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站在工作室的窗边,手里还握着那份新下载的论文。窗外风声依旧,夜色深沉,但他的眼神己经不再迷茫。
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集了团队成员开会。
“昨晚那篇论文我看了,里面提到一种新的多维特征识别方法,适用于中药材的快速检测。”他把电脑屏幕转向大家,“我觉得可以结合我们之前从张大爷那儿整理的经验数据,优化一下算法模型。”
林晓雯翻看着论文摘要,点头道:“这个思路不错,如果我们能提取出药材在不同维度下的特征参数,比如颜色、纹理、气味分子结构等,再和传统经验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准确。”
“问题是时间紧,任务重。”小刘皱眉,“我们现在还在组装仪器的关键阶段,如果中途调整算法,会不会影响进度?”
“不能怕麻烦。”李逸语气坚定,“我们的目标是做出一台真正实用的设备,不是为了赶时间而凑合。现在发现问题越早越好。”
会议持续了一个上午,最终决定:硬件组继续推进组装调试,软件组则开始着手新算法的开发与测试。
接下来几天,整个团队进入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有人负责重新设计传感器布局,尝试加入自动校准模块;有人则一头扎进代码里,调试新的识别逻辑;还有人联系高校实验室,看看有没有现成的数据模型可以借鉴。
李逸自己也没闲着。他一边查阅更多古籍资料,一边带着王二狗等人实地采集样本。他们跑遍了周边几个村庄,收集了几十种常见药材的样品,并记录下它们的外观、气味、质地等信息。
“你这不比老中医还专业?”王二狗一边擦汗一边笑。
“差远了。”李逸摇头,“老祖宗的东西博大精深,我们才刚摸到点皮毛。”
一周后,第一台完整的小型药材检测分析仪终于组装完成。
“来吧,试试看。”李逸站在操作台前,将一小撮黄芪放入采样槽。
按下启动键,几秒钟后,屏幕上跳出一组数据:有效成分含量、水分比例、储存建议……清晰明了。
“误差率多少?”林晓雯问。
“不到5%!”小刘激动地喊出来,“比我们预期的还要稳定!”
“别高兴得太早。”李逸没有放松,“这只是初步测试,还得做大量样本验证。”
当天下午,他们在村卫生所组织了一次公开测试。张大爷也来了,还带来了几位常来看病的老乡,每人手里都拿着自家晒干的药材。
“来,试试你们家的党参。”李逸笑着招呼一位老大爷。
老人半信半疑地把一把党参放进仪器,结果很快出来了:品质中上,水分略高,建议阴凉干燥处存放。
“哎哟,这说得可真准!”老大爷惊讶地说,“我家那口子就是放厨房梁上晾的,灶头热气重,确实有点潮。”
“再来个当归。”张大爷也来了兴致。
当归检测结果出来后,系统提示:有效成分偏低,可能为种植年限不足所致。
“这也能看出年份?”旁边围观的年轻人瞪大眼。
“可不是嘛。”张大爷笑呵呵地解释,“当归三年生最好,这两年村里有些人图快,两年就挖了卖,药效自然差些。”
测试结束后,李逸又教了几位村民怎么使用这套设备。没想到大家都学得挺快,几分钟就能独立操作。
“要是以后每家都能有这么一台机器,咱们卖药也不怕被压价了。”张大爷感慨地说。
回程的路上,李逸望着车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踏实了不少。
“你说咱们这次真能成吗?”王二狗忽然开口。
“不一定。”李逸笑了笑,“但至少现在有了方向,而且比以前更接近目标了。”
“那你打算下一步怎么做?”
“继续改进,继续测试。”李逸语气坚定,“首到它真正能帮到最需要的人。”
回到工作室后,团队进入了新一轮冲刺阶段。硬件组根据前期经验,对传感器布局进行了微调,并重点优化了自动校准模块的实现方式;软件组则基于最新采集的数据,进一步优化了算法模型;而李逸本人,则深入研究更多古籍资料,希望能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传统鉴别经验用于系统升级。
一周后,第二轮实地测试在川南的一个药材集散地展开。
这一次,设备的表现更加稳定。即便是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下,误差率也控制在5%以内。
“这次的数据太漂亮了。”小刘看着报告,“几乎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了。”
“别高兴得太早。”李逸提醒道,“还得看看长期使用的稳定性。”
“放心吧,我们己经在记录每次使用后的设备状态。”林晓雯说,“后续我们会持续跟踪。”
就在大家信心满满时,系统突然弹出一条提示:
【发现一篇关于中药材多维特征识别的新论文,是否下载?】
李逸点了确认,目光渐渐变得专注。
他知道,曙光己经初现,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深吸一口气。
外面的风还在吹,但他己经不再迷茫。
“李哥,”王二狗突然冲进来,“有个事你得看看——刚才测试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什么现象?”李逸转过身。
“我们在测一批川贝母的时候,仪器显示的有效成分波动特别大。”王二狗一脸疑惑,“有的批次数值正常,有的却低得离谱。按理说都是同一个产地,不该差别这么大啊。”
“有没有可能是样本问题?”李晓雯也凑过来。
“我们都反复确认过,保存条件一致,处理方式一样。”王二狗摇头,“我怀疑……这批药材本身有问题。”
李逸皱起眉头,拿起那批川贝母仔细端详。外观上看不出什么异常,但当他用手指轻轻捏碎一颗时,却发现内部质地有些发软,不像正常川贝母那样干爽坚实。
“带回去做进一步检测。”他说,“另外,联系供货商,查一下这批货的来源。”
王二狗应声而去。
李逸站在原地,望着手中的川贝母,心中隐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阵风吹过,窗帘轻轻晃动。
他低头看了眼手表,己经是晚上九点多。
工作室里灯火通明,所有人都还在忙碌。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操作台。
“来,我们先把这批川贝母单独标记出来。”他对正在整理数据的林晓雯说,“明天一早,送一份去实验室做成分分析。”
林晓雯点点头,开始记录。
李逸却没有离开,而是坐下来,打开笔记本,一页页翻阅着之前整理的传统鉴别经验。
他总觉得,这里面或许藏着某些还未被发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