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 > 苏晚的判官笔 > 第10章:伪证者的崩塌

第10章:伪证者的崩塌

王桂芬泣血的控诉视频,如同在沸腾的民意熔炉中投入了最后的助燃剂。“判她死刑!还我兰兰!”的呐喊,不再是网络上的文字,而是通过一个枯槁母亲嘶哑的喉咙发出的、带着血沫的生命绝响,瞬间点燃了亿万人的心火。

舆论的火山彻底爆发,压力如同实质的重锤,狠狠砸在专案组和所有相关部门的案头。网络空间里,任何试图为聂小雨、康宁中心或李维辩解的声音,都被汹涌的民意瞬间撕碎、淹没。王桂芬那双绝望又燃烧着恨火的眼睛,成为了这场风暴中最具象、最无法辩驳的控诉书。

风暴眼中,苏晚冰冷的意念如同最精密的钟表齿轮,在汹涌的民意达到顶峰时,启动了下一环审判。

暗网“风暴之眼”,“判官”的ID再次亮起。

新的主题帖发布,标题依旧冰冷简洁:

【审判·伪证】

帖子正文,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只有指向更黑暗核心的证据附件:

附件一:李维的“艺术”

【音频文件1】:经过降噪处理的电话录音片段(聂远山与“阿豹”的加密通话片段,提及雇佣“暗河”溯源攻击“判官”及准备制造“猛料”混淆视听,关键人名变声处理)。标题:《反扑:溯源攻击与混淆视听》。

【音频文件2】:清晰度极高的录音。背景是某种高档茶室的背景音(古筝轻响,茶具碰撞)。

男声A(李维,声音带着酒后的松弛和得意): “…老弟,这行当,讲究的就是个‘尺度’和‘视角’。‘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嘿,这七个字,学问大了去了!情绪失控算不算?长期压抑爆发算不算?特定情境认知偏差算不算?关键看你…怎么解读!这就叫…操作空间!”

男声B(谄媚):“李教授高明!那…像聂家这种…?”

李维(压低声音,带着一丝轻蔑): “聂家?钱给够,诉求明确,剩下的…就是技术活儿了。报告怎么写,重点怎么突出,疑点怎么…淡化,甚至…忽略。只要逻辑能自圆其说,数据…是可以为结论服务的嘛!这就叫…艺术性!懂吗?艺术性解读!” (伴随着一阵心照不宣的低笑)

标题:《“权威”自白:操作空间与艺术性》。与之前笔记截图形成残酷互证。

【视频片段】:康宁中心鉴定聂小雨时的完整录像(非剪辑版)。重点标注:

李维多次打断聂小雨叙述,引导其描述“恐惧幻象”的提问。

聂小雨在回答间隙,眼神飘忽、手指敲击等与“精神崩溃”不符的细微动作(红圈放大)。

关键处:当聂小雨提到案发前与谢兰的冲突(试图解释动机)时,李维立刻打断:“这部分与评估你案发时的精神状态无关,不用多说。” (字幕同步显示)

标题:《“鉴定”现场:刻意的引导与回避》。

附件二:康宁的“污点”

【文档列表】:康宁中心过往三年内出具的、存在重大争议或后续被推翻的司法精神鉴定报告清单(共7份)。每一份都标注:案件当事人背景(非富即贵)、最终处理结果(轻判/脱罪)、以及事后曝光的与康宁中心或李维存在可疑关联的资金/人情往来记录(简要)。标题:《并非孤例:康宁的“定制”鉴定》。

【内部邮件截图(部分脱敏)】:康宁中心管理层内部邮件。涉及对某富商之子暴力伤人案的讨论:

邮件A(某高管):“李教授的报告初稿看了,‘丧失控制能力’的结论有点牵强啊?现场监控显示他很清醒。”

邮件B(李维回复):“角度问题。重点突出其长期被父亲高压管控导致的‘爆发性情绪障碍’和‘短暂现实解体’。监控的‘清醒’可以解读为行凶后的‘麻木’或‘应激反应’。把‘麻木’这个词在报告里加粗。‘艺术性’处理一下。客户那边催得紧,加急费己到位。”

标题:《“定制”服务:邮件里的交易》。

【资金流补充】:除聂小雨案150万外,清单上其他几起争议案件当事人或其关联方,向李维隐秘账户或康宁中心特定“咨询项目”输送资金的异常记录图谱(关键节点标红)。标题:《“艺术”的价码:系统性污染》。

附件三:聂小雨的“清醒”铁证

【聊天记录深度还原】:聂小雨在匿名群组更早、更完整的聊天记录(此前只截取片段)。包含:

案发前,她对谢兰的恶毒诅咒和“让她消失”的暗示。

案发后,她得意地描述如何“完美演出”精神崩溃骗过警察初期审讯。

拿到“无罪”鉴定书后,她炫耀:“李教授不愧是‘艺术家’,这报告写得…绝了!钱花得值!”

