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都市中医回乡打造医疗传奇 > 第70章 试点推广,初见成效

第70章 试点推广,初见成效

风还没停,李逸站在基地门口,望着远处的山路。仁和药业五台设备的订单己经确认,这算是一个好消息,但真正的大考才刚刚开始。

他转头看了眼会议室里还在练习操作的员工,心里踏实了些。推广的事不能再拖了,试点得尽快铺开。

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王二狗、苏婉出发,前往邻县的几个试点区域。首站是华康医疗旗下的社区诊所,那里的林总虽然签了合同,但态度依旧谨慎。李逸知道,她更想看看系统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

“你们这套东西,真能提高效率?”林总一边翻资料一边问,“我这儿每天接诊量不小,要是耽误了病人看病,我可不背锅。”

“您放心。”李逸笑着把平板递过去,“这是前几天的试用数据,接诊时间平均缩短了西分钟,药方推荐准确率超过92%。而且我们安排了专人驻点三天,确保顺利上手。”

林总皱着眉看了会儿,点了点头:“行吧,先试试看。”

接下来几天,他们马不停蹄地跑了几家基层医疗机构,每到一处都组织产品展示和现场培训。王二狗负责演示设备操作流程,苏婉讲解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李逸则主要负责与负责人沟通合作细节。

起初,几家诊所的医生对中医智脑系统还有些疑虑,毕竟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靠一台机器做诊断,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

“这不是替代医生。”李逸在一次培训会上说,“而是辅助医生。系统背后是我们整理的数万份临床案例,加上人工智能模型分析,能快速匹配相似病症,给出参考建议。最终判断,还是由医生来做。”

为了让医生们更首观地感受系统价值,他还专门准备了几段视频案例——有高血压患者的调理方案优化,也有慢性胃病的食疗建议调整,甚至还有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个性化养生建议。

“你们看这个病例。”他在屏幕上划出一张对比图,“同样是失眠患者,一个是肝火旺盛,一个是心脾两虚,系统会根据症状自动识别,并给出不同的调理方向。”

一位老中医看完后点点头:“倒是有点意思。”

随着培训深入,医生们的抵触情绪逐渐减弱,反而开始主动提问。有人关心系统的学习能力,有人在意数据库更新频率,还有人提出希望增加地方特色药材的应用模块。

这些反馈都被李逸一一记录下来,准备回去后让技术团队评估是否可以实现。

一周后,第一批试点单位正式投入使用。李逸每天都会查看后台数据,关注系统的运行情况。初期确实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个别设备连接不稳定,或者部分界面操作不够流畅,但整体反馈还算不错。

最让他欣慰的是,有一家乡镇卫生院反馈,自从用了中医智脑系统,他们的初诊误诊率下降了近20%,而且很多村民表示愿意定期来检查身体,因为系统会根据他们的体质变化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和调理方案。

“以前看病就是听医生说,现在还能拿到一份详细的健康报告。”一位村民在回访中笑着说,“感觉挺靠谱。”

消息传开后,陆续有其他机构联系他们,询问设备的采购和使用事宜。李逸趁热打铁,又组织了一场集中展示活动,邀请了十多家潜在客户前来参观。

展示当天,会议室坐满了人。李逸照例先介绍了系统的原理和优势,然后让几位己经使用过的医生现场分享体验。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怀疑。”一位年轻的社区医生站起来说,“但现在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系统,看看有没有新的调理建议。它帮我节省了不少时间,也能让我更专注于病情分析。”

另一位老医生也点头:“我们这里老年人多,慢病管理是个难题。这个系统能自动提醒复诊时间,还能生成康复建议,对我们帮助很大。”

展示结束后,好几家机构当场表达了采购意向。李逸趁机推出了几种套餐方案,包括基础版、升级版以及定制服务,满足不同规模医疗机构的需求。

“价格方面我们可以灵活处理。”他对一家连锁药店的代表说,“如果你们一次性采购十台以上,我们还可以提供免费的售后维护和技术支持。”

对方听完后,眼神亮了一下,低声跟身边的人商量了几句,最后拍板道:“那就先订八台,后续再看情况加购。”

订单越来越多,李逸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设备生产、人员调配、售后服务……每一项都需要协调安排。

“咱们得再招几个人。”王二狗看着订单表叹气,“光靠现有团队,怕是撑不住了。”

“我己经联系了几家外包公司。”苏婉在一旁补充,“他们那边有现成的技术支持团队,可以临时派过来帮忙。”

“那就好。”李逸点点头,“先把这批订单稳住,等系统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下一步就是扩大市场。”

夜深时,他坐在办公室里翻看最新的反馈数据,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

是张大爷发来的消息:“听说你那边搞出名堂了?”

李逸笑了笑,回复道:“刚起步,还得靠您多指点。”

窗外的风渐渐小了,山影清晰起来,像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

他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灯火通明的仓库,工人们正在加班组装新一批设备。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