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前哨”的启动,如同一股隐秘的电流,注入了386旅乃至更上层紧张的备战脉络中。在孙科长的全力运作下,君陌白获得了他所需的核心支持。
首先是一个代号“石屋”的据点。它位于距离君陌白“门”出现区域约五里外的一处极为隐蔽的山坳里,是早年山民废弃的石砌窑洞,经过简单加固和伪装,易守难攻,且有一条极其隐秘的小路通往“门”所在的乱石岗。
这里被划为绝对的军事禁区,由李大山率领的二班(经过严格审查)负责日常警戒和物资转运。柱子成了君陌白最得力的助手兼保镖。
其次,一份由旅部、师部后勤及技术部门联合拟定的、极其详尽的《特需物资技术清单》被送到了君陌白手中。清单分为几大类:
1. **生命线:** 磺胺类及其他广谱抗生素(标注了化学名称和分子式,虽然君陌白看不懂,但知道去查)、大容量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生理盐水、血浆代用品(标注了可能的成分)、高效止血粉/绷带、强效止痛药(吗啡类被特别标注,但也注明了成瘾性风险)、高热量高蛋白压缩食品(具体到热量值和成分比例)、复合维生素片。
2. **力量倍增器:** 优质无缝钢管(特定口径和长度,用于制造迫击炮和枪管)、高性能炸药配方及稳定剂(TNT、硝化甘油等详细化学式及安全提纯方法)、高纯度硫磺、硝酸钾、氯酸钾(用于改进边区造火药)、雷汞或更安全的起爆药制备方法、优质轴承钢(用于机械维修)、大功率蓄电池制造技术(铅酸或干电池)、简易野战电话元件(话筒、听筒、线圈)。
3. **奇兵利器:** 君陌白带来的霰弹枪及弹药被高度评价,要求尽可能补充(特别标注了鹿弹的停止作用在近战和堑壕清理中的巨大价值)。清单还提出,能否获取类似“花机关”(MP18冲锋枪)的自动火器及其图纸?或者…狙击步枪的光学瞄准镜?哪怕只有一个!
4. **信息之眼:** 高精度地图(尤其是华北、山西地区)、望远镜(倍数越高越好)、指南针(带夜光)、防水手表、大功率手摇发电机图纸、甚至…提到了“能远距离通话的小型机器”(步话机的雏形想法)。
看着这份沉甸甸、充满了时代局限下最迫切渴望的清单,君陌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激发了他无穷的斗志。这不仅仅是购物单,这是改变战争天平的关键砝码!
他开始了高效而隐秘的“采购”行动。利用“石屋”的掩护和柱子等人的协助,他频繁穿梭于两个时空。
* **药品食品:** 磺胺粉、阿莫西林胶囊(拆掉包装,只留铝箔板,谎称是“特制药片”)、整箱的注射器针头、生理盐水、成吨的高热量压缩饼干和巧克力被源源不断地运抵“石屋”,再秘密分发到各主力团和野战医院。
效果立竿见影,重伤员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主力部队在长途奔袭和攻坚前,都能得到宝贵的能量补充。
君陌白被战士们私下称为“药王菩萨”和“送粮童子”,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真正来源。
* **技术资料:** 这是难点。君陌白回到现代,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疯狂查找清单上的技术资料。
TNT、硝化甘油的化学合成方法?找到了,但过程极其危险复杂,需要大量现代化工设备,根本不可能在根据地复制。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到了黑火药更高效的配比(硝75%,硫10%,木炭15%)和颗粒化制作方法,以及相对安全的雷汞制备(用汞、硝酸和酒精反应,依旧危险!)的详细资料,用最简明的语言和图示誊抄在防水油布上。
铅酸电池的制造图纸(包括铅板铸造、电解液配置)也被他找到。他还找到了一本《军地两用五金机械手册》,里面有简易车床、钻床的制作方法,被他视若珍宝。
* **特殊物资:** 霰弹枪子弹(鹿弹)又补充了三十发,这是他能找到的极限。无缝钢管?他尝试联系钢材市场,但少量购买可以,大批量且特定规格立刻引起注意,只能放弃。
轴承钢同样困难。他灵机一动,从超市工具区买了几套高质量的德国原装棘轮扳手套件和各种型号的合金钢钻头、锉刀、钢锯条,这些东西对兵工厂维修枪械和机器或许有大用。
望远镜搞到了两个民用10倍的,效果远超部队缴获的鬼子货。防水手表买了几块最廉价的电子表,走时精准。
他还咬牙买了几套高保真的野外求生用净水器(滤芯可更换),希望能解决部队饮水卫生问题。
* **信息装备:** 他打印了能找到的最详细的山西省、河北省地形图(虽然是现代版,但山脉河流等基础地貌变化不大),并用特殊油布做了防水处理。指南针和强光手电补充了一批。
每一次穿越,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心理压力。
他需要时刻警惕被超市员工或监控发现异常,需要编造理由解释大量物资的“去向”(借口是支援偏远山区希望小学和医疗站)。
在现代社会,他成了一个行踪诡秘、大量采购特定物资的“怪人”。
而在根据地,“石屋”则成了最繁忙也最隐秘的枢纽。
李大山和柱子等人像保护眼珠子一样保护着这里和君陌白。运进来的物资被迅速分类、登记(只有孙科长和极少数人掌握真实账目)、再通过绝对可靠的交通员,像毛细血管输送养分一样,秘密送往即将参战的各主力部队和后勤节点。
那些技术资料,则被孙科长如获至宝地密封起来,由专人快马加鞭送往位于黄崖洞的八路军总部兵工厂。
时间在紧张的准备中飞逝。1940年8月,华北大地暑气未消,一场酝酿己久的风暴终于揭开了序幕!
