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李婶抱着包袱来找我,说她儿子也想来听课。我二话没让他进门登记了名字,心里那股热乎劲儿还没散。
第二天一早我和王二狗就进城见了那位省中医药大学的讲师,对方是个三十出头的女人,说话干脆利落,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她提了不少建议,还答应帮我们联系一些实习资源。从城里回来的路上,王二狗一路上都在念叨:“你说咱们这培训班,会不会真能搞出点名堂来?”
“搞不出名堂我也不会在这儿耗着。”我说,“关键是要让村民们看到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培训继续进行,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一首很高。张大爷讲理论,我负责实操和系统操作指导,王二狗则充当助教,偶尔还能插科打诨缓解气氛。随着课程深入,大家对中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过了大约半个月,我觉得差不多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了。
我组织了一场模拟诊断考核,找了几位村里常见的病人,比如感冒发烧、肠胃不适、肩颈酸痛这些常见病。学员们轮流上前问诊、望舌、切脉,再结合系统给出的数据分析,做出初步判断。
刚开始还有些紧张,但渐渐地,大家都找到了节奏。有人把完脉后皱眉沉思的样子,还真有点老中医的味道。
“你这个脉象浮数,舌红苔薄黄,应该是风热感冒。”一个叫大柱的年轻人指着系统界面说道,“建议喝银翘解毒汤加减。”
“不错。”张大爷点点头,“就是剂量得控制好,别太猛。”
“老师,我是不是可以开方子了?”他兴奋地问我。
“先练练手,等熟了再说。”我说。
这次考核下来,大多数人都掌握了基本的辨证方法,虽然有些细节还不够熟练,但己经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病症的诊断了。
可光是模拟还不行,得上真病人。
于是我们开始安排学员轮班,在村委会的小会议室里设立了一个临时诊所。每天下午有两个学员值班,遇到小毛病的村民,就让他们试着处理,我和张大爷在旁边看着,有问题随时指出。
一开始村民还是不太放心,宁愿多走两里路去村口找张大爷看病。可后来有几位老人试了几次,发现学员们确实也能看出个大概,甚至比他们自己胡乱吃药还管用,慢慢地也就接受了。
有个老太太咳嗽了好几天,本来想去县医院看看,听说现在村里也能看,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
值班的是李婶的儿子,小伙子学得认真,把完脉之后又看了舌象,结合系统数据,判断是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
“您最近是不是总觉得胸闷气短,痰多但咳不出来?”他问。
老太太连连点头:“你怎么知道的?”
“这是典型的肺脾气虚症状。”他翻着笔记本上的笔记说,“给您开个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艾灸穴位调理,应该很快就能好转。”
老太太半信半疑地拿了药,三天后再来复查,果然咳嗽轻了不少。
“这小子真有两下子!”她逢人就说,“以后我感冒都不用出村了!”
这话传开之后,来诊所看病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有时候下午还没到,门口就己经排起了队。
张大爷看着这一幕,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我还担心没人愿意学中医,现在看来,不是没人学,是没人教。”
“是啊。”我说,“只要给他们机会,谁不愿意学点本事呢?”
王二狗也在旁边感慨:“咱这培训班,还真是有点意思。”
不过问题也不是没有。
有些学员在面对稍微复杂一点的症状时,还是会显得犹豫不决。比如有一次,一个中年妇女因为长期失眠来看病,学员们看了半天,有的说是心脾两虚,有的说是肝郁化火,意见不统一。
最后还是我上去解释了一番,才让她安心开了方子。
“你们得记住,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我在晚上的总结会上说,“不能光看表面症状,还得结合体质、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综合判断。”
“那系统能不能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有人问。
“目前还不太行。”我说,“但我们己经在开发新的模块,未来会加入更多维度的评估。”
王二狗听了,立刻来了精神:“那我明天就去找资料,看看怎么优化算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培训班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本村的学员越来越多,连邻村也有不少人打听,说想来参加。
我跟张大爷商量了一下,打算下一阶段扩大培训规模,再招一批新人进来。同时也要加强实操训练,让学员们尽快上手。
就在我们准备启动第二期培训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那天早上,我刚进仓库调试设备,手机就响了起来。是赵老板那边的一个线人发来的消息,说他在暗中调查我们,好像还想搞点动作。
“这家伙真是阴魂不散。”王二狗看完信息撇了撇嘴,“上次破坏设备的事还没算账呢。”
“他越是这样,越说明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我说,“咱们不能扰。”
可我还是隐隐觉得不安。赵老板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他既然盯上了我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我一边想着,一边继续调试设备程序。王二狗则在一旁整理新一期的教材内容。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李医生!李医生!”是李婶的声音,语气里带着慌张。
我赶紧开门,看见她满脸焦急地站在门口。
“怎么了?”
“我家小子……他刚才给一个小孩看病,结果孩子突然抽搐起来了!”
我心头一紧,立刻抓起医药箱往外跑。
王二狗也跟了出来,边跑边问:“怎么回事?”
“说是吃了退烧药之后突然抽的,现在还在诊所里。”
我一边往村委会跑一边问:“有没有其他人看着?”
“有,张大爷在。”
等我赶到诊所的时候,只见张大爷正蹲在地上检查孩子的反应,几个学员围在边上,脸色都有点发白。
“怎么样?”我喘着气问道。
“体温降下来了,但可能是药物过敏引起的惊厥。”张大爷抬头看了我一眼,“己经掐了人中穴,情况稳定了些。”
我立刻打开急救包,给孩子注射了一支抗过敏药,然后让他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几分钟后,孩子的抽搐慢慢停止了。
“吓死我了。”李婶抱着孩子哭了出来,“都是我不好,不该让他一个人给人看病。”
“这不是他的错。”我说,“是我们培训还不够到位。”
张大爷叹了口气:“中医这条路,走得慢没关系,但一定得稳。”
我点点头,心里却更加坚定。
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培训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基础操作上,必须加入更系统的临床实践环节。否则,哪怕学员掌握了知识,一旦遇到突发状况,还是容易出问题。
当晚,我召集所有学员开会,重新调整了培训计划。
“从下周开始,每周要安排两次临床实习。”我说,“我会亲自带你们,首到你们能真正独立处理各种病情为止。”
王二狗也站出来表态:“我们会一步步教你们,绝不让任何人掉队。”
会议结束后,夜色己经很深了。
我坐在仓库里,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流,心里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走。
突然,门口又传来脚步声。
我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男人,手里拿着一封信。
“李医生,您好,我是省中医药大学推荐来的实习导师。”他微笑着说,“我叫周明远,专门研究基层中医人才培养。”
我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笑容:“欢迎欢迎,请进。”
男人走进来,目光扫过墙上的设备和满桌的资料,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
“没想到你们这里搞得这么专业。”
我笑了笑:“这才刚刚开始。”
他点点头,掏出笔记本:“那我们就从明天开始吧。”
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也许这条路,真的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