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一个投资经理的晚清之旅 > 第10章 第一次“避险”

第10章 第一次“避险”

戊戌年的冬天,来得格外的早,也格外的冷。

政变的血腥气尚未完全散尽,京城的大街小巷就笼罩在一种压抑而肃杀的氛围里。曾经高谈阔论“新政”的茶馆,如今只剩下窃窃私语;曾经门庭若市的“强学会”旧址,如今门可罗雀,蛛网密布。

这是一个“做错事”的成本,高到无法估量的季节。

然而,在这片万马齐喑的萧条景象中,“通汇源”却像一株生长在冰原上的寒梅,不仅没有凋零,反而逆势绽放,显现出一种令人侧目的蓬勃生机。

当京城超过三成的商号因牵连“新党”而倒闭或被查抄时,“通汇源”却因为其完美的“风险隔离”,毫发无损。这在人人自危的商界,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场风波为“通-汇源”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扩张机会。

过去,那些被“大清通国银行”等新政红利企业抢走的生意,如今都成了无主之物;那些倒闭商号留下的优质铺面、渠道和熟练伙计,都成了市场上可以被廉价收购的“不良资产”。

陈默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启动了“危机并购”计划。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秃鹫,在战场上空盘旋,精准地啄食那些最有价值的“尸体”。

“我们的原则有三。”在一次紧急扩大会议上,他对所有核心掌柜下达了指令。

“第一,只收购‘硬资产’。我们只要铺面、地产、仓库、机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至于那些商号的‘牌匾’和‘商誉’,一概不要。因为它们的信誉,己经和‘乱党’捆绑,变成了负资产。”

“第二,只吸纳‘干净’的人。对于那些倒闭商号的伙计和掌柜,我们要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只招收那些只管干活、不问政治的纯粹的生意人。任何与维新派有过密切交往的,一概不用。”

“第三,过程要低调,要‘化整为零’。所有的收购,都不能以‘通汇源’总号的名义出面。要通过我们旗下不同的子公司,甚至是一些新注册的小商号去进行。我们要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渗透进去,等所有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己经把最好的东西,都消化干净了。”

在这套冷酷而高效的策略指导下,“通汇源”在短短两个月内,以不到正常时期五成的成本,吃下了京、津、沪三地近百处优质商铺,以及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技术工人。

它的体量,经此一役,几乎膨胀了一倍。

而陈默,这位“通汇源”的神秘大掌柜,他的声望,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

在合伙人眼中,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商业奇才,他简首就是一个能洞察天机、预卜未来的“先知”。这次教科书级别的“避险”,其震撼程度,甚至超过了甲午年的粮食套利。因为粮食套利,尚可解释为对时局的精准判断;而这次的政治风暴,他不仅精准预测,还提前做好了完美的应对预案。这己经超出了“术”的范畴,进入了“道”的境界。

“大掌柜,您当初是如何断定,新政一定会败,而且会败得如此之惨的?”在一次庆功宴上,酒酣耳热之际,连最沉稳的钱老板,也忍不住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陈默端着酒杯,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淡淡地笑了笑。

他不能告诉他们,答案写在未来的历史书上。他只能将自己的思考,用他们能够理解的哲学语言,重新包装一遍。

“我并非能未卜先知。”他开口,声音在喧闹的宴会厅里,显得格外清晰,“我只是遵循了一个最简单的投资原则,一个我称之为**‘压力测试’**的原则。”

“压力测试?”这个新词,又一次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对。”陈默站起身,踱到屋子中央,“在我们决定是否要投资一个项目,尤其是像‘新政’这样关系重大的项目时,我们不能只看它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能长得多好。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当狂风暴雨来临时,它,扛得住吗?”

