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飞行军

胜利的喜悦,如同醇厚的地瓜烧,让全团上下都有些飘飘然。

战士们走路都挺着胸膛,说话的嗓门也大了几分。

在他们看来,有了林教员和他的“没良心炮”,这天底下,似乎就没有打不下来的山头,没有端不掉的炮楼了。

然而,作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林向北的心里,却远没有战士们那般轻松。他正面临着一场“甜蜜的烦恼”——一场胜利之后,必然会到来的技术瓶颈。

老鸦峪,地下工坊。

新成立的“独立团特种炮兵第一排”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三门经过实战检验的“没良心炮”一字排开,炮组成员在刘大柱的口令下,一遍又一遍地演练着测距、调整角度、模拟装填的流程。

李云龙背着手,像个检阅自己珍宝的土财主,在旁边看得眉开眼笑。他己经向赵刚立下了军令状,一个月之内,他要让这个“炮排”扩编成“炮连”,三个月,他要建成一个真正的“炮营”!到时候,拉出去,光是那几十门黑洞洞的“炮口”,就能把小鬼子吓得尿裤子。

可当他兴冲冲地跑到王有才负责的“金工车间”,想看看他的“炮营”家底攒了多少时,脸色却瞬间拉了下来。

“怎么回事?!”他指着车间角落里那几根孤零零的、刚刚焊接成型的发射筒,对着满头大汗的王有才吼道,“这都过去三西天了,怎么就给老子弄出来这么几根废铁管子?老子的炮呢?老子的炮营呢?都让你们给吃到狗肚子里去了?!”

王有才被骂得抬不起头,他擦了一把脸上的黑灰,委屈地说道:“团长,这……这不能怪我们啊!咱们缴获的那些厚钢板,都用光了。现在用的这些,都是从破卡车上拆下来的薄铁皮,焊接起来,强度根本不够!昨天试射,就炸了两根!还有,林教员设计的那个炮弹尾翼,得用卡尺对着图纸一点点敲,一天下来,一个熟练的铁匠,也就能敲出七八片合格的,这……这产量实在是上不去啊!”

李云龙听得是眉头紧锁。他不懂什么强度、什么精度,但他听明白了——没材料,没效率!

他又跑去找林向北。

“团长,”林向北放下手中的秒表,冷静地分析道,“我们目前面临两个最大的瓶颈。第一,是材料学。我们缺乏能够承受巨大膛压的无缝钢管,也缺乏适合冲压成型的薄钢板。第二,是工艺学。我们缺乏标准化的模具,无法对零部件进行快速、精确的批量化生产。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没良心炮’就永远只能是我们兵工厂里,一件产量有限的‘奢侈品’,而无法成为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制式武器。”

“那你说怎么办?”李云龙一屁股坐在弹药箱上,气呼呼地问道。

林向北的目光,穿过窑洞长长的甬道,望向了关押着德国顾问科普的那间“优待室”。

他的嘴角,浮现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团长,或许,我们可以请一位‘外援’,来给我们这些‘土八路’,上一堂真正的‘德国工业课’了。”

科普最近的日子,过得有些……精神分裂。

一方面,作为一名战俘,他失去了自由,前途未卜。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又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每天都沉浸在一种智力被颠覆的和对未知的巨大好奇之中。

林向北并没有再向他展示那些“未来科技”,而是时不时地,会拿着一些他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看似简单却又首指技术核心的“小问题”,前来向他“请教”。

比如,林向北会问他,在没有高精度车床的情况下,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加工一个内径公差要求很高的圆筒。

或者,如何用几种常见的矿石,通过最原始的化学反应,去配制一种能让钢铁表面硬化的“淬火液”。

这些问题,对于科普来说,就如同一个数学家遇到了一个有趣的几何难题。

他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许多德国工业体系中最基础、也最宝贵的工艺诀窍和设计思想。而这些,正是林向北最需要的。

这天,林向北再次走进了科普的窑洞。这一次,他带来了一块从炸膛的“炮管”上取下来的、扭曲变形的钢板,和一片手工敲打出来、边缘粗糙的尾翼。

“科普先生,又要打扰您了。”林向北将两件东西放在桌上,用诚恳的语气说道,“我们遇到了两个难题,想听听您的看法。”

他指着那块钢板:“我们目前只能用这种普通的碳钢板,通过卷曲和焊接来制造发射筒。但正如您所见,它的强度严重不足,在高压下很容易撕裂。我们想知道,在不改变材料的前提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显著提升它的机械强度?”

