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技术培训

赵刚骑着匹略显瘦削的黄骠马,风尘仆仆地赶回独立团团部时,己是赵家峪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下午。

他这次去旅部开了足足五天的会,传达上级精神,讨论各团防区内的春季反扫荡预案,回程又紧赶慢赶,确实有些乏了。

刚进驻地范围,他就敏锐地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氛。以往战士们见到他,多是敬重中带着几分拘谨,今日却是个个眉飞色舞,见了他就咧着嘴笑,有的甚至还想凑上来说些什么,被他用眼神制止了。

“老李这几天又折腾出什么幺蛾子了?”赵刚心里嘀咕,脚下催马快了几分。

刚到团部小院门口,就听见李云龙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在屋里嚷嚷:“……他娘的,你们是没瞅见!小鬼子给咱们的铁瓜炸得呀,跟特么进了打铁铺似的,零件满天飞!那个舒坦!老子这辈子打仗,就数这次最解气!”

赵刚眉头一挑,翻身下马,将缰绳甩给警卫员,大步走了进去。

屋里头,李云龙正唾沫横飞地给几个营连干部吹嘘着什么,看见赵刚进来,眼睛一亮,蒲扇般的大手一挥:“哟!老赵回来了!你可算是赶回来了,再晚两天,你可就错过一场天大的好戏了!”

“哦?什么好戏,让你李大团长这么眉飞色舞的?”赵刚摘下军帽,掸了掸上面的尘土,微笑着问道。他对李云龙这咋咋呼呼的劲儿早就习惯了。

“好戏?他娘的,那简首是神来之笔!”李云龙一拍大腿,几步窜到赵刚面前,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却依旧震得人耳朵嗡嗡响:“老赵,咱们发财了!咱们独立团,有宝贝了!知道不?林小子,就是那个林向北,给咱们弄出了一种新式手榴弹,老子管它叫‘林氏铁瓜’!那玩意儿,啧啧,威力无穷啊!”

接下来,李云龙便如开了闸的洪水一般,将赵家峪那场战斗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遍。

在他嘴里,林向北的铁瓜简首成了呼风唤雨的神器。什么“一炸糜烂数十步”,“鬼子哭爹喊娘屁滚尿流”,“小野中队片甲不留”,听得旁边的张大彪等亲历者都有些脸红,想笑又不敢笑。

赵刚起初还带着几分审视的微笑,他太了解李云龙这德性了,打死三个鬼子能吹成三十个。

但当李云龙说到手榴弹爆炸的细节,什么铁钉铁片横飞,炸翻鬼子机枪,甚至缴获了鬼子军官的指挥刀时,赵刚的表情渐渐凝重起来。他知道,李云龙再怎么吹牛,在这些关键的战果上,是不敢凭空捏造的。

“老李,此话当真?”赵刚严肃地问道,“你们真用林向北做的新手榴弹,打垮了小野的一个中队?”

“你看你看,老赵你还不信!”李云龙急了,一指张大彪,“大彪,你来说!告诉咱们赵政委,那‘林氏铁瓜’到底有多厉害!”

张大彪清了清嗓子,尽量客观地将战斗经过和手榴弹的威力描述了一遍,虽不如李云龙那般天花乱坠,但其中的震撼力却丝毫未减。

赵刚听完,陷入了沉思。他当初就觉得林向北不是池中之物,一个略懂格致的中学堂学生,能屡屡在关键时刻拿出些“土法子”解决大问题,绝非偶然。 他当初支持林向北搞些小发明,也是存着几分期待,却没想到,这次的“大动作”,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战果。

“林向北同志现在在哪里?”赵刚问道。

“还能在哪?肯定是在他那个宝贝疙瘩龙王庙里,捣鼓他的瓶瓶罐罐呢!”李云龙撇撇嘴,“这小子,打完仗回来,除了跟老子汇报了哑弹的事,一门心思又扑回去了,说要改进引信。老赵,你是不知道,这小子比我还猴急!”

赵刚点了点头,对李云龙说:“老李,我去看看他。这次的会议,旅长和师里的首长都强调了,要各部队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努力改善装备,提高战斗力。林向北同志这可是给我们独立团带了个好头啊!”

李云龙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哦?上头也这么说?那敢情好!老赵,你可得跟上头好好说道说道,给咱们林小子多争取点支持!他那摊子,缺人手,缺材料,啥都缺!”

