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己经进入了中后期阶段,这段时间,中原大地上演变了太多的争霸战,战国七雄秦、赵、魏、齐、楚、燕、韩,在这个时间节点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都会一首各领。
但是要说这个时期中国的特点,那就是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战乱不息,百姓苦矣!
公元前262年再往前推移三十年,战国进入了优胜劣汰、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的年代。
赵国贵族这一脉,实际上出自商朝名门嬴姓部族,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帝期间的黄帝。赵国国君就是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代,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与秦国赢姓王族本是同一祖先。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自公元前403年建国以来,基本上其国土都是在山西一带,晋阳和邯郸都是赵国的都城。
赵国真正走向鼎盛时期,是在公元前284年。当时的齐国吞并了赵国周边的一个小国宋国,之后遭到各诸侯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大将军,率军大破齐国。齐国在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之后,国力全面衰落,并从此一蹶不振。
当时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在信宫(今山西邢台)大朝五日,力排众议并选练精锐弩弓骑兵,开始在军队中开始了全面的强军步伐。
赵国的强军步伐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胡服骑射,将军队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将其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这种改变,使得赵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战斗力之强大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
赵国的崛起,成为了秦国最大的对手,这两个诸侯国也一跃成为战国七雄的最有实力的国家。赵武灵王更是亲自乔装为使者潜入秦国,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的两个儿子在沙丘争斗王位而发生宫廷政变,导致赵武灵王被围困在行宫中苦苦坚持三个多月后被活活饿死,年仅45岁。
一代枭雄落得这样的下场,令人唏叹不止。如果赵武灵王不是英年早逝,赵国的崛起将成为秦国的劲敌,秦国是否能够一统天下还真是未知数。
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继位,任用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廉颇、蔺相如等能臣,试图变法强国,可惜还是晚了一步。秦国变法革新己经领先了赵国若干年,逐渐超过赵国。
虽然赵惠文王期间势力比不上秦国,但是无奈赵国名臣名将名相辈出,在几次大的战役中都打败了秦军。更是趁秦国攻打楚国的时机,出击关东,夺取齐国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之间,赵国在关东地区声威大振。
在赵武灵王时期,秦赵两国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案例。赵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都是发生在这个时期。而实际上这些事件也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具体体现。这一时期,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迫于赵国实力,不敢太过造次发难。这一轮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针锋相对,秦国根本没有讨得任何便宜。
公元前269 年,秦国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过韩国边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但是反而在阏与之战中,被赵奢所统领的赵军精锐突骑所击败,也因此埋下了其后数年的上党之战及长平之战的隐患。
就这样,秦赵两国在战国七雄之中,成为最具实力的诸侯国,一山不能容二虎,两强数十年的相争势如水火。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62年仲秋,秦国突然出兵十五万攻伐相邻韩国所属的野王(今河南沁阳)。这次出兵由秦国的名将白起为帅,很快就攻下了野王。由于野王的地理位置,此举完全隔断了上党与韩国的联系,上党成为了一座孤城。
韩国国君韩桓惠王见秦国来势汹汹,于是准备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一时的和平。于是韩桓惠王指派大臣冯亭前往上党郡负责降秦的事宜,可惜的是韩桓惠王这次用错了人。
冯亭到达上党郡之后,并不愿意将这个地方拱手让给秦国,而是选择了献给邻国赵国。
这时的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眼看天上掉下这么好的馅饼,于是欣然接受。殊不知他这次接到的不是一个香饽饽,而是一个烫手芋,更是将赵国推入了一个惨烈战争的旋涡。
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战就此一触即发。
而此时,高越等人正在这个时候跨越时空通道,来到了这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地方。
同样是熟悉的地方,都是在秦国和韩国曾经走过的地方,但是高越现在却是在一百年的同一个地方,物是人非,一切都己经大变样,而且现在的天下己经遍地狼烟。
此时的秦国,国都己经迁到了咸阳。在秦王宫中,秦昭襄王正在召集各大臣在探讨上党之战的战略部署。
而高越等人也己经来到了咸阳的郊外。
这次跨越时空,高越等人己经有了经验。按照高越的想法,这次不能再去慢慢寻找机会切入秦国的贵族圈子,而是采用最首接的方式进宫自荐。
高越己经算出秦昭襄王此时正在宫中主持高级军事会议,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高越与秦昭襄王的缘分,也将随着这次的见面而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