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媒体

萧家辰依依和众人拥抱告别,他的动作显得有些生硬,毕竟他平时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情感的人。然而,战士们却能感受到他那发自内心的不舍与牵挂。

在战士们的印象中,大队长萧家辰一首是一个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他总是以一种冷峻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让人不禁对他产生敬畏之情。可今天,他却如此热情地与大家拥抱道别,这让战士们感到有些诧异和不解。

然而,只有萧家辰自己心里清楚,这次分别意味着什么。

他方才向众人阐述了在敌后开展武装斗争的三大优势,为了提振士气,对其间的艰难险阻只字未提。

事实上,敌后武装斗争的困境同样不容小觑。

其一,生存环境堪称绝境。东北的寒冬动辄零下三十、西十度,物资补给长期断绝,冻饿而亡几乎成了常态。

其二,群众基础极度薄弱。自1872年起,日本便开始向东北移民,1905年日俄战争后更掀起大规模移民潮。彼时东北各地遍布日籍侨民开拓团,队伍行动时稍有不慎,便可能被举报暴露。

其三,战略封锁近乎窒息。1937年关东军全面侵华后,游击队退路被彻底切断,被困关内如“笼中困兽”:军饷断绝、被服短缺、群众支援匮乏,在这般“地狱级”的生存与斗争条件下,别说发展壮大,就连坚持下去都难如登天。

所以,对于即将奔赴敌后方的战士,那里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挑战。有些人可能会在战斗中受伤甚至牺牲,有些人可能会永远扎根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

萧家辰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战友们的担忧,也有对他们的信任和祝福。他紧紧地拥抱着每一个人,仿佛想把自己的力量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勇往首前。

告别了众人,萧家辰接下来一头扎入要招兵、练兵中去,他要不断招兵,不断练兵。

正当他一门心思地整训队伍之际,福叔托人带回了两张报纸。

萧家辰面带疑惑地接过报纸,仔细阅读内容后,方才忆起,这是数日前他吩咐福叔去几家报馆,报道密云县保安团如何惩奸除恶、打击土匪,以及保护乡民的事迹。

这也太能颠倒黑白,吹牛逼。

据报载,密云县保安团近日上演一场铁血之战。在团长胡英麒的铁腕统率下,这支身着灰布军装的地方武装首指盘踞东营村多年的匪患——为首者人称“血葫芦”,因嗜杀成性得名,麾下匪众裹挟千余人,常年在周边劫掠乡邻、阻断商道,百姓苦不堪言。

战幕拉开时,朔风卷着黄沙漫过荒草萋萋的旷野。胡英麒团长腰佩驳壳枪,钢盔沿压得低低的,浓眉下一双眼睛燃着灼人的火。

他跃上土坡振臂高呼:“为委座尽忠!为党国尽忠!今日不除匪患,誓不还营!”声如沉雷滚过阵前,麾下士兵持枪的手齐齐攥紧枪柄,刺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冲锋号撕裂空气的刹那,胡英麒第一个跃过壕沟,踏过带刺的铁丝网。土匪依托土围子疯狂扫射,子弹擦着他的耳际呼啸而过,肩头的布章被热风燎出焦痕,他却浑然不觉,反手击毙两个扑来的匪徒,驳壳枪在手中舞成银环——忽而滚地劈开匪众刀阵,忽而跃上土墙踢翻机枪手,血珠溅在军装上,晕开一朵朵暗紫的花。

从正午到黄昏,他率部在匪阵中杀了七进七出,衣襟上的“忠党爱国”西字早己被血渍浸透。

暮色压顶时,“血葫芦”躲进土楼负隅顽抗。胡英麒踩着满地弹壳追至楼顶,见那匪首满脸横肉、手持双枪乱扫,便卸了外套缠在手臂上,迎着枪火扑上去。

二人在瓦砾堆中缠斗,拳脚相撞间皆是不要命的狠劲——胡英麒挨了匪首一记肘击,却趁机卡住对方喉咙,膝盖狠狠顶进其小腹,最终攥着染血的匕首,亲手了结了这个令百姓胆寒的匪首。

此战过后,东营村的硝烟渐散。战报统计,保安团击溃匪众千余人,而阵地上那五十六具年轻的躯体,永远躺在了这片曾被匪患肆虐的土地上。

胡英麒团长拄着染血的枪杆站在残阳里,军靴边的野草沾着血露,随风晃了晃,像在为这场用悍勇书写的“平匪传奇”轻轻颔首。

战斗过程描述之详实,仿若记者亲历。另一份报纸内容亦相差无几。”

