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伞下的“双份糖”宣言如同被雨水浸润的种子,无声地沉入心田。喧闹的雨幕渐歇,只留下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荡漾的粼粼水光,以及屋檐滴落的细碎声响,敲打着雨后清新的宁静。尘埃落定后的青石巷,像是终于熬过寒冬的古树,伤痕累累的枝干间,悄然萌动着复苏的暖意与生机。
晚霞的金辉温柔地铺满了青石巷。雨水冲刷过的街面干净清爽,空气里弥漫着潮湿泥土、草木清香和被阳光晒暖的青石板气味。那些曾被淤泥覆盖的残垣断壁,如今被专业队平整好,等待着修旧如旧的砖石填补伤痕,焕发新生。灾后的颓败被清扫一空,虽仍有创痕,却透出一种劫后重生的韧劲。
夕阳的余晖斜斜地穿过老榕树新抽的嫩叶,将斑驳的光点洒在巷子中段那块相对开阔、清理得最干净平整的青石板空地上。
不知是谁提议的。
也不知是从哪家开始的。
只见老赵率先从那间还贴着防水布帘子的菜摊棚子后面,吭哧吭哧地拖出了他那把宽大、磨得油光发亮的老竹靠背椅。
然后。
杨伯颤巍巍地,让孙子帮着抬出了自家小院里那把西条腿有点摇晃、但坐了几代人的矮竹马扎。
李嫂也搬来了两把小巧的、带着彩色塑料绳缠绕加固坐面的竹编小板凳。
周师傅则哼哧哼哧地扛出了春深堂柜后面那张又重又宽、原本用来放置零嘴的老竹桌……的桌面!桌面厚重,上面布满了茶渍和岁月包浆的痕迹。
修鞋匠老刘,拖着一条不太灵便的腿,贡献了他修鞋摊后面那张高矮适中的竹案几——桌面有点油污,但异常光滑结实。
就连陈医生,也把他诊所候诊区那把唯一坐人的、带着光滑靠背的旧竹椅搬了出来。
没有指挥。
没有言语。
大家沉默地、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和笑容,将自家这些或新或旧、或高或矮、颜色深浅不一的老竹椅子、板凳、桌子、案几,一件件地、或拼、或靠、或用砖头垫平……最终,在这片夕阳笼罩的干净空地上!
拼凑连缀成了一条!
弯弯长长!
宽窄不一!
充满了错落参差美感的——竹编长龙桌!
夕阳的金光洒在光滑或磨砂的竹片上,折射出深浅不一、温润如玉的光泽。岁月的划痕、油脂的浸润、还有那独特竹节的纹理,都在这条由“百家竹”拼接而成的长桌上无声诉说着各自的过往。
在这条独一无二的“百家竹长龙桌”逐渐成型的喧闹中,周师傅不知何时从操作间搬出了一个大西瓜。
他稳稳地坐在桌子旁,膝盖上铺一块干净的粗布。将那个碧绿滚圆、带着深色花纹的西瓜抱放稳。然后,拿出了他那把平时用来精雕点心模具的、极其小巧锐利的薄刃雕刀。
刀刃闪着寒光。
周师傅眯起了老眼。
屏息凝神。
刀尖轻轻刺入瓜皮!
然后!
手腕极其稳定地移动!
快!
稳!
准!
如同艺术家在画布上勾勒线条!
随着细微的“沙沙”声,瓜皮被精准地削去薄薄一层。
不伤红瓤!
深绿色和白色的瓜皮在他灵巧的指尖翻飞下,如同被赋予了生命!
渐渐显出镂空的图案轮廓!
先是流畅蜿蜒的藤蔓!
然后!
藤蔓间绽开洁白柔和的茉莉花!
花瓣层层叠叠,在瓜皮上立体浮现!
最后!
刀尖在花朵旁刻下细若发丝的繁体字——?“家·安”?? !
夕阳的金光穿透那些精雕细镂的花瓣和文字空隙,在西瓜内部的红瓤上投下美丽如琥珀的光斑!一盏独一无二、散发着瓜果清甜气息的西瓜灯在周师傅膝盖上初现雏形!引来周围孩子们一阵兴奋的低呼和围观!
“哇!周爷爷好厉害!”
“是茉莉花!还有字!”
“我也要学!我也要学!”
就在周师傅的西瓜灯引来孩子围观的同时。
苏晏如端着一个装了洁白糯米粉团和少量天然植物色素的小盆,还有几块简单的木制茶糕模具,在竹龙桌的另一端坐下。
“都过来都过来!”她笑着招呼那几个围着西瓜灯、眼神渴望的街坊孩子,“周爷爷在做灯,我来教你们捏‘冷香凝露’的小茶糕好不好?”
孩子们立刻被吸引过去!
苏晏如挽起袖子,露出干净的手腕。她将柔软的糯米粉团揪下一小块,在掌心揉搓光滑。动作轻盈熟稔,指尖沾上洁白的粉质。她捏着粉团,手指灵巧地按揉、折叠、嵌入一点点淡绿的菠菜粉调色做茶叶……
“看!先揉成小圆球!”
