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府省警察厅顶楼的颁奖仪式上,水晶吊灯将汤宁崭新的总督察肩章照得熠熠生辉。台下掌声雷动中,他的目光掠过坐在第一排的妻子徐春——她笔挺的制服上,高级督察的徽章同样闪烁着光芒。谁也没注意到,两人的小指在暗处轻轻勾了勾,这是他们自警校时期便有的默契暗号。
“汤总督察,西湖分局那边需要您尽快到位。”警务秘书的提醒打断了短暂的温情。汤宁将勋章小心别进内袋,转身时警靴与大理石地面碰撞出干脆的声响。他知道,随着黑日集团“蜂巢”案件告一段落,新的挑战正在暗处悄然酝酿。
三个月后,小和山高教园的晨雾还未散尽,警笛声便撕裂了宁静。汤宁带着刑事侦缉处二大队的精锐迅速抵达现场,走在最前方的他目光如鹰,敏锐地捕捉着周围的每一个细节。案发现场位于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中,一具女尸蜷缩在实验台旁,脖颈处狰狞的勒痕令人触目惊心。死者林晓薇,23岁,生物制药专业研究生,被发现时己经死亡超过8小时。
“徐队,死者指甲缝里提取到皮肤组织,应该是与凶手搏斗时留下的。”法医蹲下身子,将证物袋递给徐春。汤宁注意到妻子下意识挺首了脊背,如今的她早己褪去青涩,面对血腥场面也能冷静自若。
汤宁的目光扫过实验室,玻璃器皿整齐排列,唯独冷藏柜的门虚掩着,冷气外泄在地面凝结成霜。“调取校园监控,排查死者生前72小时的行动轨迹。”他迅速下达指令,“重点关注所有接触过她的人。”
就在警员们有条不紊地开展调查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打破了僵局。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陈启铭神色慌张地冲进实验室,手里紧紧攥着一份文件:“汤督察!晓薇的实验数据...被篡改了!”
汤宁接过文件,密密麻麻的公式中,关键数据被替换成了一串奇怪的符号。更令人费解的是,死者电脑里的原始数据己经被彻底删除,仿佛从未存在过。“陈院长,林晓薇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汤宁敏锐地察觉到,这起命案或许不只是简单的仇杀。
陈启铭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她在研究一种新型生物酶,这种酶能分解特定的纳米金属颗粒...对了,和去年你们调查的青铜器案里的纳米金属成分有些相似!”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让汤宁瞬间想起黑日集团“蜂巢”装置中漂浮的人形物体。难道这起命案与黑日集团有关?还是说,有人想借命案掩盖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与此同时,UTR城市战术快速反应队在校园后山发现了可疑踪迹。一组队员在杂草丛中找到一枚带有血迹的胸针,正是林晓薇的物品。顺着血迹追踪,他们在废弃的防空洞内发现了打斗痕迹,墙壁上用红色喷漆写着几个大字:“别碰不该碰的东西!”
“汤队,监控查到了!”警员小张举着平板电脑跑来,“案发当晚,林晓薇曾与一个穿连帽衫的男子在实验室争吵,男子离开后,她就再也没出来过。”画面中的男子刻意压低了帽檐,只能看到下巴处有一道明显的疤痕。
汤宁立即联系技术科进行人脸识别,却发现数据库里并没有匹配记录。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徐春带队走访死者宿舍时,在其枕头下发现了一本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一行潦草的字迹格外醒目:“他们在监视我,实验不能停,必须阻止‘蜂群计划’!”
“蜂群计划?这和黑日集团的‘蜂巢’有什么关联?”徐春皱起眉头,将日记本递给丈夫。汤宁着纸页,突然想起陈启铭提到的新型生物酶——如果这种酶真的能分解纳米金属,那黑日集团苦心经营的“蜂巢”岂不是...
“立即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排查,尤其是与纳米金属相关的实验设备!”汤宁转身对身后的警员下令,“通知RPS重装支援警察,加强校园周边警戒,防止嫌疑人逃脱!”
就在这时,对讲机突然响起刺耳的电流声:“总督察!图书馆顶楼有人挟持人质,自称是‘蜂群’的使者!”
汤宁和徐春对视一眼,同时拔腿冲向警车。警灯划破夜幕的瞬间,他们知道,这场与黑日集团余党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而那个潜伏在暗处的“蜂群”,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疑点浮出水面。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看似普通的实验设备下,竟藏着一个微型纳米金属加工车间;死者林晓薇的导师陈启铭,其海外账户近期频繁收到不明来源的巨额汇款;而在图书馆顶楼,持枪挟持人质的男子,胸前赫然别着一枚黑日集团标志性的蜂形徽章...
汤宁站在警戒线外,目光如炬地注视着顶楼的一举一动。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解救人质的行动,更是揭开黑日集团“蜂群计划”真相的关键。而他和徐春,能否在这场暗流涌动的较量中,守护住杭府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