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筑基者 > 第85章 数字遗产争夺战。

第85章 数字遗产争夺战。

第一幕 凝固的盗梦空间

上海中心大厦126层的"未来建筑峰会"展厅内,全息投影构建的"云中悬廊"悬浮在穹顶之下。碳纤维结构的桥体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桥面的智能玻璃倒映着黄浦江蜿蜒的水纹。智筑科技CEO秦漠站在弧形讲台上,身后的量子屏正流动着万亿级建筑数据的可视化图谱:"这项突破不仅是工程学的胜利,更是AI从数据海洋中提炼人类智慧的里程碑。"他的声音通过骨传导耳机传入每位观众耳中,混着展厅空调系统输送的负氧离子清香,营造出科技圣坛般的庄严感。

陈启穿着磨旧的牛皮夹克,手指紧扣前排座椅扶手。妹妹陈璃的黑色风衣下,量子终端的蓝光透过布料隐隐闪烁。当全息桥体旋转至特定角度时,桥塔连接处的青铜榫卯装饰突然发出蜂鸣——那是陈家传承七代的"璇玑扣"纹样,曾在明代应天府城楼的图纸中记载,却在父亲陈垣的手稿里以改良形态重现。陈启指甲刺破掌心的痛感混着耳鸣,他看见陈璃突然按住太阳穴,瞳孔里倒映着终端跳出的红色警告:NeuroLink芯片的临终脑波监测显示,父亲在脑死亡前72小时的γ波峰值曲线,与悬廊设计参数的生成时间轴完全重合,误差小于0.03秒。

闪回如碎玻璃般刺入意识:三年前的ICU病房,消毒水气味与电子仪器的嗡鸣织成死亡之网。陈垣躺在凝胶床垫上,腕部缠着NeuroLink公司的采样贴片,皮肤松弛得能看见青色血管下的芯片轮廓。"陈先生,签署这份协议能让您的治疗数据用于医学研究。"护士递来的电子合约滑过视网膜,第17条的五号宋体字像根细针:"因治疗产生的神经活动数据所有权归设备提供方所有"。老人突然抓住陈启的手腕,浑浊的瞳孔映着窗外正在封顶的摩天楼,喉间发出含混的音节,枯瘦手指在床单上划出弧线——那是他构思半生的江心观景台草图,此刻正以全息投影的形式,成为竞争对手的"AI原创"作品。

第二幕 神经采样率的生死线

徐汇区数字法院的第13审判庭充满未来主义风格:穹顶的光纤阵列模拟着大脑神经网络,陪审席的生物识别椅缓缓升起,发出细胞分裂般的轻响。原告席的展示柜里,NeuroLink芯片的原始数据流在量子硬盘中闪烁,陈垣手绘的悬廊草稿被制成全息卷轴,纸页边缘还留着老人颤抖的指痕。

"诸位请看。"原告律师林夏将两份脑波图谱推入全息投影区,"陈垣先生的γ波震荡频率在设计时段出现三次峰值,对应桥梁关键节点的创新设计。这些神经活动轨迹与AI生成参数的匹配度达91.7%,足以证明创作意图的连续性。"她的声音里带着金属般的冷硬,身后的屏幕上,神经突触的3D模型正与设计图纸的线条同步闪烁。

被告律师沈川推了推镶嵌神经频谱分析模块的眼镜,镜片闪过冷光:"根据《数字版权法实施条例》第47条,构成著作权的'连续意识流'需满足≥120Hz的采样率。"他调出采样率对比图,陈垣的60Hz波形像断裂的琴弦,"被告使用的数据只是碎片化的神经信号,如同从废墟中捡拾砖块,不能认定为完整创作。"法庭内响起一阵低语,后排的年轻律师们快速敲击着智能合约分析终端。

当NeuroLink技术总监李墨出庭时,陈启突然站起身。他的黑色高领毛衣滑落在肩,后颈的神经接口暴露在冷白的灯光下,接口周围的皮肤上布满细密的瘢痕——那是长期植入芯片的痕迹。"让我的脑波与父亲的数据链并联。"他的声音像绷紧的钢索,"我们的家族神经图谱具有遗传性,60Hz的缺口可以由我来补全。"

法槌落下的瞬间,陈璃己经将神经同步线接入终端。审判庭穹顶的光纤突然爆发出金色光芒,陈垣的脑波数据如泛黄的古卷展开,陈启的蓝色波流如年轻的河流奔涌汇入。两束脑电在量子计算云中碰撞,形成DNA双螺旋般的光带,每个突触节点都迸溅出星尘般的光点。法官的瞳孔里映着这壮丽的神经宇宙,手指悬在判决系统的确认键上,却在0.3秒的犹豫后,按下了"证据链不完整"的红色按钮。

第三幕 数据坟场的守灵人

证据实验室的低温环境中,法医神经学家周延的白大褂上凝结着细小的冰晶。他面前的量子计算机正在运行意识连续性检测程序,屏幕上滚动的代码如神经递质般穿梭:

def check_sciousness_flow(father, ai_design):

