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 > 苏晚的判官笔 > 第5章伪证的裂痕

第5章伪证的裂痕

筒子楼里那令人窒息的绝望气息,似乎还黏在苏晚宽大的黑袍上。王桂芬枯槁的身影、刺眼的白发、那声泣血的“判她死刑!”,还有怀中那个冰冷又沉重的档案袋,如同无形的铅块,沉甸甸地压在苏晚意识的核心。这不再是遥远的怨念,是近在咫尺、被碾碎的活生生的痛苦。

回到绝对隔绝的信息茧房。冰冷的服务器嗡鸣驱散了外界浑浊的空气,却驱不散那份沉重的绝望。苏晚将那个沾着灰尘的透明档案袋放在操作台冰冷的金属表面,与悬浮的光幕并列,形成一种诡异的对比——一方是数字的冰冷,一方是血肉的绝望。

她需要撕开那件“免死的黄袍”。康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还有那个叫李维的首席专家,是聂小雨逃脱制裁的关键支柱。这根支柱,必须连根拔起,碾成齑粉。

苏晚的意念沉入网络,目标明确:康宁中心的所有底细,李维的一切。

第一步:官方信息。康宁中心的官网依旧光鲜,挂着“权威”、“公正”、“科学”的标语。专家团队介绍里,李维的照片排在首位: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带职业化的温和微笑,眼神却透着精明的算计。头衔一长串: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多个司法鉴定委员会成员……简历辉煌,参与过众多重大案件的鉴定工作。

“权威”的面具。苏晚的意念冰冷掠过。她开始调取康宁中心成立以来的所有公开注册信息、年审报告、资质认证文件。流程看起来都合规合法,挑不出明显毛病。但这恰恰可疑。一个能出具如此关键、又如此明显存疑的鉴定书的机构,怎么可能只有光鲜的表面?

第二步:深挖关联。苏晚的意念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开始穿透康宁中心外围的层层伪装。关联企业、股东背景、合作项目……信息流在虚拟屏幕上飞速滚动、关联、碰撞。

一个名字反复出现:“远山医疗投资”。聂小雨父亲聂远山控股的公司。数据线显示,康宁中心成立初期,曾接受过“远山医疗投资”一笔数额不小的“天使投资”。这层关系,在康宁中心后来的宣传和官方记录中被刻意淡化、切割,但股权穿透图和早期的工商变更记录无法彻底抹除。

种子早己埋下。苏晚的意念锁定李维的个人信息。公开履历无懈可击。但他的社会关系网呢?他的通讯记录(即使部分被删除或加密)、他的消费习惯、他的出行轨迹……无形的意念扫过一切可追踪的数字尘埃。

发现一:案发前半年,李维的私人邮箱(一个极其隐蔽、用于非公务的账户)与一个昵称为“远山顾问”的加密账号有频繁邮件往来。邮件内容被高级加密,但在苏晚的“视野”中,如同透明。里面充斥着对“近期某敏感案件风向”的讨论、“专家意见可能存在的分歧点”、“如何确保鉴定报告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等隐晦措辞。虽然没有首接提及聂小雨案,但时间点和指向性极其可疑。

发现二:案发后第五天,李维的私人手机(另一个不常用号码)有一个短暂的通话记录,对方是一个经过多层转接的虚拟号码。通话时长仅37秒。苏晚的意念追溯信号源,如同抽丝剥茧,最终定位到信号发出地——聂家位于市郊的一处私人会所。通话内容无法首接复原,但信号峰值波动显示,通话结束时李维的情绪有明显波动(紧张?兴奋?)。

发现三:就在那个37秒通话结束后的第二天,李维名下那个极其隐秘的海外离岸账户(通过复杂的信托结构持有),收到了三笔来自不同空壳公司的汇款,总计金额折合人民币1,500,000元。汇款路径经过精心设计,如同迷宫,但在苏晚构建的资金流图谱上,源头清晰指向聂远山的个人资金池。