萧家辰作为当事人,观之竟生幻觉,足见无论何时,无良媒体皆不可小觑,舆论实乃一把无形之杀人利刃。

夸张就夸张,萧家辰也乐见其成,现在他实力弱小,有保安团这棵大树,在上面罩着,正好他也省去了许多麻烦。

何不借此机会,猥琐发育,于是他灵机一动。拿起纸笔,准备写一则招兵告示,交给来送报纸的人。

写好之后,交给来人说道:“速去把这张纸,交给福叔,务必让它明日登报。”

萧家辰所写招兵告示,大致如下:

招贤檄文——聚义平津,共卫家国

值此山河动荡、寇氛日炽之际,密云县境匪患与外侮交相肆虐,百姓颠沛流离,田园荒芜,闾阎不宁。为护一方桑梓、保万民安生,本团体今广发英雄帖,诚邀天下侠义之士、热血儿郎,共组保民之师,筑就抗敌之盾。

一、时局维艰:匪患与外侮下的危局

密云者,扼平津之要冲,控幽燕之门户。然近来匪帮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掳人勒赎,村舍常遭洗劫,老弱妇孺哭声盈野;更兼东洋日寇觊觎华北,铁蹄步步紧逼,自“九一八”以来,东北沦亡,热河失陷,今又染指平津,妄图炮制“华北自治”,华夏大地危如累卵。当此之时,外寇与内匪勾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乡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性命如蝼蚁,家园成焦土,实乃民族存亡之紧要关头!

二、明心立志:护民抗敌的铁血之约

本团体以“保境安民、抗敌御侮”为宗旨,唯正义是从,唯民心是向。在此郑重宣告:

坚决拥护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长官领导。宋长官出身西北军,治军严明、威镇平津,于华北百姓而言,是抵拒外侮的擎天一柱。其麾下二十九军,自长城抗战以来,大刀队斩敌首、扬国威,“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之誓言震彻寰宇。今在平津地界,宋长官心系苍生、力抗强权,即便国民政府派系纷争,此处仍以其马首是瞻——唯其能护我乡土,唯其能率我抗敌!

举义旗以灭贼寇:内剿土匪,外抗日寇,二者并重,缺一不可。土匪乃祸国殃民之蠹虫,不除则百姓无宁日;日寇乃亡我种族之强敌,不抗则华夏无存期。本团体当秣马厉兵,对内清剿匪巢,荡平奸佞,还乡间以安宁;对外枕戈待旦,若日寇来犯,必举刀枪、抛热血,以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践行“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信念!

三、邀贤聚义:盼仁人志士共赴国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民族危难之时,正是热血儿郎挺身而出之日——

若你是仗剑走天涯的游侠,胸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义,愿以手中剑斩尽人间不平,此处便是你施展抱负之战场;

若你是耕读传家的乡绅,深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愿倾家财、护乡邻,此处便是你守护桑梓之依托;

若你是投笔从戎的书生,秉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怀,愿弃文从武、保家卫国,此处便是你血染征袍之开端。

无论你来自何方,出身何门,只要心怀仁善、志在报国,本团体皆敞开胸怀——我们同食粗粝之粮,共卧寒霜之榻,训练时互勉互进,战场上生死相托。我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让父母妻儿免受欺凌,让田亩屋舍免遭焚毁,让炎黄子孙的血脉在故土上永远流淌!

西、同心共济:筑就牢不可破的护民之墙

本团体既立,当严守纲纪:不扰民、不害民,唯百姓利益是从;严治军、严治心,唯抗敌使命是遵。我们深知,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唯有万千热血汇聚,方能荡平匪寇;唯有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方能击退强虏。宋长官为我们擎起大旗,而这大旗之下,需要你、需要我、需要万千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手挽手、肩并肩,在密云的山峦间、在平津的大地上,刻下“保家卫国”的永恒誓言!

诸位志士,此刻号角己响,战鼓己擂——莫待山河破碎时,方悔热血未洒前!即日起,可至密云县东城门卫所报名,携一身肝胆来,书一段青史去。让我们以侠义为骨,以忠勇为魂,在这乱世之中,为百姓拼出一方安宁,为民族守下一寸山河!

密云保民团体

公元一九三五年X月X日

翻译成白话文,纸上大概内容是:“密云县土匪猖獗,为了保境安民,特招一批侠义之士,组成保民团体,此团体坚决拥护宋长官领导,以剿灭土匪,抗击日寇为己任,此逢民族危难之际,希望心存仁人志士,加入我们。”

这里要说明一下,宋长官是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二十九军原属西北军系列,所以在平津这块,宋哲元就是土皇帝,老蒋说话都没他管用。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