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人民的名义之汉大帮崛起 > 第23章 汉大帮内部情报共享机制

第23章 汉大帮内部情报共享机制

暴雨如注,山水庄园的密室被雷声震得簌簌作响。祁同伟将招标文件狠狠摔在檀木桌上,纸张被雨水洇湿的边角在撞击中,如同他此刻躁动不安的情绪。“田国富居然亲自去了武警基地!” 他扯松领带,脖颈青筋暴起,“李明那小子要是开口,我们在招标会上的手脚就全暴露了!”

高小琴轻抿着红酒,翡翠镯子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她优雅地放下酒杯,起身走到墙边,指尖抚过巨大的汉东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 —— 那是汉大帮的势力版图。“我们需要一张更密的网。” 她转身时,身后的皮质沙发发出低沉的呻吟,“就像田国富保护证人那样,我们也要让每个情报节点都绝对安全。”

三天后的深夜,汉东大学老校区的 “古籍研究室” 里,霉味混着檀香在空气中弥漫。高育良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动着一本宋版《资治通鉴》,泛黄的书页间藏着半张字条,用米汤写着 “子时三刻,秘会”。当座钟敲响十二下,五辆不同牌照的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入校园,车灯在雨幕中拉出诡异的光带。

会议室里,六台碎纸机同时运转,发出令人牙酸的声响。祁同伟将卫星电话重重拍在桌上,黑色外壳上还沾着雨水:“老师,我们得建立自己的情报中枢。田国富现在连调个档案都要三重审批,再这样下去,我们迟早变成聋子瞎子!”

高育良摘下眼镜,用丝绸帕子擦拭镜片,慢条斯理道:“情报的关键在于‘隐’。” 他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空无一人的操场,“就像这本古籍,真正的秘密永远藏在最寻常的地方。” 说着,他抽出书架上一本《汉东地方史志》,夹层里露出微型摄像机拍下的田国富出入武警基地的画面。

经过整夜商讨,汉大帮的三级情报网初具雏形。第一层由各要害部门的 “钉子” 组成:省纪委档案室的文员会在复印文件时多印一份;招标中心的系统管理员能修改开标倒计时;就连武警基地的厨师,都会在给李明送饭时,观察他是否有新的供述。这些信息通过加密短信发送到第二层 —— 分布在全市的十五个 “信箱”。

所谓信箱,实则是精心挑选的公共场所:人民公园第七盏路灯下的地砖松动处、老字号面馆第三张八仙桌的抽屉夹层、公交车站广告牌的后盖内。情报员们用特定颜色的塑料袋作为标记,红色代表紧急,蓝色表示常规。每天凌晨,会有专人骑着三轮车,假装收废品,将情报汇总到第三层 —— 山水集团地下五层的 “蜂巢”。

“蜂巢” 是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没有任何电子设备,所有信息靠人工传递。情报员们戴着面具,用摩斯密码交流。墙面被分割成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对应一个情报源,活像一个巨大的蜂房。当高小琴第一次踏入这里时,不禁感叹:“比瑞士银行的保险库还要严密。”

在这个精密的系统下,汉大帮的触角无处不在。当田国富准备对某国企财务总监进行突击谈话时,“蜂巢” 提前十二小时就收到了消息。祁同伟立即安排人在总监常去的健身房 “偶遇”,用针孔摄像头拍下他与情人幽会的画面,威胁之下,总监将所有账本付之一炬。

然而,再完美的系统也有漏洞。某天清晨,“蜂巢” 收到一份特殊情报:田国富办公室新来了一位年轻助理,每天下班都会绕道去一家不起眼的打印店。这个异常引起了高育良的高度关注,他亲自制定了 “啄木鸟” 计划 —— 派一名擅长化妆的情报员伪装成流浪汉,在打印店对面的街角日夜监视。

两周后,流浪汉带回了关键线索:助理每次都会在打印店的厕所里,将一张纸条塞进第三块瓷砖的缝隙。高育良戴上老花镜,仔细研究纸条上的暗语,最终破解出田国富正在秘密调查山水集团在香港的洗钱账户。他立即通知祁同伟和高小琴,三人在密室里展开紧急会议。

“我们得给田国富找点别的事做。” 祁同伟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比如,让他的注意力回到李明身上。” 他拿出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包括伪造李明的 “遗书”,制造他因承受不住压力而自杀的假象。高小琴则负责联系媒体,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将消息放出,引发舆论风暴。

就在汉大帮紧锣密鼓实施计划时,他们不知道的是,田国富早己察觉到了异常。他故意让助理传递假情报,就是为了引蛇出洞。此刻,他正与赵东来在秘密会议室里,盯着墙上不断更新的汉大帮情报网络分布图。“他们织的网越密,漏洞就越多。” 田国富用红笔重重圈出 “蜂巢” 的大致位置,“只要找到突破口,就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而在汉大帮内部,随着情报网的扩张,新的矛盾也在滋生。负责收集高校情报的周处长,发现祁同伟的表弟在大学招生中收受巨额贿赂,却不敢上报 —— 他深知祁同伟睚眦必报的性格。这种内部的不信任,如同白蚁蛀蚀着汉大帮的根基,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便会轰然倒塌。

暴雨依旧在下,冲刷着汉东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汉大帮的情报网络仍在运转,田国富的调查组也在暗中布局。一场关于情报与反情报的生死较量,正在这座看似平静的城市中激烈展开,而最终的胜负,将决定汉东的未来走向。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