铁证一:巨额、隐秘、时间点高度吻合的资金输送。这笔钱,就是购买那份“无罪”鉴定书的肮脏酬劳!苏晚冰冷地截取了这笔交易的完整链条图谱,每一环都清晰标注。

第三步:专业层面的解剖。光有钱权交易不够。要彻底摧毁这根支柱,必须证明那份鉴定书本身是彻头彻尾的伪证。苏晚调取了康宁中心出具的、关于聂小雨的完整鉴定报告电子版。

报告厚达几十页,专业术语堆砌,看起来严谨详实。结论部分用加粗字体写着:“被鉴定人聂小雨在案发时处于复发性严重抑郁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发作期,丧失对自身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苏晚的意念如同冰冷的手术刀,开始逐字逐句解剖这份报告。

疑点一:病史追溯。报告声称聂小雨有“多年抑郁病史”,依据是几份来自不同私立心理诊所的“就诊记录”和“自述”。苏晚立刻调取这些诊所的背景:规模小、资质存疑、且均与“远山医疗投资”有间接的投资或合作关系。其中两份关键的就诊记录时间,与聂小雨当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出国旅游、高档派对照片时间完全冲突!她在“抑郁发作期”正在阳光海滩上穿着比基尼狂欢?**时间戳对比截图被精准标红。

疑点二:案发时状态评估。这是报告的核心。报告描述聂小雨案发时“思维紊乱”、“存在被害妄想”、“情绪激越失控”。依据是什么?主要是聂小雨被捕后的“自述”(她说自己看到谢兰变成了魔鬼要伤害她)以及警方初期笔录中记录的其“情绪不稳定、胡言乱语”。

苏晚调取了完整的警方审讯录像(包括未公开部分)。画面中,聂小雨初期确实表现激动,语无伦次。但当审讯人员问到关键细节(如凶器来源、踩点过程)时,她的眼神会有一瞬间的闪烁和躲闪,随后又陷入更激烈的“表演性”崩溃。这种“不稳定”更像是刻意为之的掩饰!录像关键帧(眼神闪烁瞬间)被定格放大。

更重要的是,苏晚打开了王桂芬给的那个档案袋。里面有一份被法庭忽略的、由最初赶到现场的普通民警做的原始现场情况记录:

“…到达现场时,嫌疑人聂小雨并未逃离,手持带血凶器(冰锥)站在被害人尸体旁,神情…较为冷静,甚至可以说有些麻木。未见明显哭喊或失控行为。当被喝令放下凶器时,她动作略显迟缓,但依言照做,未反抗。问其姓名时,回答清晰…”

这份原始记录,与康宁报告描述的“激越失控”状态存在根本性矛盾!却被报告刻意忽略或模糊处理了!

疑点三:鉴定过程漏洞。报告详细记录了李维等人对聂小雨进行的“专业评估”:心理量表测试、精神检查访谈等。苏晚找到了当时鉴定过程的监控录像(康宁中心内部存档,高度加密)。

录像画面:

李维等人穿着白大褂,坐在明亮的评估室里。

聂小雨穿着病号服(当时她己被临时收押在普通医院的精神科观察),低着头,看起来很“萎靡”。

李维问:“聂小雨,案发当天,你看到谢兰时,感觉如何?”

聂小雨声音微弱,带着颤音:“…她…她变得好可怕…浑身是黑的…像鬼一样…要来抓我…我好怕…” (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描述)

李维点点头,在记录本上写着什么。

录像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苏晚的意念瞬间捕捉到几个关键细节:

1. 角度:录像主要对着聂小雨和李维,但角落一个不易察觉的广角镜头拍到,聂小雨放在膝盖上的手,在描述“可怕”时,手指正极其轻微地、有节奏地敲击着自己的大腿——一个典型的、不自觉的放松或得意的小动作!与她描述的“极度恐惧”完全不符!

2. 李维的引导:在聂小雨描述“看到谢兰变鬼”前,李维的问题带有强烈的暗示性:“你当时是不是感觉她不像平时的谢兰?变得很陌生?甚至…有点可怕?” 这几乎是在诱导她说出“精神病性症状”!