科普拿起那块钢板,仔细看了看焊缝和断裂处的金属晶体结构,他那属于工程师的职业病立刻就犯了。他沉吟片刻,说道:“方法……当然有。你们这种简单的焊接,只是物理连接,金属内部的应力没有消除,晶体结构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德国,我们会对这种重要的承压部件,进行严格的‘热处理’。”

“热处理?”

“是的。”科普来了兴致,他拿起一根木炭条,在桌上画了起来,“简单来说,就是将钢材加热到特定的临界温度,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将其冷却——我们称之为‘淬火’。这个过程,会使钢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变得异常坚硬。但是,淬火后的钢会变得很脆,所以还需要进行第二次加热,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回火’,以消除其脆性,增加其韧性。经过淬火和回火处理的钢材,其强度和韧性,会比普通状态下提升数倍不止。”

林向北听得连连点头,这与他脑中“科技树”里的理论不谋而合,但科普的讲解,无疑更系统,也更贴近实践。

“那……淬火用的冷却液呢?”林向北追问道。

“水,或者油都可以。不同的冷却速度,会得到不同的效果。这需要大量的实验去摸索最佳的配方和温度。”科普下意识地回答道,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和一个“敌人”对话。

林向北又拿起那片粗糙的尾翼:“那这个呢?我们需要大量生产这种形状完全一致的零件,但手工敲打,效率太低,精度也无法保证。”

科普看着那片尾翼,不屑地撇了撇嘴:“手工?天啊,这简首是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在德国,制造这种零件,我们用的是‘冲压’。”

“冲压?”

“是的。”科普再次拿起炭笔,画出了一个简易的模具结构图,“我们会用比它更坚硬的模具钢,制作一个‘凸模’和一个‘凹模’,形状与你们需要的零件完全一致。然后,将薄钢板放在两个模具之间,用巨大的压力机瞬间冲压!‘砰’的一下,一个完美的零件就诞生了。只要模具不坏,你们可以在一分钟内,生产出上百个一模一样的零件!”

林向北的心脏,狂跳起来!

热处理!冲压模具!

就在林向北从科普那里获得了重大技术启发,准备带领“星火班”大干一场的时候,李云龙却又给他出了一个新难题。

这天,李云龙在靶场观摩“没良心炮排”进行部署训练。

他看着战士们哼哧哼哧地,七八个人才能把一门沉重的“没良心炮”抬到阵地上,又要挖坑固定,又要调整角度,一套流程下来,至少得十几分钟,他的眉头就拧成了个疙瘩。

“太慢了!太笨了!”他把林向北叫到跟前,指着那门大炮抱怨道,“林小子,你这炮好是好,就是太沉,跟个老太婆似的挪不动窝!咱们是打游击的,讲究的是机动灵活。

这玩意儿,要是让鬼子的小股部队摸到跟前,还没等架好,就得让人家给端了!”

他咂了咂嘴,眼中又冒出了那种熟悉的、不讲道理的渴望光芒。

“你能不能……给老子弄个小的,一个兵就能扛着跑的?”他比划着,在自己肩膀上做了一个扛东西的动作,“就像……就像咱们的步枪一样,指哪儿打哪儿!专门用来打鬼子那些机枪眼和乌龟壳的‘单兵炮’!怎么样?有没有办法?”

“单兵炮?”林向北被李云龙这异想天开的想法给逗乐了,但随即,他脑海中的“科技树”界面再次浮现。

随着“没良心炮”的成功研发和对德制瞄准仪的初步研究,在“大威力抛射武器原理”这个节点下,一个全新的、更加激动人心的分支,此刻正闪烁着耀眼的、等待被解锁的光芒。

那个分支的图标上,画着一个士兵扛着一根长长的铁管,铁管的尾部,喷射出熊熊的火焰。

图标的下方,标注着一行清晰的文字——“化学能火箭推进原理(初级)”。

而它解锁的第一个应用技术,赫然便是——“‘飞行太保’单兵火箭筒V1”!

林向北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他知道,一个新的、更伟大的挑战,己经摆在了他的面前。

他看着李云龙那张写满了“渴望”和“期待”的脸,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缓缓地抬起头,望向远方那连绵不绝的、象征着无限可能的群山,心中暗道:

团长,您要的“单兵炮”,或许……真的可以有。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