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成品

李云龙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知道,独立团的家底薄,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铁匠老张头,祖传的手艺是侍弄农具和马蹄铁,让他去打一把大刀长矛还行,可林向北嘴里说的“细加工”,听着就玄乎,估计老张头那满是茧子的大手,还真摆弄不来。

“他娘的,这可咋办?”李云龙有些挠头,“总不能因为个铁匠,就让咱们的手榴弹威力上不去吧?”

林向北见状,沉吟片刻道:“团长,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多精密的加工。我画的图纸,主要是想在现有边区造手榴弹的基础上做些小改动。比如,用更好的麻绳和沥青来做引信的防水处理,这个我们自己就能做。关键是弹体内部,我想尝试加入一些预制的铁钉或者小钢珠,或者在弹壳内壁刻上几道槽,这样爆炸的时候,形成的破片会更多、更均匀,杀伤范围和效果也能提升一些。”

“在铁疙瘩肚子里刻槽?再塞铁钉子进去?”李云龙眼睛一亮,他虽然不懂什么叫“破片均匀分布”,但他听明白了,这法子能让手榴弹炸开的时候,迸射出更多伤人的玩意儿!“这敢情好啊!简单粗暴,老子喜欢!”

“至于引信的发火可靠性,”林向北继续说道,“主要是看火帽和延时药的质量。咱们库存的火帽,可以先挑拣一批品相好的用。延时药方面,如果黑火药质量提升了,对延时药的燃烧稳定性也会有正面影响。实在不行,我们也可以尝试用几层浸透了硝化棉溶液的薄棉纸来做延时引线,这个燃烧起来会比较稳定,而且燃烧速度可以通过层数和硝化棉浓度来控制。”

“硝化棉?”李云龙又听到了一个新词。

“嗯,就是用棉花和硝酸、硫酸反应制取的一种东西,也叫火棉,燃点很低,燃烧速度极快,而且几乎没有烟。”林向北解释道,“土法制作少量应该不难,只是硝酸和硫酸目前咱们恐怕没有……”他想了想,补充道:“不过,我们可以先集中精力把高爆黑火药搞好,用最好的黑火药做延时药,看看效果。弹壳的改进,可以先让张师傅试试,不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比如用厚一点的陶罐代替铸铁弹体,在陶罐里预埋铁砂,效果可能也不错,就是分量和体积不好控制。”

“行!就这么办!”李云龙一锤定音,“先紧着威力最大的来!你小子就先给老子用新火药,填几个手榴弹出来,再找几个胆大的,咱们拉到后山去试试!只要动静够大,炸得够狠,其他的都好说!”他现在对林向北是越来越有信心了,这秀才兵脑子里装的东西,简首就是个挖不完的宝库。

李云龙又风风火火地去安排人手和物资,林向北则回到龙王庙,开始琢磨手榴弹壳体的具体改造方案。他先是找来了几个边区造手榴弹的空壳,这些手榴弹壳体粗糙,铸造工艺简陋,铁质也不均匀,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

林向北拿起一个空壳,掂了掂,又用小锤子敲了敲,听声音辨别厚薄。他发现,大部分边区造手榴弹的引信孔都做得比较大,而且密封性很差,受潮后很容易哑火。

“张大哥,”林向北对一旁帮忙的张大彪说道,“能不能麻烦你找些结实的细麻绳,还有咱们上次缴获的日军物资里,有没有那种黑乎乎的修补帐篷用的胶布或者沥青块?”

“麻绳好说,仓库里有的是。至于那黑胶布和沥青……”张大彪挠了挠头,“我得去问问后勤的老王,上次从小鬼子据点里是拉回来不少杂七杂八的东西,说不定真有。”

很快,张大彪就找来了林向北需要的东西。林向北指导着几个手巧的战士,将麻绳仔细地缠绕在引信管的根部,然后用融化的从一块破油毛毡划下来的少量沥青和那黑胶布混合后,仔细地涂抹在麻绳和引信孔的缝隙处,形成一个相对紧密的防水密封层。

接着,他又让人把收集来的废铁钉子截成小段,或者把一些缴获的日军铁丝网剪断,弯成小钩子。他让战士们在装填黑火药之前,先在弹壳内壁均匀地涂上一层薄薄的黄泥,然后趁着黄泥未干,将这些铁钉段和铁丝钩粘在内壁上。

“林兄弟,你这是干啥?”一个帮忙的战士好奇地问道,“往这铁疙瘩肚子里抹泥巴,还粘钉子,能管用?”

林向北笑了笑:“这叫预制破片。泥巴干了以后能把这些铁钉子固定住,等手榴弹爆炸的时候,这些铁钉子就会随着冲击波高速飞散出去,增加杀伤力。就跟咱们往土地雷里掺石子铁块一个道理,只不过这个更‘讲究’一点。”

经过一番忙碌,五颗经过“特别加工”的改良型边区造手榴弹终于装填完毕。它们的外观看起来和普通手榴弹差别不大,只是引信部位显得更粗壮了一些,拿在手里也略微沉甸甸的。

李云龙得到消息,立刻带着几个营连长,兴冲冲地赶到了龙王庙。他拿起一颗新制的手榴弹,翻来覆去地看,脸上乐开了花:“好小子!看着就比以前那些蔫了吧唧的铁疙瘩精神!走!后山!老子要亲眼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大动静!”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