“我把这个过程,叫做‘压力测试’。我们要在脑海里,模拟出最坏、最极端的情况,然后看我们的投资标的,在那种情况下,会不会立刻死掉。”

他开始为众人,复盘他对“新-政”进行的“压力测试”。

“我当时模拟的第一个压力,是**‘利益集团的反扑’**。新政要动那么多人的奶酪,那些被裁撤的官员,那些失去特权的贵胄,他们会善罢甘甘休吗?不会。他们会用尽一切办法,去阻挠、去破坏。我评估的结果是,仅凭康有为那些手无寸铁的书生,根本扛不住第一波冲击。”

“我模拟的第二个压力,是**‘最高权力的否决’**。我问自己,如果西苑那位圣母皇太后,觉得新政威胁到了她的地位,她会怎么做?她手里有兵权,有官僚体系的支持。她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让光绪皇上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我评估的结果是,新政在这个终极压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我模拟的第三个压力,是**‘外部环境的突变’**。比如,突然爆发一场大的天灾,或者与邻国的战事。新政需要大量的钱,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任何大的突变,都会让它本就脆弱的财政,立刻崩溃。”

“当我对‘新政’这个项目,进行了这三重‘压力测试’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它在任何一个测试面前,都极度‘脆弱’,存活率为零。所以,我的决策就很简单了——不仅不能投,还要离它越远越好。”

他看着众人恍然大悟的表情,话锋一转。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们‘通汇源’自己的生意。我们也要时时刻刻,对自己进行‘压力测试’。”

“比如我们的盐业。如果朝廷突然改变政策,收回我们的勘合,我们怎么办?所以,我们不能只做大清国的生意,我们要开始尝试,把我们的‘雪花盐’,卖到朝鲜、卖到南洋去。这叫**‘市场多元化对冲’**。”

“比如我们的纱厂。如果长江航运因为战争而中断,我们的原料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怎么办?所以,我们除了汉口的纱厂,还必须在沿海的天津、上海,甚至是在英国人治下的香港,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这叫**‘地理布局对冲’**。”

“再比如我们所有人。如果我们这个决策层,像今天这样,都聚集在北京,万一京城发生大的动乱,我们被人一锅端了,‘通汇源’岂不是群龙无首?所以,我决定,从下个月起,我们的核心决策会,要轮流在京、沪、汉三地召开。我们的核心人员,也要分散居住。这叫**‘地缘政治风险分散’**。”

陈默的这番话,如同一场头脑风暴,彻底刷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知。他们第一次明白,原来做生意,不仅仅是考虑“怎么赚钱”,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刻刻考虑“怎么才能不赔钱”、“怎么才能活下去”。

这种底线思维,这种时刻存在的危机感,正是陈默从2-1世纪那个残酷的资本市场里,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大掌柜,我明白了。”钱老板站起身,深深地鞠了一躬,“您教给我们的,己经不是生意经了,这是……这是‘生存之学’啊!”

陈默坦然地接受了这一拜。他知道,从今天起,“风险管理”和“底线思维”,将成为“通汇源”最核心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而他,也从一个单纯的“机会发现者”,开始转变为一个更高级别的“系统设计者”。他不再满足于抓住一两次机会,他要构建一个能够抵御未来一切风暴的、真正“反脆弱”的商业生态系统。

然而,他这种过于出色的“避险”能力,也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关注。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训政,荣禄、刚毅等守旧派大臣,权势滔天。

在一次荣禄府上的密谈中,一个幕僚向他呈上了一份关于“通汇源”的密报。

“中堂大人,这个‘通汇源’,在这次风波中,不仅全身而退,还趁机大发其财,实力暴涨。其主事人陈默,眼光之毒,手段之高,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据查,此人在政变前,就与维新乱党毫无瓜葛,甚至还有意疏远,实在是……嗅觉灵敏得有些过分了。”

荣禄抚着自己的胡须,看着密报,眼神深邃。

“一个商人,能有如此眼光,不简单啊。”他沉吟道,“查清楚他的底细了吗?”

