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安最终还是没能理解陈默那封“引而不发”的电报里,所蕴含的深意。
在他看来,掌握了炼钢和精密机械制造这样足以改变国运的“屠龙之技”,却选择将其雪藏,这简首是一种无法理喻的、巨大的浪费。他年轻、热血,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马前卒”从一个纺织帝国,升级为一个能与西方列强在重工业领域一较高下的庞然大物。
他甚至,亲自跑了一趟北京,试图当面说服他的“默叔”。
然而,在北京的那个小院里,他看到的,是更加“不务正业”的陈默和鲁班石。
他们,竟然,在研究……如何改良一辆自行车。
鲁班石,对这种,由两个轮子和一堆链条组成的、奇妙的西洋“代步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它的传动结构,充满了机械的美感。但他,又对它,有诸多不满意。他嫌它的车架太重,嫌它的链条容易掉,嫌它的座位坐着不舒服。
于是,他,便和陈默一起,将一辆花重金买来的英国“凤凰牌”自行车,给彻底拆解了。
他们,用“鲁班牌”的、更轻、更有韧性的新式合金钢管,来替代原来沉重的铁管。
他们,设计了一种,带有“弹簧”的、更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座椅。
他们甚至,还在研究,如何,用一个更复杂的“内变速”齿轮组,来让自行车,在爬坡时,能更省力。
汪少安看着他们,兴致勃勃地,为了一个螺丝的角度、一个弹簧的软硬,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
“默叔……鲁师傅……”他忍不住开口,“我们,掌握着能造枪、造炮的技术,却在这里,鼓捣一辆……小小的自行车?这……这不是,用牛刀,去杀鸡吗?”
陈默抬起头,擦了擦手上的油污,笑着反问他:“少安,那你觉得,对于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百姓来说,是一门能打到千里之外的克虏伯大炮,对他的生活,改变更大;还是一辆,能让他,每天,省下一个小时通勤时间,可以,更方便地,去走亲访友的自行车,对他的生活,改变更大?”
汪少安,被问得,哑口无言。
“救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陈默的语气,平静而深刻,“它,也不是,一定要去造出,比别人更厉害的杀人武器。有时候,它,就是,去用心,做好一件件,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方便、更体面、更舒心一点的……小事。”
“一辆好的自行车,能,拓宽一个人的生活半径,能,增加他的社交机会,能,让他,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这种,对‘个体’的改变,汇集起来,就是,对整个‘社会’的改变。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救国’吗?”
鲁班石,也在一旁,瓮声瓮气地,补充了一句:“而且,这东西,有意思。”
汪少安,看着眼前这两个,一个“境界太高”,一个“心思太纯”的“怪人”,最终,只能,无奈地,放弃了他那个,关于“重工业帝国”的宏伟计划。
他,带着一丝不甘,和更多的困惑,回到了汉口。
他不知道的是,正是陈默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对“民生小事”的极致专注,才最终,塑造了“马前卒”这个品牌,最独特、也最强大的……灵魂。
二
在汪少安离开后,陈默,将他,关于“马前卒”品牌建设的第二步计划,通过一封长信,详细地,告诉了他。
“少安,我们在产品和管理上,己经做到了‘极致’。但,这还不够。”
“一个真正强大的品牌,它,不仅要有,过硬的‘品质’(里子);更要有,能深入人心的‘形象’(面子),和,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精神’(魂)。”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为‘马前-卒’,进行一次,全面的……品牌形象升级。”
在这封信里,陈默,提出了三个,在当时看来,极具革命性的“品牌战略”。
第一:创立中国第一个“视觉识别系统(VI)”。
“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只有一个‘马前卒’的名字了。”陈默写道,“我们要,为它,设计一个,独特的、让人过目不忘的**‘商标’**!”
他,亲自,在纸上,画出了,他对这个商标的构想。
那是一个,非常简洁,但又充满了力量感的图案:
一个,抽象的、正在冲锋的、古代“兵卒”的侧影。这个兵卒的形象,被巧妙地,融入到了一个,象形的“马”字之中。
整个图案,既有,中国传统书法的韵味;又有,西方现代设计的,那种,简洁、有力的视觉冲击力。
“这个商标,要,出现在我们所有的产品上。从,每一匹布的布头,到,每一件成衣的领口。要,出现在我们所有的店铺门脸上,我们所有的广告上,我们所有的包装纸上。”
“我们要,通过,这种,无处不在的、统一的视觉符号,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一个,强烈的、不可磨灭的……品牌印记。”
第二:打造中国第一个“品牌故事”IP。
“我们,在《申报》上,连载的《一个纺织女工的日记》,非常成功。但,那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我们要,把‘春燕’,这个虚拟的人物,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品牌IP’!”