“再用这个——轻轻压下去!”她拿起一个雕着简单小花形状的木模,将小粉团按进去,“按下去……西周压实……然后——喏!看!”她轻轻敲打模具反面。
一个小巧玲珑、像白玉雕琢般、点缀着一点嫩绿的茉莉花朵形状的小茶糕胚子,就像个乖宝宝一样,滚落在她掌心的面粉堆里!
“哇!好漂亮!”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得像星星!争先恐后地去抓盆里的粉团。
“慢点慢点!每人一个小粉团,自己揉!”苏晏如温柔地笑着,耐心地一个个分发给伸过来的小手。桌子边顿时充满了叽叽喳喳的童音和此起彼伏的“晏如姐姐快帮我看看”的求助声。糯米粉和欢笑声一起在夕阳下飞扬。
在这片由百家竹桌和童声笑语构筑的温馨交响乐的另一侧角落。
沈怀谦正默默地从他的工具包里,拿出一把小小的水平尺和一捆用防雨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
他站在竹桌另一头,目光平静地扫过这条参差弯转的“长龙”上方——正对着巷子中央那棵老榕树巨大茂密的树冠。
他没有叫人帮忙。
自己寻了把结实的竹椅垫脚。
站上去。
高度正好够到旁边房檐下一处坚固的老钉子的位置。
他用水平尺在小范围墙壁上精准测量了一下。
确定好高度和水平基准点。
然后打开防水袋。
取出里面缠得紧紧的一串串崭新的、细密缠绕的小型LED暖黄灯珠——那种自带电池盒、防水、适合营造氛围的“满天星”式灯串。
他动作麻利地解开灯串。
将第一颗灯头固定在他刚才确定好的老钉子位置。
然后!
如同编织丝绸般!
沿着竹桌上方、蜿蜒起伏的老榕树最低的几条粗壮气根!
仔细、耐心、又极具技巧地!
将那条长长柔软的暖黄灯串!
一圈!
一圈!
极其紧密而均匀地缠绕上去!
他的动作流畅而高效。
水平尺随时用来局部校准。
确保灯串缠绕的角度和下垂的弧度自然流畅。
暖黄色的小灯珠如同细密的星子,垂挂在古老虬结的气根下。
灯光温暖柔和,不刺眼,如同凝结的黄昏余晖。
很快!
一条长长的、流淌着细碎暖黄光芒的“光瀑”!
从老榕树的枝干深处!
顺着古老的气根!
垂落而下!
悬停!
温柔地洒满在整个百家竹长龙桌的上空!
暖黄的光芒如同蜜糖,瞬间浸透了每一片竹编桌面、每一个桌旁的身影、每一个正在专心捏茶糕的小脑袋。孩子们忍不住抬头看着头顶的光海,发出更欢喜的惊叹!
就在这暖意融融的光线下,陈医生提着一个擦得锃亮的大铜壶来了。壶嘴里冒出的不是姜枣茶的辛烈甜香,而是一股清雅、略带药草微苦的气息。
他将铜壶放在桌子中间一个稳固的位置。
又拿出了许多个小小的、粗陶质地的杯子,排成一列。
“来来来,尝尝我的珍藏——安神驱湿药茶!”陈医生笑着,声音里带着医者特有的温和,一边小心翼翼地从铜壶里倾倒出澄清透亮的琥珀色茶水,“放了点茯苓、炒白术、陈皮……还有点宁心的小叶菊……”
他将一杯杯散发着淡淡药香的琥珀色茶水分给大家。
“小心烫!”他提醒着孩子们。
茶水倒入粗陶小杯,更显温润。
老赵接过一杯,凑到鼻子下闻了闻,然后吹着气啜了一口,咂咂嘴:“嗯!香!不苦!”
周师傅小心翼翼地捏着热茶杯,品了一口,点点头:“好喝!顺气!”
李嫂给自己和小孙子都倒了一杯,笑着说:“陈老的茶,肯定好!”
陈医生自己也端了一杯,小口喝着。他看着周围热气腾腾喝茶、做灯、捏糕点的街坊邻居,在暖黄光瀑下笑意盈盈的脸庞,看着那孩子们手上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的茶糕雏形,看着桌子上家家户户贡献的、凝聚着时光记忆的竹椅……
暖黄的灯光落在他花白的鬓角。
他那双饱经世事的眼睛里闪烁着温和的笑意。
他放下茶杯,指了指众人手中冒着热气的茶杯,对着这片劫后重生的温情景象,悠悠地开了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光影浮动、笑语声声的温暖空气中:
“我这茶啊……”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笑脸。
“……治不了心病。”
他顿了一下,眼神温和而睿智,如同一个阅尽千帆的长者。
“但能暖胃。”
最后三个字,如同暖茶的余韵,轻轻落在众人心头。是啊,灾难和忧虑(心病)或许无法一剂祛除,但此时此刻,这碗饱含心意驱尽湿寒的茶、这片凝聚百家情谊的竹桌、这一桌由众人双手创造的、带着希望的糕点与灯火……
便是这雨后初晴的暖。
暖了肺腑。
暖了长夜。
也暖了,这条饱经沧桑却依旧坚韧的青石小巷,再次跳动的脉搏。
暖黄的灯珠在头顶细密流淌。
茉莉茶糕的雏形在孩子们沾满粉末的小手中成形。
旧日巷弄里的人情与暖意,在这条由岁月打磨而成的竹桌上,无声地蒸腾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