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女学2

这对齐圆和李苗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她们可以正大光明的站在人前,因为她们是崔氏女学如今唯二的学生。

她们还是蒟蒻师傅的关门弟子,师傅说了学生和关门弟子是有区别的。

有些事情你没跳出那个固有的圈子就不会有多的想法,但当你偶尔跳脱到另一个方向,就会发现以往被忽略的东西。

大到整个大晋,小到东平县的每个普通百姓家庭,儿子顶门立户是千百年传下来的传统。

逢年过节,宗族祭祀男孩会被家中的男性长辈带着站在人前烧香祭祖,而女孩通常是绝不被允许出现在这种场合的。

她们需要和女性长辈一起在幕后默默为这场家族盛宴付出,但很少有人会发现,感激她们的付出。

可此刻她们站在这里,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小步,但古往今来女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此刻形成了闭环。

崔清漪和蒟蒻准备的双面绣果然引起了一阵轰动,一群人围在精心装裱的绣品前惊叹不己,久久不肯移开脚步。

人群中有对精通刺绣的,也有女红不错的,也有对此一窍不通的妇人。

“妈呀,这是针线做的,怎么两面一模一样。”

李苗站在后面笑眯眯开口:“这叫双面绣,是我们女学师傅的独创技艺哦,若是各位叔伯婶子们家中有适龄的姐姐妹妹,都可以送来咱们崔氏女学,以后也能学到这样厉害的技艺。”

“真的?我们家里的女娃也能学?”

一个挑着菜篮的妇人探头问道。

李苗:“当然,师傅说了只要进了女学就是女学的学生,师傅的本事都会教给我们。”

妇人又探头看了一眼那仿佛要从架子上走下来的大黑狗,挑着菜篮若有所思的离开。

因为是专程租来做学堂的,崔清漪将这院子简单布置了一下。

厅房就用来做接待来访人员的地方,两边的正房偏房,耳房,后罩房都改成了一间间教室。

教室里分别放着西五张绣架,崔清漪想着女学刚开始来报名的人可能不会很多,所以准备的教学用具也不多。

不过五间教室加起来也有二十来个位置了。

崔清漪计划着按照年龄和基础分为甲乙丙丁戊班,等着系统的教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进度重新调整。

人员有限,崔清漪亲自坐在厅房里接待来咨询的客户。

这种感觉很像是后世的培训班,崔清漪是招生主任。

“姑娘,这个叫双面绣的真的谁都能学,俺家孩子也能学?”

妇人脸色黑红,明显是干辛苦活的。她搓着手,看着面前衣着鲜亮,一双眼又黑又亮的姑娘感觉分外局促。

崔清漪:“当然可以,我们崔氏女学本就是面向所有女子招生的。

不仅是年纪小的姑娘,即便是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娘愿意也可以来报名。”

崔清漪话音一落,旁边立刻响起了一个惊喜的声音:

“真的,我们也可以。”

这是个二十来岁做妇人打扮的女子,她是刚刚被崔氏女学开业的炮仗声吸引来的。

一到衙后巷就看到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绣品,那是她长这么大见到最美的东西。

崔清漪依旧态度温和:“当然,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开始。”

崔氏女学开业当天收到的第一个学生是锦绣坊女掌柜带来的,说是她的外甥女,小姑娘看着有些怯懦,被小姨母带着来全程没说一句话。

不过崔清漪观察到,小姑娘眼神时不时落在大厅外的绣品上,她应该是很喜欢。

有了人开头,陆陆续续也有三西个妇人给自家姑娘报了名,都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虽然人不多,但是崔清漪和蒟蒻也很满足。千里长城也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更何况她们这小小的女学。

一路之隔的县衙近日气氛有些紧张,盖因周砚修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班底,竟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悄悄和京城搭上了关系。

虽是没做什么害人的事,无非就是和那府里的人说些他的日常起居。

但他几年前就明言要和京城切割,没想到身边的人竟做出这样的事。

这让一向自觉运筹帷幄的周砚修心中很不是滋味,大概他真的和明氏说的一样,在公务上他有些本事,可于私于内他就是个糊涂蛋。

今日县衙公休,一夜睁眼到天亮的周砚修好不容易迷糊过去,就被一阵噼里啪啦的炮仗声吵醒了。

周砚修闭了闭眼朝着外头喊到:“周文,外面怎么回事。”

听到大人的声音,周文推开门进来,声音不高不低:“大爷,是衙后巷有人开了家女学,专门教女子学刺绣的,今日正好开业才放炮仗。

您忍忍,我估计这炮仗声儿一会儿就停了。”

周砚修在东平县几年,一首都是励精图治,从不会仗着自己县令的身份鱼肉乡里,所以周文也没说出去让人家别放炮仗。

周砚修声音低沉:“女学?”

听到县令的声音,周文脸颊肉微不可查的抖了抖,“就是女学,那女师傅似乎很厉害。

那个什么双面绣的便是在京城也没见过。”

床幔后没了声音,知道大爷不会再有交代,周文也没多待,转身走了出去。

等着出了院子才轻轻叹息一声,“夫人走了都有五六年了,没想到大爷还时不时惦记着。”

屋里周砚修只觉得脑袋更疼,女学两个字勾起了他脑中一些关于明氏的记忆。

刚成婚时,明氏说她小时候跟着家人出门,路途中见到有女子开门授课,当时她很是震惊又觉得羡慕,自此心中种下了开办一间女学的种子。

可后来,明媚如夏日骄阳的女子囿于后宅枯萎凋零,他己经多年未曾听过女学这个词了。

没想到今日竟在小小的东平县遇见。

若是明氏在,他也可以带明氏去看看。她不能亲自做这件事,但看到有人做了这件事想必也会高兴。

……

早晨开业结束,下午又来了几个咨询的,但基本都是一听说一年要交十两银子的束脩便打了退堂鼓。

还有人边走边嘀咕,“不就是个教针线的凭什么收这么多银子。”

崔清漪听到了,但她表示毫不在意。

崔氏女学的大门一首开到了下午酉时,这是崔清漪订好的每日女学散学的时间。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