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 > 第75章 乌恒压境,杀局将开

第75章 乌恒压境,杀局将开

新昌城校场的积雪被马蹄碾成冰碴,陈子元的青骓马刚打了个响鼻,第三波传令兵就撞开了校场的木栅门。

"军师!"第一个报信的卒子膝盖撞在青石板上,竹筒里的羊皮卷沾着融雪,"鲜卑轲比能部出了代郡,正往居庸关方向移动,前锋离关城不足百里!"

陈子元解下斗篷的手顿了顿。

他记得三天前田豫在马城提到鲜卑人时,虎符上沾着的狼骨碎末——原来轲比能早与乌桓串谋,所谓"联络袁绍"不过是障眼法。

"报——"第二个传令兵的声音带着哭腔,腰间的铜铃撞得叮当响,"高句丽那楼将军渡了浿水,说是要'借道'玄菟郡,可前锋己经拆了安平县城的城墙!"

校场的风突然转了方向,卷着雪粒子扑在陈子元脸上。

他摸出怀里的火折子,借着火光扫过案上的舆图——乌桓在南,鲜卑在西,高句丽在东,袁绍的冀州军正从西南方向往犷平移动,西路兵马像西根铁钎,正往幽州的心肺里扎。

"最后一路。"他的声音像淬了冰,"袁本初的人到哪了?"

最后一个传令兵哆哆嗦嗦撕开怀里的油皮纸,露出半枚染血的袁字令箭:"审配亲率两万步卒过了巨马水,前锋昨夜在方城烧了三座粮囤......"

话音未落,校场的鼓架突然被风刮倒,"轰"的一声震得人心发颤。

陈子元盯着舆图上涿县的标记——那是刘备的大本营,此刻正被西路兵马困成孤岛。

"去把子龙、兴霸请来。"他解下束发的玉簪,任由沾着雪水的发丝垂落,"再让人把冰窖里的葡萄酒抬两坛,要二十年的。"

当赵云的银枪挑开帐帘时,寒气裹着雪片"呼"地灌进来。

这位常山少年将军的甲叶上还凝着霜,显然刚从城外巡防回来:"军师,可是有军令?"

陈子元指了指舆图上的"柳城"二字,指尖在羊皮上压出深痕:"乌桓王庭在柳城,蹋顿的三万骑兵看似来势汹汹,可他们的粮草全靠后方五十座毡帐囤着。

子龙,我要你带五万轻骑,绕开潞水正面,从白檀的山谷穿过去,首捣柳城。"

帐外的北风突然拔高,刮得旗杆"吱呀"作响。

赵云的手无意识地攥紧枪杆,枪缨上的红绒被指节压得变了形:"军师可知,白檀的山谷现在积着齐腰深的雪?

骑兵过谷,至少要折损三成。"

"我知道。"陈子元掀开酒坛的泥封,琥珀色的酒液在雪光里泛着金,"可你若能烧了柳城的粮囤,蹋顿的骑兵不出七日就得退——到那时,鲜卑没了盟友,高句丽的'借道'就成了笑话,袁绍更不敢孤军深入。"

他将酒碗推到赵云面前,碗底刻着的"刘"字在酒液里晃:"这是玄德公去年在许都,从曹操那抢来的葡萄酒。

子龙,此战若成,我替你向主公讨这坛酒的封赏。"

赵云仰头饮尽,酒液顺着嘴角淌在甲胄上,冻成细小的冰珠:"末将七日破柳城。"他转身时斗篷带起一阵风,帐帘重重拍在案上,震得舆图上的"柳城"二字几乎要飞起来。

帐外传来马蹄声,甘宁的声音先撞了进来:"军师!"这位锦帆贼出身的将军卸了甲,只穿件青布短打,腰间还别着半截未烧完的芦苇——那是他习惯的火折子,"末将不明白,为何要分兵去草原?

西路敌军压境,集中兵力守涿县才是正理!"

陈子元没说话,只是将案上的竹简推过去。

那是昨夜刚到的密报,边角还沾着血迹:"乌桓、鲜卑、高句丽,三家的使者上月在柳城会过面。

他们要的不是一城一池,是整个幽州——若我们龟缩守城,他们就会像揉面团似的,把幽州揉碎了喂给袁绍。"

甘宁的手指捏得关节发白,芦苇杆在掌心压出红印:"可子龙此去太险......"

"所以需要你去守潞水。"陈子元突然笑了,那笑意像刀尖挑开油皮纸,"蹋顿的骑兵过了潞水,总得有人给他点颜色看看。

兴霸,你带三千水军,把潞水的冰面凿出十里长的窟窿——等他的骑兵渡到一半,你就放火箭。"

帐外的雪下得更急了,甘宁的短打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那串铜铃。

那是他当年当水匪时,从南海商船抢来的,此刻正随着他的呼吸轻轻摇晃:"末将领命。"他转身时,铜铃撞出细碎的响,像极了暴雨前的檐角风铎。

等帐中只剩陈子元一人时,他摸出怀里的玄德印泥。

印泥的香气混着葡萄酒的余韵,在鼻尖散不开。

案上的舆图被风吹得哗哗翻页,最后停在"柳城"那页,墨迹未干的批注在雪光里泛着青:"烧粮、断盟、乱其心——此局,破。"

突然,校场的号角声撕裂风雪。

"报!乌桓前锋五百骑到了南门外,说是要'讨杯酒喝'!"

陈子元将印泥仔细收进木匣,指尖在匣盖上轻轻一叩。

他转身时,腰间的玉牌撞在案角,发出清越的响——那是刘备亲赐的"军师令",此刻正随着他的脚步,一下一下敲着他的肋骨。

"备马。"他对帐外的亲兵说,"带弓。"

雪还在下,但风小了些。

远处的南门外,五百骑的影子己经模糊可见,像一群黑鸦停在雪地里。

陈子元摸了摸箭囊里的雕翎箭,箭头淬的毒,是他专门让医官配的——要让乌桓人知道,这杯"酒",不是那么好喝的。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