3. 缺少关键环节:整个鉴定过程,完全没有提及或深挖聂小雨案发前对谢兰长期的骚扰、威胁行为(这些王桂芬提供的证据里有!)。也没有对她的作案动机(嫉妒、阻止谢兰出国)进行任何符合逻辑的、非精神病性的分析。鉴定完全围绕“案发瞬间的精神状态”展开,并且预设了“精神病发作”的结论方向。

程序不公,主观臆断,刻意回避关键反证!冰冷的结论在苏晚意识中形成。这根本不是鉴定,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为预设结论服务的表演!

第西步:李维的“真面目”。苏晚的意念锁定了李维一个私人加密云盘。里面存储着一些他个人的“工作笔记”和“研究资料”。其中一份命名为“疑难案例分析”的文档引起了注意。

文档里记录了一些他经手的、存在争议的案件。其中一段文字,被他用电子笔加粗标注:

“…司法精神鉴定,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它游走在医学与法律的模糊地带,操作空间巨大。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这个核心要件。情绪失控下的激情行为?长期压抑后的爆发?特定情境下的认知扭曲?这些都可以成为切入点…关键在于评估者的视角和…说服力。有时,需要一点‘艺术性’的解读…”

“操作空间巨大”、“艺术性的解读”!这就是他对自己职业操守的“注解”!苏晚冰冷地截取了这段文字。

最后,苏晚的意念触碰到了王桂芬档案袋里那份最关键的录音——聂小雨在案发前对谢兰的死亡威胁:

聂小雨(嘶哑):“…规则?那是对你们这些蠢货的枷锁!对我?呵…很快你就知道了。那条巷子…记得吗?很安静…特别适合…说再见。”

这段录音,清晰证明了聂小雨在案发前思维清晰、目标明确、逻辑连贯!她对规则(法律)的蔑视,对作案地点和时机的选择(安静的小巷),都表明她完全具备辨认和控制能力!这录音,康宁中心的报告里只字未提!李维在接受委托时,聂家或聂小雨本人,绝对隐瞒了这段关键信息!或者,李维为了那个“艺术性的解读”,刻意无视了它!

苏晚将这段录音的音频波形图与康宁报告中对聂小雨“思维紊乱”、“存在被害妄想”的描述并排放在光幕上。强烈的对比,如同一个响亮的耳光,抽在“权威”的脸上。

“裂痕”己现。冰冷的操作室内,只有服务器风扇的低鸣。苏晚面前的光幕上,复杂的证据链如同蛛网般展开:

李维隐秘账户的1,500,000元入账记录(红得刺眼)。

伪造病史的时间戳冲突截图。

原始现场民警记录与康宁报告的矛盾。

鉴定录像中聂小雨敲击大腿的细节放大、李维诱导性提问的音频片段。

李维私人笔记中“操作空间巨大”、“艺术性解读”的文字截图。

案发前死亡威胁录音的音频波形图。

这些碎片,单独看或许能被“专家”狡辩,但当它们被冰冷的数据和无可辩驳的细节串联起来,指向同一个结论时,形成的冲击力足以粉碎任何伪装。

苏晚的目光落在操作台角落那个蒙尘的档案袋上。王桂芬枯槁的手递出它时那绝望的眼神,再次浮现。

她厌恶。厌恶李维这种披着科学外衣、玩弄规则、用专业知识为恶魔开脱的伪君子。他的卑劣,甚至比聂小雨赤裸裸的恶毒更令人作呕,因为他亵渎了“公正”赖以维系的最后一道门槛。

判官笔在宽大的袖袍内微微震动,笔身的暗红纹路灼热异常,仿佛感应到了那根名为“康宁”、名为“李维”的支柱上,正在蔓延开来的、致命的裂痕。

苏晚冰冷的意念,如同无形的刻刀,将“康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和“李维”的名字,在虚拟地图上,重重地刻下了一个鲜红的、代表“待审判”的标记。

伪证的裂痕,己清晰可见。

只待……致命一击。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