郑太铁路沿线,数百公里的战线上,枪炮声如同滚雷般骤然炸响!
八路军集中了105个团,在副总指挥彭德怀的亲自指挥下,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起了空前规模的进攻!百团大战,爆发了!
君陌白没有首接上前线。他被孙科长和李大山“摁”在了相对安全的“石屋”据点。
他的价值不在于拼刺刀,而在于维系这条至关重要的后勤生命线和信息渠道。
战斗的激烈程度远超想象。各部队的求援电报和物资需求清单如同雪片般飞来,通过旅部转到“石屋”。
“娘子关方向,385旅陈锡联部主攻井陉煤矿!鬼子依托坚固工事顽抗!部队伤亡很大!急需急救药品!磺胺!止血粉!越多越好!”
“狮脑山据点!鬼子一个加强中队固守!攻坚部队缺乏重火力!请求调拨‘特殊攻坚弹药’(指霰弹枪和鹿弹)!哪怕只有一支枪,几十发子弹!”
“榆辽公路破袭队!遭遇鬼子装甲车巡逻队!缺乏反装甲武器!请求…请求技术指导!能否制作简易燃烧瓶或反坦克地雷?清单上的资料收到,但兵工厂反馈雷汞制备失败,急需安全替代方案!”
“阳泉据点外围!发现鬼子毒气弹储存点!部队强攻受阻!请求防毒面具!或者…简易防护方法!急!急!急!”
每一封电报都像重锤敲在君陌白心上。他能想象前线是何等的惨烈!
他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根据电报的紧急程度,疯狂地穿梭于两个时空。
磺胺粉、注射器、绷带、压缩饼干、巧克力…这些是常规补给,他尽最大能力输送。
那支雷明顿霰弹枪和仅存的几十发鹿弹,被紧急调往狮脑山前线。
他翻遍了现代资料,找到简易燃烧瓶(汽油瓶加布条)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利用化肥(硝酸铵)和柴油制作简易炸药(ANFO)的方法(极其危险!),用最简明的文字和图示发回。
针对毒气(主要是芥子气和路易氏气),他查到最有效的防护是隔绝皮肤和呼吸道,紧急运送了大批雨衣(塑料简易雨衣)、橡胶手套(劳保用品)、以及活性炭颗粒(拆了几个空气净化器滤芯),并附上说明:用多层湿毛巾或浸透肥皂水的布条捂住口鼻,能有一定防护作用,雨衣和手套尽可能隔绝皮肤接触。
然而,最让他揪心的是榆辽公路反装甲的需求和兵工厂的技术困境。
雷汞制备的危险性太高,兵工厂试制时发生了事故,损失了宝贵的器材和人员。
没有可靠的起爆药,就无法制造出威力足够的反坦克地雷和攻坚爆破筒!
就在君陌白心急如焚,准备再次冒险返回现代查找更安全的起爆药替代方案时,“石屋”迎来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特殊客人。
来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戴着厚厚的眼镜,一脸书卷气却掩盖不住长途跋涉的疲惫和眼中的焦虑。他身后跟着两名警卫员。
“君陌白同志!孙科长!”来人一进门就急切地自我介绍,“我是总部兵工厂的技术员,张思远!奉左权参谋长和总工刘鼎同志的命令,特来求援!是关于那份起爆药配方!雷汞…太危险了!我们…我们急需更安全可行的方案!或者…或者有没有可能,首接从你那边…获取一些成品起爆药?哪怕一点点样品也好!”
张思远的话如同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他看着君陌白,镜片后的眼睛里充满了血丝和近乎绝望的期盼。
百团大战的成败,无数攻坚战士的生命,都卡在了这小小的起爆药上!
君陌白看着张思远,又看看桌上堆积的电报,感受着前线传来的、无形的血火硝烟。
他深吸一口气,没有回答张思远的问题,而是转向孙科长,语气斩钉截铁:
“孙科长,张技术员,给我准备一匹快马!我要去黄崖洞!去兵工厂!有些东西…光靠资料说不清楚,我必须亲眼看看,亲手试试!或许…超市里有现成的东西,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的眼神燃烧着火焰。烽火前哨,不仅要输送物资,更要成为点燃技术火种的火炬!兵工厂,就是他下一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