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万吨轮的大副,秦大海电脑里的本地数据库,被穿越而来的舰队数据中心建成了帝国数据中心。
数据库享受最高级别的保密待遇。
这是对帝国的一大贡献。
明明可以躺着吃饭了,可他偏不。
秦大海上岸后,一首积极要求参与到建设新家园的实践,
鉴于他的个人爱好和能力,受陈小云委托,组建了金州造船厂。
旅顺,金州,甚至复州,海边原来都有一些小的船作坊,说是作坊,其实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小船厂,规模都很小。
秦大海大手一挥,全部收编,
接着就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一堆可拆卸船模型,让这些出身小作坊的技术工人,熟悉制作模型并安装。
时间一长,这些技术工人都开始接受并熟练运用标准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来进行测量加制造。
期间,利用模型的等比例扩大,建造了几艘中小型风帆船,并找了一些熟悉风帆操作的舰员,进行实地操作演练。
第一次接触欧式风帆船的当地人大为惊讶,随后便对秦大海产生了盲目崇拜。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匠人,对于掌握高级技术的师傅,往往是言听计从,五体投地。
秦大海由此成了船厂中说一不二的人。
本来作为厂长,他就是说一不二,但心服和口服,还是有大区别的。
一切铺垫完成,钢铁厂那边船用钢板也试制成功,秦大海期待己久的造船大业正式展开。
前几艘制造的,就是后来用来山东运送灾民的运输船,时间紧,任务急,所以技术上没做什么革新,以能用为准。
灾民运送结束,造船厂真正开始建造遥遥领先于当代的蒸汽动力铁壳船。
秦大海的愿景就是用他制造的船,帮助帝国征服美洲,
澳洲可以带过,没人竞争。
美洲现在己经有欧洲人,包括荷兰人,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等开始殖民。
这样的挑战才刺激。
不过他还是选择了一条保守的路线,第一批建造的,是2000吨级的铁甲战舰和同规格民用客货混装船。
等技术成熟后,再建造一批5000吨级,最后上万吨级。
舰炮的攻关即将完成,兵工厂的几位拍着胸脯保证,只要船造出来,炮管够。
秦大海心里暗暗好笑,要不是万吨轮上的那些无缝钢管,兵工厂敢吹这个牛x?
尽管钢铁厂己经开始攻关,但这个造炮的无缝钢管技术难度有点高,一时半会还解决不了。
好在储备物资里的无缝钢管能支撑不少时间,如果只是给舰炮用的话。
船厂所有的归化技术人员拿到图纸后都麻了,这么大一个铁疙瘩,能不沉己经万幸了,居然还要装炮,还能跑飞快。。。。
如同第一次拿到运送灾民的运输船图纸,没人相信这大半钢铁,小半木材的船居然能跨海。
秦大海懒得解释,自己刷威望己经刷够了,只要一声令下,甭管心里怎么想,这帮归化民的执行力没说的。
更何况薛炜手下铆接和电焊两个精英小组己经入场。
前几天陈小云和刘平还先后来电,大意就是仁川和釜山己经为通航准备就绪,就等着新船下水。
第一艘船的名字都取好了,就叫平倭号。
我们喜欢,高丽人也喜欢。
作为老船长的张皓,现在掌管农林牧渔,
前段时间,软磨硬泡,塞给他五十艘200吨级的渔船订单。
造船技工学校和海员学校己经开办,第一批学生也上了一段时间课,但离真正能用至少还需要几个月。
今天来到会上,秦大海本来打定主意不出声,没想到被点名了。
刘平的问题他没法回答,只好看向薛炜。
兵工厂暂时也在薛炜管辖下。
薛炜可以说是整个帝国最忙的人之一,但凡和金属有关的,几乎都和他沾边。
舰炮的问题技术上都解决了,材料也没问题,
战略储备里还有足够的无缝钢管,
实在是缺人,生产和安装排不过来。
看着他一副憋尿的脸色,刘平大致明白了:
“让老洪从舰上工程部里找些人来帮你,
建造帮不上,安装肯定没问题啊。
你不啃声,谁知道你咋回事。”
赵云龙的海军在打日本时肯定是绝对主力,趁机加点料:
“小薛,一个月一艘的速度交付铁甲舰,如何?
反正就我所知,完工的不止三艘,都卡在舰炮上。
刘总司令说了,让老洪帮你安装,
什么时候出发打日本,就看你了。”
薛炜顿觉压力山大。
洪一兵不忍原来自己舰上的人被欺负,站起来解围:
“小薛,我这边手头工程上的事情先缓一缓,全力支持你。
要人有人,要机械给机械,
你先搞定三艘铁甲舰,打日本就够了。”
看到老首长都发话了,还这么支持,薛炜咬咬牙:
“那好,我拼了老命,三个月内交付三艘。”
陈小云哭笑不得:
“你才多大,什么老命,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加油吧,少年!”
这么一调侃,气氛轻松不少。
秦大海也松了口气,不过,也仅仅是松一小口。
还有二十艘运兵船的订单,当然,这个和铁甲舰比,好造多了。
运完兵,稍微改下,还能当客货船跑航线。
张皓的渔船订单给他提了个醒,上次开会说到蛋白质问题,其实鱼类是最好的获取途径之一。
他打算下次工作会议时提个提案,加大渔业的投入。
相比于现在小步快跑的铁甲舰,渔船可以大批量标准化建造。
船用蒸汽机小规模量产后,试用效果很好,可以配合渔船,同时下大单。
秦大海参加这次会议,知道了帝国以后的进取方向,他心里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尽早实施标准远洋集装箱运输。
以后不管是到澳洲航线,马达加斯加航线还是到美洲的航线,
同原时空一样,集装箱运输必将成为不可替代的主流方式。
更何况现在就有两万多个空集装箱,不用不就浪费了嘛。
对,还要提议火车的集装箱运输,这也是解决标准化运输的有效方法。
越想事情越多,以前跑一次远洋,摸鱼几个月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怀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