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雯坐在后台,一边处理东沟村的远程咨询请求,一边盯着系统里的新消息。自从“中医智脑·乡村计划”启动后,她的工位就没安静过。电话、邮件、系统弹窗,像潮水一样涌来。
李逸站在办公室窗前,手里拿着最新汇总的反馈报告。王二狗凑过来问:“逸哥,接下来怎么办?”
“下一步,我们要把这套模式推广开来。”李逸转身拿起桌上的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几个字:
**“中医智脑·乡村计划”**
窗外,一群麻雀飞过,掠过屋檐,消失在远处的山林之中。
而林晓雯,正在后台处理一条来自东沟村的远程咨询请求。
她敲击键盘的手指微微颤抖,却依旧专注地盯着屏幕。
“您好,这里是中医智脑客服,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
几天后,李逸带着团队再次出发,这次的目标是周边几个刚联系上来的村庄。西岭村和东沟村的成功试点让他们的设备名声在外,不少地方的村医主动打来电话,希望也能装上一台。
第一站是南坡村。村子离县城不远,交通还算方便,但医疗条件并不好。村卫生所只有两个医生,常年靠经验看病,很多村民小病拖成大病。
听说李逸要来安装设备,村支书亲自到路口迎接,还特意腾出一间屋子做临时诊室。
“李医生啊,我们这儿可盼了好久了。”村支书握着他的手,“听西岭那边说,你们那机器能看脉象、辨舌苔,还能推荐药方,是不是真的?”
李逸笑着点头,“不是机器自己看病,而是辅助医生更快更准判断病情。”
设备一装好,当天下午就在村里组织了一场义诊活动。不少老人听说来了个“会看病的机器”,都赶来看热闹。
一位老太太咳嗽了快一个月,吃了不少止咳药都不见效。赵医生给她号了脉,又让她伸出舌头拍照,几秒钟后,屏幕上跳出诊断结果:肺阴虚,伴有轻微痰湿。
“这跟我想的一样。”赵医生点点头,“不过以前得靠经验判断,现在有了这个,心里更有底了。”
老太太听完,连连点头,“哎呀,这机器比我儿子还会看病!”
现场一片笑声。
随着试点范围扩大,订单和咨询量也迅速增长。客服团队每天接到几十通电话,邮箱里堆满了合作意向书。林晓雯和同事们加班加点,还是应接不暇。
“这样下去不行。”王二狗看着后台的数据,“再这么发展下去,咱们连回信息都来不及了。”
李逸想了想,决定启动系统内置的AI助手模块。他和技术组一起调试,设置了常见问题自动应答功能,并根据咨询内容分类,安排专人跟进重点客户。
“这样一来,至少能把基础问题解决掉一大半。”他说。
果然,系统上线后,客服压力明显减轻。村民们的问题大多集中在操作流程、数据上传、症状识别这些方面,AI都能给出清晰回答。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
有天晚上,林晓雯正准备下班,系统突然弹出一条红色警报:边远县市某村医提出远程培训需求。
“他们那边没条件派人过去,想让我们教他们怎么用系统。”她把这条信息转给李逸。
李逸看了眼地图,那个村子在山区,确实不太方便实地培训。他摸着下巴沉思了一会儿,“或许,我们可以录教学视频。”
第二天,他就找来张大爷,商量制作通俗易懂的教学手册和视频教程的事。
“张叔,您觉得哪些内容是村医最需要了解的?”他问道。
张大爷捋了捋胡子,“首先是基本操作,怎么采集脉象、舌象;然后是系统生成的建议怎么看,怎么结合临床实际调整用药。”
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开始筹备拍摄工作。
为了让内容更接地气,他们还特地邀请了几位己经熟练掌握系统的村医参与录制,分享使用心得。
视频发布后,反响出奇的好。不仅村医们看得津津有味,一些年轻教师也主动提出帮忙翻译成方言版本,让更多人听得懂。
“没想到还能带动教育这一块。”王二狗看着后台数据,“有人己经开始用这些视频做健康讲座了。”
李逸笑了笑,“说明我们的东西,真的能帮到人。”
然而,推广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个村子,设备刚装好没几天,就有村民投诉说机器“乱开药”。原来,那位村民以为只要机器开了方子,就一定能治好病,结果三天不见效,首接跑到村委会闹事。
“这机器根本就是骗人的!”他气冲冲地说。
李逸赶到现场,调取了系统日志,发现录入信息时出现了误差——患者自述的症状被误判为热症,系统自然给出了清热解毒的方案,但实际情况却是寒症。
“这是人为输入错误导致的。”李逸解释道,“科技只是工具,关键还是人。我们会加强培训,确保每一步都准确。”
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李逸决定在每个试点村安排一名技术员驻点一段时间,专门负责指导数据录入和系统使用。
同时,他也意识到,有些村民对设备期望过高,误以为它是“万能神器”。
于是,他联合张大爷等人,制作了一套宣传材料,强调“设备辅助、人为主导”的理念,帮助村民建立科学就医意识。
“机器不是神,医生才是核心。”张大爷在视频里说,“它只是帮你更快找到方向。”
宣传材料一经推出,收到了良好反响。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理解,设备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最终还是要靠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与此同时,周边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开始主动联系李逸,希望采购设备。
“李医生,我们这边也想装一台。”某镇卫生院的院长打电话来,“听说你们的系统能让基层医生少走弯路。”
“可以。”李逸笑着说,“不过前期需要培训,确保大家都能用得好。”
随着口碑传播,项目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媒体也闻讯而来,采访报道“中医智脑·乡村计划”的落地成效。
“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中医现代化的一种尝试。”李逸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更多人受益。”
王二狗看着采访视频,感慨道:“逸哥,你现在可是名人了。”
李逸笑了笑,“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一天傍晚,李逸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放着一份新提案。是林晓雯整理的,关于开发便携式外设的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复杂,有些地方网络不稳定,设备搬运也不方便。”她在提案里写道,“如果能有一款轻便的采集仪,就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场景。”
李逸看完,眼前一亮。
他拿起笔,在提案末尾写下一行字:
**“启动‘便携式中医采集终端’研发计划。”**
窗外,晚风吹过树梢,叶子沙沙作响。
林晓雯推门进来,“逸哥,刚刚收到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李逸抬头。
“南坡村的赵医生说,他们己经开始用系统做健康档案了。”
李逸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笑容,“看来,我们的种子,己经在慢慢发芽了。”
林晓雯点点头,正要说什么,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她低头一看,是一条来自偏远山区的消息:
**“请问……我们这里太偏了,能不能远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