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省青少年锦标赛,赛场就设在老街新落成的棋院。玻璃幕墙外,老槐树的新枝正探向二楼的窗台,像在偷看里面的棋局。
小石头坐在裁判席上,看着场下的孩子们。最前排那个穿蓝布衫的少年,走棋时总爱把红“兵”往前拱半格再退回,这是林默当年的小习惯——说是“让脑子多转半圈”。少年是王婶的曾孙,跟着小石头学棋三年,棋风里全是老街的影子。
“李指导,您看这局‘顺炮’怎么样?”旁边的年轻裁判指着屏幕上的棋谱,眼里满是佩服,“蓝布衫这孩子的应对,跟您当年拿冠军的路数一模一样。”
小石头笑了,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红“炮”:“不是我的路数,是老街的路数。”他想起林默总说,棋路像巷子里的青石板,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道,“你看这炮,不贪功,不冒进,守着自己的位置,该出手时再出手——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比赛间隙,周凯坐着轮椅来送茶水。他的记性越来越差,却总记得哪个孩子爱喝甜茶,哪个孩子要加冰糖。“老林要是在,肯定得给蓝布衫加个鸡蛋。”他颤巍巍地把茶杯放在少年手边,“当年小石头比赛,他就这么干,说吃了有劲儿。”
蓝布衫的脸红了,小声说:“我奶奶也给我煮了茶叶蛋,说林太爷爷爱吃这个。”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赛场,落在孩子们专注的脸上。有个怯生生的小姑娘正跟对手复盘,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刚才走错一步“马”,丢了全局。小石头走过去,捡起那颗歪在一边的红“马”:“知道林爷爷怎么说吗?马走日,走错了就绕回来,路还长着呢。”
小姑娘的眼泪掉了下来,却伸手接过红“马”:“我下次一定记牢。”
闭幕式那天,蓝布衫拿了冠军。颁奖时,他突然从兜里掏出颗磨得发亮的旧棋子——是林默当年常用的那颗红“帅”,被小石头送给了他。“这奖杯该给林太爷爷。”少年举着棋子,对着全场鞠躬,“是他教我们,下棋要走得正,走得稳。”
掌声雷动时,小石头望着窗外的老槐树。新枝己经长得很茂盛,叶片在风中沙沙响,像无数双手在轻轻鼓掌。他突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把一颗棋子的温度,从这双手传到那双手;把一句叮嘱的分量,从这代人传到那代人。
散场后,孩子们举着奖杯在巷子里跑,蓝布衫被簇拥在中间,怀里紧紧抱着那颗红“帅”。新搬来的年轻父母举着手机拍照,说要发朋友圈:“老街的棋,赢了!”
夕阳西下,棋院的灯亮了。小石头把蓝布衫的奖杯摆在林默的照片旁,与当年那座全国冠军奖杯并排。新旧奖杯在灯光下泛着光,像两颗相连的星,照亮了墙上的棋谱——那上面,林默的笔迹、小石头的批注、蓝布衫的稚嫩笔记,层层叠叠,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把岁月和人心都网在里面。
晚风穿过棋院的窗,带着槐花香,吹动了桌上的棋子。红黑棋子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响,像在说:
棋路弯弯,没有尽头。
人心暖暖,代代相传。
而那枚红“帅”,永远稳稳地站在九宫中心,像个沉默的守望者,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老街出发,带着棋盘上的智慧,走向更远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