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言 > 我的烽火便利店 > 第十八章:无声的战场

第十八章:无声的战场

“石屋”据点再次成为繁忙的枢纽。君陌白带回的物资,如同及时雨,迅速被孙科长安排的隐秘交通线分流,融入太行山根据地抵抗饥渴的脉络中。

* 活性炭、漂白粉、高锰酸钾被紧急送往各野战医院和卫生所,成为对抗可能到来的毒气战和遏制疫情扩散的简陋屏障。

* 橡胶手套和雨靴优先配发给前沿侦察兵和可能接触污染源的卫生员,尽管数量稀少,却弥足珍贵。

* 强效驱蚊喷雾被视若珍宝,分发给疟疾高发区活动的游击队和医院,每一喷都意味着减少一个非战斗减员。

* 那两台老式Underwood打字机和成箱的油印蜡纸、油墨,在旅部宣传科引发了小小的轰动。蜡纸细腻,油墨速干清晰,印制出的传单、小报质量远超边区自产的粗糙纸张,字迹清晰,不易模糊。

宣传干事们如获至宝,立刻着手印制揭露日军暴行、传播胜利消息、鼓舞军民士气的宣传品,这些“精神弹药”将被秘密送往敌占区和游击区。

* 精密工具、高速钢样品和书籍被快马加鞭送往黄崖洞,成为兵工厂攻坚克难的新利器。

* 高产蔬菜种子和豆油则交给了后勤部门,为巩固根据地、改善军民生活注入一丝希望。

看着物资被有序运走,君陌白心中稍安。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那张贴身藏着的、记录着“无声信息”的防水纸。

几天后,孙科长再次来到“石屋”。他先仔细查看了物资分发记录,询问了兵工厂和宣传部门对新物资的反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最后,他屏退了李大山和柱子,只留下君陌白一人。窑洞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而微妙。

“东西很好,解了燃眉之急。”孙科长开门见山,目光却锐利地落在君陌白脸上,“你上次提到的…关于‘方向’的信息…有眉目了吗?”

君陌白深吸一口气,从内衣口袋里取出那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防水纸。纸张被体温焐得温热。他双手递过去,动作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

“孙科长,这是我根据…我那边能接触到的公开信息,整理的一些**己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还有一些…根据地可能面临的困难类型。只是信息的罗列,没有任何分析判断。”他强调着“己发生”和“罗列”,声音平稳,手心却微微出汗。

孙科长接过那张薄薄的纸,仿佛接过千斤重担。

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深深地看了君陌白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有期待,有审视,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他走到油灯下,小心翼翼地展开纸张。

昏黄的灯光下,孙科长沉默地阅读着。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窑洞里只剩下油灯燃烧的噼啪声和孙科长偶尔发出的、意义不明的低哼。

君陌白安静地站着,目光落在窑洞角落的阴影里,心中如同绷紧的弓弦。他不知道这些信息会被如何看待,会引起怎样的波澜。

终于,孙科长抬起了头。他没有对信息内容做任何评价,只是将那张纸极其小心地重新折叠好,放入自己贴身的口袋,还用别针仔细别住。

“信息…收到了。”孙科长的声音异常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波动,“我会按程序,立刻上报给旅长和总部首长。你的任务完成得很好。”

他走到君陌白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一次,眼神温和了许多:“陌白,你做得对。只陈述事实,不做推断。这很好。记住,你是‘信使’,不是‘先知’。你的价值在于提供独特的视角和信息,而不是替我们做决定。未来的路怎么走,要靠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去判断、去斗争!”

“是,我明白。”君陌白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同时又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

信息交出去了,如同将一颗种子投入了深不可测的土壤,它会长成什么,己不由他控制。

“另外,”孙科长的语气带上了一丝振奋,“总部首长对你‘烽火前哨’的工作,特别是对黄崖洞技术突破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进一步发挥你的作用,也为了更好地保护你,总部决定,调你去延安!”

“延安?!”君陌白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震惊!

延安!

革命圣地!

抗战的心脏!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对,延安!”孙科长肯定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那里有更安全的环境,有更丰富的知识资源(抗大、鲁艺、图书馆),也有更高层次的领导和专家!你可以在那里更系统地学习、思考,为‘烽火前哨’制定更长远的计划!同时,也能更安全地接收和传递信息!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和爱护!”