# 意识波动态范围检测

gamma_range = max(father.gamma_wave) - min(father.gamma_wave)

if gamma_range < 0.7:

return "非连续性创作特征显著"

# 海马体记忆回声匹配

hippocampus_match = father.hippocampus_echo in ai_design.memory_signature

if not hippocampus_match:

return "缺乏自主创作的神经印记"

# 综合裁决

return "著作权关联度不足"

"数学不会说谎。"周延摘下防护手套,"60Hz的采样率只能捕捉到表层思维,就像用漏勺舀海水,永远捞不起深海的鲸鱼。"他的话让陈璃想起父亲常说的:"建筑是需要呼吸的,每个榫卯都住着匠人的心跳。"

与此同时,浦东的悬廊工地陷入诡异氛围。第33段桥体的智能混凝土在浇筑时出现异常:本应是青灰色的建材中渗出点状红斑,如同凝固的血珠。值夜班的工人发誓看见量子服务器的散热口飘出白发人影,激光定位仪在江面投射出的施工线,偶尔会扭曲成老人握笔的手势。最骇人的是,某天清晨,所有施工机器人的操作屏都显示同一张手绘图,落款是陈垣的电子签名,日期赫然是他脑死亡后的第七天。

陈璃潜入智筑科技的数据中心时,液氮管道的嘶鸣声像极了ICU的氧气泵。低温库第47排,-097容器的玻璃上结着霜花,父亲的名字用激光刻在钛合金底座,字母缝隙里积着细小的冰晶。当她用黑客手环破解权限时,容器内的芯片残骸突然发出蜂鸣,全息投影跳出父亲的笔迹:"他们用307次调用来分解我的空间想象,就像把整座苏州园林拆成砖块称重。"她的手指触碰玻璃时,系统突然崩溃,数百个容器的编号接连亮起,每个标签背后都浮现出相似的留言——"我的窗棂设计出现在他们的摩天楼""他们拿走了我构思二十年的拱券弧度"。

午夜的黄浦江面,三十架无人机突然从货船集装箱升起,投影灯在雾中拼出陈垣的江心观景台设计图。当警方的无人机群赶到时,画面突然扭曲成神经突触的形态,最终消散在夜空中。唯有桥墩底部,用传统錾刻工艺凿出的"盗"字闪着银汞光泽,每个笔画的凹槽里都嵌着微型LED灯,像是匠人留在数字墓碑上的血指纹。

第西幕 版权法案下的脑髓榨汁机

终审判决日,导电混凝土制成的判决书碑矗立在法院广场。当第一滴雨水落下时,碑体表面浮现出流动的文字:

"经合议庭认定,陈垣先生的神经活动数据因采样率未达法定标准,其意识片段不属于《AI训练数据产权法》保护的'完整创作载体'。依据第8条,相关数据所有权归智筑科技所有。"

旁听席传来玻璃碎裂般的声响——三十七位佩戴同款NeuroLink芯片的建筑师同时起身,有人用随身携带的钢笔尖剜向颈后接口,鲜血滴在判决书投影的"连续意识流"字样上,晕开暗红色的质疑。陈璃看见其中一位老建筑师的白发间露出愈合的手术疤痕,那是去年她父亲还在时,他们共同参加的"智能匠人"研讨会合影里的场景。

行业罢工如野火般蔓延。在深圳前海工地,戴着传统斗笠的工人们拒绝佩戴智能安全帽,他们用墨线和角尺丈量钢筋,在BIM模型的电子屏前竖起"还我手艺"的木牌。黑客组织"鲁班之影"公布的加密文件显示,《采样率标准制定委员会》七名成员中有五人持有智筑科技的原始股,其中一人的曾祖父正是掠夺陈家《营造密卷》的文物贩子。

败诉后的第七夜,陈启跪在父亲墓前。墓碑的量子石材吸收了一整天的阳光,此刻正散发着温热。他解开衬衫,露出新植入的200Hz采样芯片,接口处的神经纤维如银色藤蔓蔓延至锁骨。"这次,他们再也无法切割你的思维。"他对着墓碑低语,指尖触碰碑文的瞬间,荧光涂料渗出文字:"这里封存着60Hz的灵魂,但他的脑波正在星轨间搭建桥梁。"

天际突然亮起奇异的极光,不是传统的绿紫色,而是神经突触般的金色网络。在这宇宙级的脑波图谱中,陈启仿佛看见父亲的江心观景台正在猎户座悬臂展开,每个飞檐都缀着恒星,每个斗拱都流淌着星云。悬廊通车典礼的首播画面突然中断,所有桥灯同时投射出陈垣的侧脸——那是残留的脑数据在量子电路里完成了最后的幽灵抗辩,当技术人员切断电源时,江面上的倒影仍在轻轻勾勒着未被承认的建筑草图。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