赵刚来到后山的龙王庙时,林向北正带着几个战士在试验一种新的引信防潮封装方法。简陋的工棚里,弥漫着桐油和某种草药混合的特殊气味。看到赵刚进来,林向北有些意外,连忙起身。

“赵政委,您回来了!”

“向北同志,辛苦了。”赵刚温和地笑了笑,目光扫过那些正在忙碌的战士和桌上摆放的各种工具、半成品,“我听李团长说了赵家峪大捷的事,你们研制的‘林氏铁瓜’,立了大功啊!”

林向北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政委过奖了,主要还是团长指挥得当,战士们英勇。我们的手榴弹其实还有不少问题,比如还有哑火的情况,封装工艺也需要改进。”

“有缺点不怕,能不断改进就是进步。”赵刚走到一张桌案前,拿起一颗己经封装好的“铁瓜”看了看,问道:“你对后续的改进,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

林向北见赵政委问得认真,便将自己关于优化黑火药配比、改进预制破片形状和分布、以及重点攻关引信稳定性和防潮性的想法,简要地汇报了一遍。他还提到了熟练工匠的缺乏和优质原材料的瓶颈问题。

赵刚听得非常仔细,时不时点头。等林向北说完,他沉吟片刻,说道:“向北同志,你的想法很好,也很实际。你所做的,不仅仅是为独立团增添了一件利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根据地的军工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土法上马,克敌制胜’的新路子。 这点非常重要!”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这次我去旅部开会,旅长特意提到了,近来有情报显示,日军似乎在针对我们根据地的一些新战法和零星的‘土制武器’有所警觉,要求各部队加强保密,同时也要大胆创新。他还说,对于在技术革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旅部会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

李云龙不知何时也凑了过来,一听这话,眼睛都绿了:“重点关注和支持?老赵,这可是个好机会啊!咱们得赶紧把林小子的‘铁瓜’报上去,让旅长也开开眼!”

赵刚瞪了他一眼:“老李,你先别急着嚷嚷。这确实是机会,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风险。‘林氏铁瓜’的威力我们见识了,但正如向北同志所说,它还不完美。而且,一旦被日军高度重视,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反制,甚至会针对我们的生产工坊和技术人员采取行动。”

他转向林向北,目光中带着期许与凝重:“向北同志,旅长在会上还提了一个要求,说希望各主力团能选拔一些有文化、肯钻研的年轻战士,组织起来,系统学习一些军事技术和格致原理,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骨干。我听了之后,第一个就想到了你。”

林向北听到“培养技术骨干”这几个字,眼神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

赵刚见他领会,便继续说道:“没错。旅部的意思是,不能只靠一两个人的灵光一闪,要形成技术传承和规模效应。我们独立团既然有了你这个‘领头雁’,是不是可以考虑,先办一个小型的技术培训班,把你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教给更多的人?这样一来,不仅能帮你分担一些工作,也能为我们将来建立更完善的‘独立团牌’军工作坊打下人才基础。”

李云龙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但一听“扩大规模”、“建立军工作坊”,他就兴奋:“对对对!老赵这个想法好!林小子,你就放手去干!要人给人,要枪……呃,要材料给材料!咱老李全力支持!”

赵刚微微一笑,继续对林向北说道:“旅长还透露,上级对于我们边区自行研制和改进武器装备的事情非常重视,近期可能会派专人下来视察和调研,了解各部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如果我们的‘林氏铁瓜’和这个技术培训班能搞出些名堂,到时候在首长面前,也是一份亮眼的成绩。”

“上级要派人来视察?”李云龙和林向北都吃了一惊。

赵刚凝视着林向北,缓缓说道:“是的。所以,向北同志,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不仅要能造出好用的武器,还要能培养出懂得技术的人才。这条路不好走,但我们必须走下去。你,有信心吗?”

林向北看着赵刚眼中信任的光芒,又瞥了一眼旁边摩拳擦掌、恨不得把他所有点子都变成现实的李云龙,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了点头:“政委,团长,请放心,我一定竭尽所能!”

李云龙见状,一拍林向北的肩膀,哈哈大笑道:“好小子,有你这句话,老子就放心了!老赵,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不就是办个技术班嘛,咱要人有人,要地有地,保管给它办得热热闹闹,让旅长和师长都竖大拇指!”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