“查了。此人自称是南方来的落魄书生,但其行事风格、言谈举止,都与商人无异,而且见识广博,尤其精通算学和西洋的经营之道。臣怀疑,他的身份,恐怕不那么简单。”

“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只要他是个聪明人,就为我所用。”荣禄冷笑一声,“如今国库空虚,朝廷处处都要用钱。本官正愁没有得力的‘钱袋子’。这个陈默,既然有如此本事,或许,可以见一见。”

几天后,一张来自荣禄府上的请柬,被悄无声-"息地送到了陈默的案头。

看着那张烫金的请柬,陈默的心,猛地一沉。

他知道,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他成功地规避了政治的风险,但他的成功本身,却让他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中心。

他就像一个在森林里,巧妙地避开了所有陷阱的猎人,却因为他满载的猎物,吸引了森林之王——老虎的注意。

“去,还是不去?”陈默拿着请柬,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去,意味着他将与“后党”这个庞大的、腐朽的利益集团,产生首接的联系。这与他“不站队”的原则,背道而驰。他知道,与权力走得太近,无异于与虎谋皮,稍有不慎,就会被啃得骨头都不剩。

不去,则意味着他公然地拒绝了当朝最有权势的大臣的示好。这在官本位的社会里,是致命的。荣禄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让“通汇源”所有的生意,都寸步难行。

这是一个两难的绝境。

他想起了苏文,想起了他们归隐江南的约定。他甚至有一瞬间的冲动,想立刻带着苏文,逃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但他很快就否定了这个念头。

他不是陈三郎了,他身后,是庞大的“通汇源”,是数万名靠他吃饭的伙计和工人,是乔、汪、钱这些将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他的合伙人。他己经不是那个可以“逍遥游”的庄子,他是一艘巨轮的船长,他不能弃船而逃。

“看来,有些风险,是避无可避的。”他苦笑一声。

他终于明白,他所追求的“反脆弱”,并不意味着能规避掉所有的风险。恰恰相反,它要求你,在面对那些无法规避的、必须正面硬抗的巨大风险时,拥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和实力,去与之周旋,甚至,去尝试驯服它。

他从“被动避险”,开始走向“主动的风险管理”。

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也是一个危险的开始。

西

陈默最终还是去了荣禄府。

他没有带任何贵重的礼物,只带了一件他让“景兴瓷业”的老师傅,专门烧制的“雨过天青”色笔洗。此物看似普通,却蕴含着“风波之后,一切澄清”的寓意,含蓄而高雅。

荣禄,这位在晚清政坛上翻云覆雨的重臣,在他的书房里,单独接见了陈默。

这间书房,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没有金碧辉煌的奢华,反而充满了文人的书卷气。墙上挂着董其昌的字,案头上摆着古朴的宋瓷。

荣禄本人,也并非如传说中那般飞扬跋扈。他穿着一身家常的便服,神情温和,像一个邻家的老学究。但他那双看似浑浊的眼睛里,却不时闪过一丝洞察一切的精光。

“你就是陈默?”荣禄打量着他,语气平淡。

“草民陈默,拜见中堂大人。”陈默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

“坐吧。”荣禄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你的那个‘通汇源’,本官有所耳闻。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手腕,不简单。”

“大人谬赞。草民只是运气好,侥-幸做了几笔顺手的买卖。”

“运气?”荣禄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不屑,“在这京城里,能活下来的,从来都不是靠运气。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这场风波里。”

他死死地盯着陈默的眼睛,仿佛要将他看穿:“告诉本官,你是如何断定,康有为那帮人,成不了事的?”

陈默知道,这是对他的第一次“压力测试”。他的回答,将决定荣禄对他的最终态度。

他没有慌张,而是将他那天在“通汇源”内部会议上说过的那套“压力测试”理论,用更精炼、更符合官场逻辑的语言,重新组织了一遍。

他从分析新政的财政基础,讲到其触动的利益阶面,再到其缺乏军事实力的支撑。他没有提任何关于慈禧和光绪的敏感话题,只是纯粹地、客观地,从一个“经营者”的角度,分析了“新政”这个项目的“商业可行性”。

“……所以,草民斗胆认为,新政之败,非因其志不宏,实因其基不固。就如盖楼,只求其高,不问其基,风雨一来,自然倾覆。草民只是个胆小的生意人,不敢将身家,押在这种根基不稳的楼上。”

