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会议室里却灯火通明。李逸坐在桌前,手边摊着厚厚的分析报告,眉头紧锁。林晓雯在电脑上敲打着最后几段内容,其他人也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忙碌着。
“方案初稿己经整理好了。”林晓雯抬起头,把文档推到李逸面前,“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李逸接过文档快速翻阅,点头道:“整体结构没问题,接下来就是组织专家研讨了。”
张大爷在一旁插话:“这事可不容易,现在咱们协会名声还没打出去,很多专家未必愿意来。”
李逸笑了笑:“我有办法。”
他打开《中医智脑系统》,调出视频会议模块,又联系了几位老中医,通过他们的人脉发出邀请。为了降低专家们的顾虑,他还特别设置了匿名发言机制,让大家能畅所欲言。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的投影屏幕上陆续出现了几位专家的影像。有人是本地的老中医,也有从外地赶来的年轻学者,还有几位是通过远程连线加入的医学研究者。
“感谢大家抽空参加这次讨论。”李逸站在屏幕前,语气诚恳,“我们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和临床反馈,初步制定了一份治疗流行病的中医方案,今天希望听听各位的意见。”
一位年长的专家首先开口:“你们这个方案,基础症型划分得倒是清晰,但我看了下用药配伍,有些地方不太敢苟同。”
“您请讲。”李逸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比如这个清肺化痰方子里加了参附汤,按理说是温阳救逆的药,用在发热咳嗽的病人身上,会不会适得其反?”
张大爷接过话头:“其实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重点。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患者用了参附汤后恢复更快,说明他们的体质可能存在正气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单纯清热解毒反而会削弱抵抗力。”
另一位年轻专家皱眉:“那你们怎么判断哪些人适合用?有没有具体的辨证标准?”
李逸点点头:“系统己经归纳出了三种基础症型,并匹配了对应的治疗路径。我们会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分类,再决定是否加入扶正类药物。”
屏幕上一阵沉默,气氛有些凝重。
忽然,一个匿名账号发言了:“我觉得你们这个思路是对的,但药量方面可能要考虑地域体质差异。南方人普遍湿热偏盛,北方人体质偏寒,同样的方子,剂量不能一刀切。”
李逸眼睛一亮:“这位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会在后续调整中加入地域性参数。”
王二狗一边记录一边嘀咕:“哎哟,这意见也太杂了,改起来不得累死。”
“别抱怨。”李逸轻拍他的肩膀,“每一条建议都是宝贵的经验。”
随着讨论深入,专家们对方案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但也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
李逸调出系统相应功能,先是展示历史病例数据说明针灸介入时间点问题,接着利用“方案冲突检测”功能列出清单回应药材炮制问题。
“你们这个针灸介入的时间点有问题。”一位女专家提出异议,“高热期才开始针灸,是不是太晚了?”
张大爷也在一旁补充:“我以前治过几个重症肺炎的病人,就是在高烧不退的时候上了针灸,效果确实不错。”
那位女专家听完点了点头:“那就改一下时间点,提前介入试试。”
讨论一首持续到中午,中间也没人顾得上吃饭。王二狗饿得肚子咕咕叫,偷偷溜去厨房拿了两个馒头啃。
“你们这个方案,执行难度有点大。”另一位专家看着修订后的草案说道,“很多药材需要特定炮制方法,现场条件能不能满足?”
李逸早就预料到这个问题,他调出系统的“方案冲突检测”功能,很快列出了一张清单:“我们己经优先考虑了安全性、可操作性和疗效之间的平衡。对于一些复杂操作,我们会安排专门的培训人员随队指导。”
“还有一个问题。”刚才那位匿名专家再次发言,“你们提到的那个替代药材,我查了一下,现在市面上很稀缺,恐怕难以大规模使用。”
李逸沉吟片刻:“这点我们确实没考虑到,回头让采购组尽快核实库存情况,必要时可以临时调整配方。”
会议室内一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些信息。
“总的来说,这个方案方向是对的。”最先发言的那位老专家总结道,“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但己经具备了实施的基础。”
李逸站起身,郑重地鞠了个躬:“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我们会尽快整理好最终版本提交审核。”
散会后,大家纷纷离开会议室,只有王二狗还在那儿翻着记录本,嘴里嘟囔着:“哎呀,我好像删了一段录音……好像是关于某个穴位的争论……”
“什么?”李逸一愣,“哪一段?”
“就刚才那个女专家提的针灸介入时机那段。”王二狗挠头,“我不小心点了删除键。”
李逸叹了口气:“赶紧找回来,这段内容很重要。”
王二狗连忙跑去找技术人员帮忙恢复录音,而李逸则重新坐回座位,看着眼前的草案,心里明白——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等着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