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都市中医回乡打造医疗传奇 > 第100章 据理力争,达成共识

第100章 据理力争,达成共识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会议桌上,李逸站在投影幕布前,手里捏着一支激光笔。他的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有怀疑、有期待,也有等着看笑话的。

“各位。”他开口,声音平稳,“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有顾虑,也明白这个标准牵涉方方面面。但咱们今天坐在这里,不是为了争谁对谁错,而是为了把事情做实。”

一位穿西装的年轻人皱眉:“你说得轻巧,可标准一旦定下来,就是硬杠杠。我们市场那边,光是筛选分级就得增加不少成本。”

“成本的问题我们当然考虑到了。”林晓雯接过话头,翻开手里的资料,“我们这套标准分为基础层和适应层。基础层是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适应层则允许根据地域特色进行微调。比如党参,北方偏壮根茎,南方习惯细长条形,这两类都可以被归为‘优质’范畴,只要核心成分达标就行。”

“那怎么保证数据准确?”另一个专家插话,“你们说靠检测设备,可设备本身也有误差。”

“误差确实存在。”李逸点头,“但我们己经做了大量实验,包括不同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季节的药材样本。每一种药材我们都采集了至少三百组数据,确保误差范围控制在国家药典允许的范围内。”

说着,他点开电脑,屏幕上跳出一串图表和对比数据。

“这是川贝母的检测结果。”他指着其中一组曲线,“之前我们发现某一批次的有效成分波动异常,后来查出是加工过程中掺入了劣质品。我们在标准里加入了防伪机制,比如特定成分比例比对,还有指纹图谱识别技术,确保每一味药都能追溯源头。”

会场一片安静,几位专家低头翻阅资料,神情变得认真了些。

“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刚才那位戴眼镜的中年专家抬头问。

“全是实际临床应用过的。”李逸点头,“就在上周,还有一位患者因为用了不合格的药材病情反复,后来换了我们的分级药材后,症状明显缓解。”

“能不能请那位患者来现场说说?”坐在后排的一位药材商贩代表突然开口。

“可以。”林晓雯立刻回应,“他己经来了,在外面候着。需要的话我们现在就请他进来。”

“那就请吧。”那位代表点点头。

几分钟后,一位西十多岁的男人走进会议室,穿着朴素,脸上带着几分拘谨。

“我姓赵,是上个月在县医院住院的病人。”他搓着手,“当时医生给我用了一副止咳的中药,吃了三天没效果,反而胸口闷得厉害。后来换成了他们检测过的药材,第二天就好多了。”

他说完,低头看了眼自己的手,又补充了一句:“我是个普通老百姓,不懂什么标准不标准的。但我知道,哪边的药更管用。”

会场上响起一阵轻微的议论声。

李逸趁热打铁:“这正是我们坚持做这件事的原因。标准不只是写在纸上的条文,它首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如果连最基础的质量都保证不了,中医还能走多远?”

老专家缓缓点头:“你这话我赞成。但标准制定不能只靠几个好案例,得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

“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过渡方案。”林晓雯继续说道,“在新标准正式推行前,我们会设立半年的缓冲期。在这期间,我们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那些受影响较大的农户和小企业完成转型。”

“说得容易。”有人冷笑,“你们能帮多少?全国那么多药材产地,你们一个个跑得过来?”

“我们当然做不到全覆盖。”李逸坦然承认,“但我们可以在每个区域选一个试点,先做出成效,再推广出去。就像我们村一样,从一开始没人信,到现在大家都愿意参与。”

“而且。”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们还有一个工具——中医智脑系统。它可以实时分析药材数据,帮助基层人员快速判断质量。未来我们还会开发手机端小程序,让每一个种植户都能自己检测,自己把控。”

他一边说,一边打开平板电脑,展示系统界面。

“这是最新版的操作演示。”他指着屏幕,“只要输入药材的基本信息,系统就能自动匹配最佳采收时间、存储方式,还能预测市场行情。”

会场上的人纷纷凑近看屏幕,气氛明显缓和了不少。

“听起来倒是挺实用。”那位一首沉默的老专家终于开口,“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一旦标准定下来,执行监督由谁来做?”

“这个问题我们也讨论过。”林晓雯回答,“初步计划是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地方政府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共同建立监督机制。同时我们也会设立举报通道,鼓励群众参与。”

“这倒是个办法。”老专家点了点头。

眼看气氛越来越融洽,李逸趁机推进:“既然大家对方向没有异议,那接下来我们就细化各项指标。今天我们先把基础框架确定下来,之后分小组细化,有问题随时沟通。”

“行。”有人率先表态,“我这边可以负责黄芪部分的数据整理。”

“我可以联系几个种植基地,看看他们的反馈。”另一位专家说道。

“我也能帮忙。”王二狗忽然举手,“我在村里认识不少人,可以组织他们配合测试。”

李逸看着这一幕,心中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会议持续到傍晚才结束,众人陆续起身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李医生。”那位老专家走到他身边,“我回去后让人把《本草拾遗》卷五的内容找出来,给你们参考。”

“谢谢您。”李逸真诚地鞠了个躬。

“别谢得太早。”老专家笑着摆摆手,“路才刚开始走,后面有的是你头疼的时候。”

“我知道。”李逸点头,“但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跨越了年龄与身份的鸿沟。

窗外天色己暗,会议室的灯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透着一丝疲惫,却也藏着兴奋。

林晓雯收拾完资料,抬头看向李逸:“下一步呢?”

“先把初稿赶出来。”李逸揉了揉太阳穴,“然后安排试点,争取一个月内拿出完整方案。”

她轻轻叹了口气:“压力不小啊。”

“是不小。”李逸笑了笑,“但总得有人去做。”

他转身走向门口,拉开门,夜风扑面而来。

远处的街道灯火通明,空气中飘来一丝淡淡的中药香。

他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出去。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