巨大的冲击让君陌白一时语塞。去延安…意味着离开熟悉的386旅,离开李大山、柱子这些生死与共的战友,离开硝烟弥漫的太行前线…

但也意味着更广阔的天地,更重要的使命,以及…或许,能更深入地了解这场战争的核心脉搏。

“李班长…柱子他们…”君陌白有些不舍。

“‘石屋’据点会保留,作为重要的物资中转节点,由李大山同志继续负责。”

孙科长理解他的心情,“柱子…如果你需要,可以带他一起去延安,作为你的贴身警卫和助手。他在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能力。”

“我去!”君陌白没有过多犹豫,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他明白,去延安,是“烽火前哨”使命的升级,是组织对他能力的最大认可。

“柱子哥…如果他愿意,我希望他能一起去。”

“好!我会安排!”孙科长露出欣慰的笑容,“准备一下,三天后出发。路线绝对保密,会有专门的交通员护送你们。”

消息传开,“石屋”据点里充满了离别的情绪。李大山用力拍着君陌白的肩膀(避开了左肩),声音有些哽咽:“好小子!去延安!那是大地方!给咱们386旅争光!给‘烽火前哨’争光!这边你放心,有我老李在,石屋塌不了!”

柱子则是兴奋得满脸通红,拍着胸脯:“君同志!你去哪我去哪!保证一根汗毛都不让你少!到了延安,我也能见见世面!”

临行前夜,君陌白再次推开了那扇连接两个世界的后门。

这一次,不是为了紧急的物资,而是为了更长远的知识储备。

在灯火通明的城市图书馆,他像一个最贪婪的蛀书虫,埋首于浩瀚的书海。他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物品清单,而是广泛涉猎:

* **基础科学:** 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教材,尤其是与军工、医疗、农业相关的章节,他做了大量摘抄笔记。

* **实用技术:** 更详细的无线电原理与制作、简易内燃机维修、基础机械制图、初级化工流程、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传染病防疫)。

* **历史与社会:** 他避开了敏感的二战史细节,转而关注基础的经济学原理、社会组织形态、以及…一些关于战后重建和社会发展的论述(虽然遥远,但或许有启发)。

* **地图与资料:** 他找到了更精细的华北、西北地形图(地质版),并购买了详细的世界地图册和中国分省地图册。

他复印、抄录,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这些知识,不再是救急的物资,而是为延安之行准备的“弹药”,为“烽火前哨”未来更深远的影响播下的种子。

同时,他也采购了一批特殊的“礼物”:

* 几套优质的绘图工具(圆规、三角板、比例尺)。

* 几本精装的空白笔记本和大量优质墨水、钢笔。

* 几罐奶粉和可可粉(给延安的首长和专家们补充营养)。

* 甚至还有几卷彩色胶卷和一台老式的禄来双反相机(他咬牙买的,用于记录延安的生活和根据地的风貌,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当他带着几大箱书籍、资料和特殊物品,最后一次从“石屋”的门口跨回烽火连天的1940年深秋时,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不舍,有对前路的憧憬,更有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

三天后,一支精悍的小型交通队秘密离开了太行山。君陌白换上了一身半新的军装,背着装满书籍笔记的行囊。

柱子全副武装,警惕地护卫在他身旁。李大山站在“石屋”据点的山岗上,用力挥舞着手臂,身影在苍茫的暮色中渐渐模糊。

他们穿行在日军严密封锁的“囚笼”之中,昼伏夜出,跋山涉水。

沿途目睹了日军扫荡后的惨状:被焚毁的村庄,荒芜的田地,流离失所的百姓…

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着君陌白的心,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前往延安的信念。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穿越了无数道封锁线,克服了重重险阻,当巍峨的宝塔山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时,君陌白和柱子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延安,到了。

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城,此刻在君陌白眼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神圣光芒。

这里没有前线震耳欲聋的炮火,却涌动着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激流;这里物资匮乏,却汇聚着这个民族最坚韧不屈的灵魂。

“烽火前哨”的征程,从太行山的枪林弹雨,延伸到了宝塔山下的窑洞灯火中。君陌白知道,新的战场己经展开。

这里没有硝烟,却同样是无声的战场。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资和书籍,更是来自未来的视角和星火。

他将在这里,以“烽火前哨”之名,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战斗。而超市的后门,也将在延河之滨,悄然连接起两个时空更深沉的共振。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