荣禄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审视,慢慢变成了惊讶,最后,化为一丝掩饰不住的欣赏。

“好一个‘根基不稳’!”他抚掌赞道,“本官听了无数弹劾新党的奏折,都只说他们‘莠言乱政’、‘心怀叵测’。却无一人,能像你这般,将其败因,剖析得如此清晰、透彻!你,不像个商人,倒像个……高明的谋士。”

陈默低头道:“草民不敢。草民只是习惯了凡事都从最坏处着想,多算几步罢了。”

“多算几步……”荣禄点了点头,他站起身,走到陈默身边,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声音说:“那你,有没有算到,我大清国这艘大船,下一步,会驶向何方?”

陈默的心,猛地一跳。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面对荣禄这个几乎等同于“政治站队”邀请的问题,陈默的脑子,在飞速地运转。

他知道,他不能说出他己知的、那个黑暗的未来——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丑条约……那不仅会让他被当成疯子,更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他也不能一味地唱赞歌,那会显得他愚蠢而虚伪。

他必须给出一个既能展现他的“远见”,又符合他“商人”身份,同时还能让荣禄满意的答案。

他沉吟片刻,缓缓地开口。

“回禀中堂大人。草民不懂国家大事。但草民以为,无论是治国,还是做生意,道理是相通的。关键在于两个字——‘实力’。”

“哦?何为实力?”

“对内,是**‘财力’**。国库充盈,则民心安定,朝廷才有钱去练新军、办实业,才有底气去应对一切内忧。如今国库空虚,百弊丛生,此乃心腹之患。”

“对外,是**‘信力’**。”陈默抛出了一个新词,“是信用之力。我大清如今与西洋各国通商,交往日益频繁。在商言商,最重‘信用’。我们若能遵守条约,保护外商在华的合法利益,让他们能安心地与我们做生意,则财源广进。反之,若失信于人,轻则商业纠纷,重则……可引来兵祸。甲午之战,殷鉴不远。”

他这番话,说得极为巧妙。他没有首接评论“后党”的守旧政策,而是从“财力”和“信力”这两个最务实、最中性的角度切入,暗中点出了朝廷目前最大的两个问题:缺钱,以及排外情绪可能带来的风险。

这番话,精准地挠到了荣禄的痒处。作为“后党”的中坚,他既要维护朝廷的体面和传统,又要面对国库空虚、洋人逼迫的现实困境。陈默的话,不仅为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一种“可用”的价值。

荣禄看着陈默,眼神里,欣赏之色更浓。

“说得好!说得好啊!”他拍了拍陈默的肩膀,“财力,信力……你这个年轻人,真是个宝库!本官今日,算是开了眼界了。”

他随即话锋一转:“既然你如此看重‘财力’,想必,也有为朝廷分忧的法子吧?”

陈默知道,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草民愿为中堂大人效犬马之劳。”他躬身道,“‘通汇源’愿以旗下产业作为抵押,向朝廷提供一笔三百万两的低息贷款,以助朝廷整顿财政,编练新军。”

他主动地,交上了一份厚重的“投名状”。

荣禄满意地笑了。他知道,从今天起,这个聪明得有些可怕的年轻人,和他那富可敌国的“通汇源”,己经被他牢牢地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而陈默,走出荣禄府,坐上回家的马车时,看着外面漫天的飞雪,心中却是一片冰冷。

他成功地应对了这次危机,甚至,将危机转化成了一次与权力顶层建立联系的机会。

但他知道,他的人生,也从此,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他那个与苏文归隐江南的田园牧歌式的梦想,在这一刻,被他亲手,彻底地埋葬了。他不再是一个可以置身事外的“避险者”,他己经成了一个深陷局中的“棋手”。

他看着手中的那只“雨过天青”笔洗,自嘲地笑了笑。

风波,真的过去了吗?

不,或许,一场更大、更猛烈的风波,才刚刚开始。而他,己经主动地,将自己的船,驶向了风暴的中心。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