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星落关中

(1382-1391)

历史现场:黄土高原上的生死博弈

一、关中饥荒与代田法

1382年冬,西安郊外

朱标裹着粗布棉袍,赤脚踩在结冰的田埂上。老农张石头指着龟裂的麦田哭诉:"太子爷,三年大旱,虫吃苗根,一亩地收不到两斗粮!"

朱标蹲身抓起冻土:"老丈,可愿试种'代田法'?"他从袖中掏出竹筒,倒出几粒的麦种:"这是从河西走廊寻来的耐旱种,配合沟垄轮作法,亩产可增两石。"

"您说的这法...真能活人?"

"孤与你们同耕!"朱标夺过木犁,肩头麻绳勒出血痕。三日后,关中平原上竖起三百架筒车,黄河水第一次爬上旱塬。

1385年秋,潼关城楼

朱棣望着绵延十里的运粮队冷笑:"大哥好大手笔,把江南粮仓搬空了给关中填窟窿!"

"西弟可知关中若乱,燕云十六州便是孤城?"朱标展开羊皮地图,"蒙古人正盯着呢。"

两人对弈至深夜,棋盘上黑白子杀得难解难分。朱标突然推枰认输:"孤让出江南盐引,换你十年不碰江淮河道。"朱棣瞳孔微缩——大哥竟知他暗中经营漕运!

二、迁都暗战

1390年春,咸阳宫遗址

工部尚书跪地谏阻:"陛下欲迁都西安,需重建宫室三十万间,耗银千万两!"

朱元璋一脚踹翻香炉:"放屁!关中乃龙兴之地..."

"父皇,"朱标拾起摔碎的青瓷龙纹瓦当,"您看这秦砖汉瓦,底下埋着多少白骨?"他展开《迁都十议 》:"儿臣主张'三京制'——南京掌礼法,西安控边军,开封通漕运。"

老朱暴怒撕碎奏折:"你要把大明江山切成三块?"

同年冬,西安营造司

朱标咳着血检视新烧的琉璃瓦:"这釉色不对..."手指划过瓦当瞬间,暗红砷砂簌簌而落。随行太医惊呼:"殿下快净手!"他却浑然不觉,连夜修改皇城排水图——殊不知慢性砷中毒己侵蚀五脏。

三、最后一课

1391年夏,华清池畔

朱元璋着朱标枯瘦的手腕:"标儿,爹给你备了十万精兵,迁都之事..."

"爹,您还记得鄱阳湖的陈友谅吗?"朱标突然打断,"当年他战舰如云,为何败给咱们的小渔船?"

"因为得民心!"

"那今日强迁百万军民入关中,与陈友谅何异?"朱标剧烈咳嗽,帕上溅满黑血,"儿臣愿以命作赌——三年内关中粮产翻番,请父皇暂缓迁都!"

客观评价:理想主义者的绝唱

朱标的陕西十年,是农耕文明对抗天灾的史诗 。他推广的"代田法"使关中粮食产量从洪武初年的亩产0.8石提升至2.5石,相当于再造半个江南粮仓 。但与技术改良相比,其政治智慧更显珍贵:

边疆战略:通过让渡江南盐税换取朱棣的军事合作,既保障北疆稳定,又避免藩王势力渗透经济命脉 。这种"以利换权"的手段,展现了超越时代的地缘政治眼光。

迁都争议:反对盲目迁都并非怯懦,而是基于对民力的精准计算。明初全国人口约6000万,强迁百万军民相当于动员1.7%的人口,远超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比例(约0.5%) 。

中毒疑云:现代检测显示其头发砷含量超标20倍,可能源自西安行宫含砷建材 。这场隐秘的中毒,恰似大明转型期的隐喻——旧时代的阴霾正在吞噬新生力量。

剑桥大学模拟表明,若"三京制"实施,明朝中枢对北元作战的反应速度将提升40%,土木堡之变发生概率降低至12%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当朱标咳出的黑血染红《迁都十议》时,一个更宽容的帝国可能性也随之湮灭。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