标题:《凶手的清醒:群聊里的自证》。

【医院内部记录(脱敏)】:清河安定医院聂小雨主治医生的非正式观察笔记(从内部加密服务器获取):

日期:入院一周后。

“聂情绪稳定,主动询问外界舆论,对网络评价表现出明显焦虑和愤怒,逻辑清晰,反复强调自己是‘受害者’,要求加强隐私保护…对治疗药物(抗抑郁类)表现出抗拒,私下吐药行为被护工发现一次…”

日期:近期(舆论爆发后)。

“聂极度恐慌,失眠严重,反复询问法律后果。多次要求联系其父母律师。对自身处境分析透彻,表现出极强的求生欲和规避风险意识…与其‘严重精神障碍’诊断不符。建议重新评估。”

标题:《“病人”的清醒:医生的困惑》。

帖子结尾:

【判官注】:

系统性腐坏,根植于规则之隙。

伪证之塔,崩塌之时己至。

——判官

第二波证据洪流,比第一波更致命!它不再局限于聂小雨案本身,而是将矛头首指整个支撑这场逃脱的、腐烂的根系——李维及其背后的康宁中心!那些“操作空间”、“艺术性解读”、“定制服务”的赤裸裸对话和邮件,将司法精神鉴定领域最肮脏的潜规则,血淋淋地剖开在阳光下!

效果:毁灭性的。

舆论彻底疯狂: “李维去死!”、“康宁中心倒闭!”、“查!一查到底!”的声浪席卷所有平台。李维那段“艺术性解读”的录音和邮件截图,成为新的病毒式传播素材,被制作成各种表情包和讽刺短视频。

官方压力陡增:专案组和上级部门的电话被打爆。纪委和司法鉴定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高度重视、严肃调查”公告下,评论区被“名单上的其他案子呢?!”、“李维的同伙是谁?!”、“必须彻底整顿!”的怒吼刷屏。

康宁中心瞬间瓦解:剩余的员工人心惶惶,大门被愤怒的民众和媒体围得水泄不通,有人甚至投掷了鸡蛋和烂菜叶。“康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的招牌,在镜头前被摘下,如同一个耻辱的象征。

聂家陷入绝境:水军彻底失效,任何试图搅浑水的言论都被瞬间举报、删除、淹没。聂远山接到无数合作伙伴终止合作、银行催贷的电话。别墅外开始出现拉横幅、喊口号的人群。

审讯室。

灯光惨白。李维早己不复往日的儒雅从容。他头发凌乱,金丝眼镜歪斜,昂贵的西装皱巴巴地贴在身上,浑身散发着汗味和绝望的气息。审讯桌对面,坐着专案组的核心成员,还有两名纪委的工作人员。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负责主审的正是市局刑侦支队长张猛。他脸色铁青,将平板电脑重重拍在桌上,屏幕上正是“判官”发布的李维那段“操作空间”和“艺术性解读”的录音文字稿,以及那封“定制服务”的邮件截图。

“李维!” 张猛的声音如同炸雷,“解释一下!什么叫‘操作空间’?!什么叫‘艺术性解读’?!什么叫‘加急费己到位’?!聂小雨那份报告,是不是你收了一百五十万‘定制’出来的‘艺术’品?!”

李维身体猛地一抖,嘴唇哆嗦着:“污蔑…这是污蔑…录音是合成的…邮件是伪造的…我…我是严格按照专业规范…”

“放屁!” 张猛旁边的年轻刑警小王忍不住拍案而起,指着平板上的鉴定录像截图,“规范?!规范让你诱导提问?!规范让你回避关键动机?!规范让你忽略原始现场记录?!聂小雨敲手指的时候你在干嘛?!欣赏她的‘艺术表演’吗?!”

纪委的中年干部冷冷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李维,不要再抱侥幸心理。聂远山给你的海外账户转账150万,证据链非常完整。资金流向,我们己经完全掌握。你现在交代,是争取宽大的最后机会。‘判官’曝光的其他几起案子,我们也在逐一核查。你扛得住吗?”

李维的脸色瞬间惨白如金纸,冷汗顺着额角涔涔而下。他双手紧紧抓住桌沿,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心理防线在“判官”冰冷的铁证和审讯者凌厉的攻势下,如同沙堡般迅速垮塌。他引以为傲的“专业”面具被撕得粉碎,只剩下赤裸裸的交易和渎职暴露在刺眼的灯光下。

“我…我…”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我交代…我都交代…是聂远山…是他找到我…许诺重金…要求必须做成‘完全丧失责任能力’…那些病史…是我…默许他们补充的…现场记录…是我刻意忽略了…鉴定的时候…我…我确实引导了问题…回避了动机…我以为…以为天衣无缝…”

在椅子上,鼻涕眼泪糊了一脸,曾经的“权威专家”,此刻狼狈得如同一条丧家之犬。伪证者的高塔,在亿万目光的注视和冰冷的证据洪流中,轰然崩塌!他的供述,成为了钉死他自己和聂家的最后一颗棺材钉。

崩塌的尘埃中,清河安定医院特护病房的聂小雨,正蜷缩在窗帘紧闭的黑暗里,神经质地啃着自己的指甲。平板电脑被扔在角落,屏幕碎裂,但她仿佛还能听到王桂芬的呐喊、网络上汹涌的咒骂、以及李维崩溃的供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无数根冰冷的针,狠狠扎进她的脑海。

“完了…全完了…” 她牙齿打颤,身体抖得像筛糠。那件用金钱和伪证编织的“防弹衣”,此刻如同纸片般被轻易撕碎,将她彻底暴露在审判的寒光之下。冰冷的绝望,如同毒蛇,缠绕住她的心脏,越收越紧。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