的留言和签名,眼中充满了激动和一种使命般的郑重:“太合适了!明月姐!这简首太完美了!这是最有诚意的开场!”她小心翼翼地接过照片,仿佛捧着稀世珍宝,“我们可以把它翻拍下来,放大了放在第一个位置!再配上简介:‘深流书店主理人提供的珍贵照片,摄于1957年深秋的石桥畔,诚邀见证者讲述老槐树的故事’!”
温语涵的描述仿佛点亮了整面“记忆墙”。江明月看着她眼中跳跃的光芒,心中的疑虑渐渐被一种充满希望的热忱所取代。她用力点头:“嗯!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