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都市中医回乡打造医疗传奇 > 第64章 巧妙周旋,化解难题

第64章 巧妙周旋,化解难题

李逸挂断电话后,抬头看了眼天色。己经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基地小楼前的小路上,拉出几道长长的影子。

“走吧。”他对苏婉和王二狗说,“咱们得抓紧准备了。”

王二狗皱眉:“就这么答应他们来村里考察?万一他们鸡蛋里挑骨头怎么办?”

“不让他们亲眼看看,永远都是纸上谈兵。”李逸语气坚定,“他们不信数据,那就让他们看现场。”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团队都忙得脚不沾地。李逸亲自带队整理了最新的临床测试记录,把所有使用过中医智脑系统的村民病例重新归档,并请张大爷帮忙安排了几位有代表性的患者做现场演示。

“你这是要让他们亲眼看见疗效啊?”张大爷一边翻着病例本一边点头,“这法子好,比讲道理管用。”

“就是得真实、首观。”李逸笑着说,“他们再怎么怀疑,也抵不过事实摆在眼前。”

听证会结束后的第五天,市卫健委那几位专家果然来了,领头的就是那位张主任。他穿着一身挺括的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神情依旧冷淡。

“李先生,我们是来看看你们说的‘效果’。”张主任下车时淡淡地说了一句。

“欢迎欢迎。”李逸上前握手,笑容满面,“早就准备好了,请各位先到村卫生室坐坐。”

一行人进了村,沿着石板路走到卫生室门口。门口己经聚集了不少村民,有老人也有年轻人,个个脸上带着期待。

“张大爷,您来带个头。”李逸招呼了一声。

张大爷点点头,拉着张主任的手就往屋里走:“老哥,我这老毛病可是靠这套设备治好的,你可得好好瞧瞧。”

屋子里,中医智脑系统己经打开,屏幕上正显示着一位村民的舌苔图像和脉象分析结果。李逸操作着系统,快速给出了一份诊断建议,并让医生根据建议开出了药方。

“这个过程,前后不到五分钟。”李逸指着屏幕解释道,“系统能自动识别舌色、脉象,结合数据库中的辨证模型,给出初步判断,供医生参考。”

张主任站在一旁,眉头微皱,但没说话。

“这位大婶,她前几天头疼得厉害,去了镇上医院也没查出问题。”李逸指了指坐在一旁的村民,“用了我们的系统后,发现是肝气郁结,吃了三副中药就好多了。”

“真的假的?”张主任半信半疑地问。

“是真的!”那位大婶立刻接话,“我以前头疼起来,晚上睡不着觉,现在喝了药,轻松多了!”

“还有我呢!”旁边一个小孩蹦出来,“我感冒发烧,李医生用那个机器看了看,说是风热感冒,喝了一碗汤药就好了!”

张主任看着这些村民,脸上的表情终于松动了些。

当天下午,李逸又带他们去了村里的几个试点家庭,实地演示了系统的便携式版本。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家门口,只要连上网络,就能完成基础的健康评估。

“这套设备确实方便。”随行的一位年轻专家忍不住开口,“尤其适合咱们这种交通不便的地方。”

张主任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

第二天早上,李逸又安排了一场小型座谈会,专门讲解系统背后的数据逻辑和算法模型,并展示了更多详细的实验数据和对比案例。

“这是我们从三个不同地区的合作点收集来的反馈。”李逸调出图表,“样本量虽然还不够大,但我们正在扩大测试范围。而且,每次诊断都会保留完整的数据链,方便后续追踪和优化。”

“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吗?”张主任终于开口。

“您可以随时抽查。”李逸把资料递过去,“每一条记录都有据可依,我们不怕查。”

张主任接过资料,一页页翻看,脸色渐渐缓和下来。

“你们这个项目……”他顿了顿,语气不再那么咄咄逼人,“确实是做了不少实事。”

“谢谢您的认可。”李逸微微一笑,“其实我们也不是想一步登天,而是希望借助现代科技,让中医真正走进基层,让更多人受益。”

座谈会结束后,张主任主动留下来和李逸聊了一会儿。两人从中医的发展谈到基层医疗的困境,又说到技术与传统如何融合。

临走时,张主任拍了拍李逸的肩膀:“小伙子,干得不错。回去我会如实汇报,争取尽快推进审批流程。”

“谢谢您。”李逸真诚地说,“我们也会继续完善,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送走专家组后,王二狗兴奋地跑过来:“李哥,成了吗?”

“差不多了。”李逸点点头,“至少态度转变了,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

苏婉也笑着凑过来:“看来这一关算是过了。”

“别高兴得太早。”李逸摇头,“赵老板那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咱们还得防着他。”

“怕什么?”王二狗拍拍胸脯,“这次咱们证据充足,他就算再捣乱,也掀不起多大浪。”

李逸笑了笑,望向远处的山林。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地上,斑驳而温暖。

“走吧。”他说,“该准备下一阶段的推广了。”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李逸低头一看,是个陌生号码。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

“李医生?”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我是赵老板的朋友,有些事,想和你谈谈。”

李逸握紧了手机,嘴角微微扬起。

“好啊。”他说,“我也正想找你们聊聊。”

错乱章节催更!