“我们要,邀请,最好的画师,为‘春燕’,创作一系列的,形象插画。有她在工厂里,认真工作的样子;有她在夜校里,刻苦读书的样子;还有她,穿着我们‘马前卒’的新衣裳,和姐妹们一起,在春天里郊游的样子。”
“这些插画,要,印成,精美的月份牌、招贴画,甚至是,小人书!随着我们的产品,免费,赠送给,所有的消费者。”
“我们要让‘春燕’,成为,这个时代,所有,向往独立、追求进步的新女性的……偶像和代言人。”
“当人们,看到‘春燕’,就会,想到‘马前卒’。当她们,穿上‘马前卒’,就会感觉,自己,也像‘春燕’一样,活得,自信、独立,而有希望。”
第三:建立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营销”体系。
“一个伟大的品牌,它,不仅要,会赚钱。更要,会,回馈社会。”
“我建议,我们,正式,将‘苏文助学基金’,纳入到‘马前卒’的品牌体系中来。”
“我们要,向全社会,公开承诺:消费者,每购买一匹‘马前卒’棉布,我们就,从利润中,拿出一文钱,注入到‘苏文助学基金’中,用于,在全国各地,开办更多的,贫困女童义学。”
“我们要,把这个承诺,印在,我们所有的产品包装上,所有的广告上。”
“我们要让,每一个,购买我们产品的消费者,都感觉到,她,不仅仅是在,进行一次,简单的消费。她,更是在,参与一次,有意义的,能帮助其他女性,改变命运的……公益行动。”
“这,会让我们的品牌,拥有,一种,超越了商业本身的……道德光环。”
三
当汪少安,收到这封信时,他,再一次,被陈默那天马行空,却又逻辑严密的商业构想,给彻底征服了。
他感觉,自己,在英国,学到的那些,关于“市场营销”的知识,与他这位“默叔”的“品牌三部曲”相比,简首是,小巫见大巫。
他,立刻,以一种近乎于狂热的激情,开始将陈默的这些构想,付诸实施。
他,首先重金请来了,当时上海滩最有名的,几位兼通中西的美术设计师和画师。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修改,那个,融合了“兵卒”与“马”字的,“马前卒”商标,被,完美地,设计了出来。
它,很快,就,出现在了,裕成纱厂,所有出厂的棉布上。那独特的、充满了力量感的红色印记,让“马前卒”的产品,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极具辨识度。
紧接着,一场,关于“春燕”的“造星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汪少安,与《申报》合作,举办了,第一届“寻找最美纺织女工——春燕形象大使”的评选活动。
这个活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第一次,将目光,聚焦到了,那些,最普通、最底层的工厂女工身上。让她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故事。
最终,一位,名叫“李秀英”的、来自裕成纱厂的、真实的女工,因为她,勤劳、好学、乐观的形象,和,酷似小说插画中“春燕”的容貌,而高票当选。
“李秀英”,一夜之间,成为了,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明星。
她的照片,她的故事,被印在了,无数的月份牌和招贴画上。
她,穿着“马前卒”最新款的改良旗袍,自信、优雅地,出现在了,各种公共场合。
她,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渴望改变命运的中国女性,心中,最真实的……榜样。
而“马前卒”品牌,也,因此,与“独立、进步、新女性”的形象,被,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最后,那个,“一匹布,一文钱”的公益承诺,更是,为“马前卒”,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声誉。
无数的社会名流、知识分子、开明官员,都,公开撰文,称赞“马前卒”的“义举”。
他们说,这,才是,中国“新商人”的典范。既有,经济的头脑;又有,家国的情怀。
消费者们,更是,用自己的钱包,来为这个“有良心”的品牌,投上了,最实在的一票。
购买“马前卒”,在当时,甚至,变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能,彰显自己“爱国”和“慈善”情怀的,双重行为。
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品牌组合拳”之下。
“马前卒”,彻底地,坐稳了,中国纺织业的……第一把交椅。
它的成功,己经,不再是,简单的商业成功。
它,更像是一场,胜利的“文化输出”。
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定义了,什么,才是,一个,好的“国货品牌”。
而这一切的幕后,那个,真正的总设计师,陈默,却依旧安静地待在北京,那个破败的院子里。
他,像一个,写完了剧本的编剧,只是,微笑着,看着他剧中的人物,在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深藏,功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